张健 作品数:8 被引量:12 H指数:3 供职机构: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悬吊固定联合铰链外固定支架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克氏针加钢丝悬吊固定联合铰链外固定支架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以 2014 年 1 月—2016 年 4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30 例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 张健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 悬吊固定 双钢板 内固定 “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PFNA导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与传统方法置入导针比较,分析"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导针引导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优势。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Evans分型为Ⅰ~Ⅳ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采用了"触摸和漏斗"法置入导针(A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67~96岁,平均(78.1±7.8)岁;左侧14例,右侧12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5±1.1)d;依据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2例。24例采用了传统方法置入导针(B组),其中男8例,女16例;年龄66~92岁,平均(77.8±7.2)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6±1.1)d;依据Evans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2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在置入导针步骤平均透视次数,自评优良率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较B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42,P=0.000)。A组手术平均出血量较B组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33,P=0.000)。在置入导针步骤平均透视次数,A组比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8,P=0.000)。置入导针时A组自评优良的例数为21例,优良率80.8%,B组优良的例数为9例,优良率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2,P=0.003)。两组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其中A组有1例、B组有2例发生螺旋刀片切割,其余患者骨折骨愈合。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传统方法比较,置入导针时采用"触摸和漏斗"法可明显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置入导针时自评优良率明显增加。 钟泽莅 张健 林旭 曾俊 吴超 谭伦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技巧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导针 改良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C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26例髌骨C型骨折患者(A组),与同期采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的24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侧别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及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克氏针激惹皮肤、内固定失效、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B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2,P=0.000);两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1、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1个月。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3.3±0.6)个月,B组(3.2±0.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59)。两组骨折愈合后均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A组获优15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8.5%;B组获优8例、良7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8,P=0.005)。末次随访时,A组均无克氏针激惹皮肤发生、B组发生3例;X线片复查示A组5例内固定失效、无骨折复位丢失,B组9例内固定失效、1例骨折复位丢失。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5/26),低于B组的5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1,P=0.010)。结论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相比,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C型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张健 万盛钰 钟泽莅 曾俊 吴超 谭伦 林旭关键词:髌骨骨折 改良术式 克氏针张力带 枕颈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其术后吞咽困难原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枕颈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初步研究术后并发吞咽困难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行枕颈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3~82岁,平均(58.3±13.3)岁;单纯寰椎骨折14例,寰枢椎骨折6例,颈1-2平面椎管内占位1例,慢性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受压2例,炎性疾病所致不稳1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和疼痛的情况。采用枕颈角(O-C2)和下颈椎角(C2-C7)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角度改变。对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从颈椎曲度上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50个月,平均26.3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11.6±1.5)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5.4±1.2)分,VAS评分由术前的(6.4±1.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0±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植骨融合率为95.8%(23/24)。O-C2角由术前的(16.5±7.6)°减小到末次随访时的(14.7±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C2-C7角由术前的(9.4±5.5)°增大到末次随访时的(16.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例患者术后发生吞咽困难,其可能原因是融合在屈曲位。结论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失稳疗效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会改变上、下颈椎的生理曲度,融合在屈曲位可能引起吞咽困难并发症。 曾玉林 吴凡 万盛钰 张健 林旭 曾俊 吴超 钟泽莅 谭伦关键词:枕颈融合术 疗效 吞咽困难 个体化骶1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初步临床应用 2019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模拟骶1椎弓根螺钉最佳置入路径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是否采用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置钉路径,分为个体化置钉组和传统置钉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螺钉尖部与骶1上终板的距离D,螺钉在失状位平面与腰5椎弓根的夹角α及横断位上螺钉的内倾角度β,所用长度为35、40 mm螺钉数目及随访1年内螺钉的松动率。结果共纳入患者59例,个体化置钉组31例,传统置钉组28例。个体化置钉组在螺钉尖部与骶1上终板的距离D[(2.61±0.82)vs.(4.13±1.51)mm,t=-5.718,P<0.001]、螺钉在失状位平面与腰5椎弓根的夹角α[(9.31±3.52)vs.(13.53±4.78)°,t=-5.646,P<0.001]、螺钉的内倾角度β[(15.73±6.04)vs.(10.65±5.09)°,t=3.022,P=0.004]、使用螺钉型号[长度40 mm螺钉:56 vs. 8枚,长度35 mm螺钉:6 vs. 48枚,χ^2=68.539,P<0.001]和术后随访1年出现螺钉松动率[3.22%vs. 16.07%,χ^2=5.774,P<0.001]上与传统置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路径能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在增加骶1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矢状位平衡。 万盛钰 林旭 张健 曾玉林 吴凡 吴超 钟泽莅 曾俊 邓佳燕 谭伦关键词:骶椎 个体化 生物力学 CT血管造影枢椎椎弓根矢状面术前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薄层扫描枢椎椎弓根矢状面术前评估在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8月行后路枢椎内固定患者34例、68个椎弓根,术前接受薄层CTA扫描。统计椎动脉发育情况;测量并读数枢椎矢状面横突孔处椎弓根高度≥4 mm连续层数(f);记录枢椎内固定方式;CT扫描术后椎弓根螺钉钉道;有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骨折或植骨愈合情况。结果右侧为优势血管者8例,左侧为优势血管者18例,均衡者8例。16个椎弓根f>9层,27个椎弓根f=9层,17个椎弓根f=8层,8个椎弓根f<8层。f≥9层的43个椎弓根采用螺钉固定;f=8层的17个椎弓根中,16个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个采用椎板螺钉固定;f<8层的8个椎弓根中,4个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4个采用椎板螺钉固定。f>9层的椎弓根螺钉钉道分级A级14个,B级2个,C级0个;f=9层的椎弓根螺钉钉道分级A级16个,B级7个,C级4个;f=8层的椎弓根螺钉钉道分级A级3个,B级5个,C级8个;f<8层的椎弓根螺钉钉道分级A级0个,B级0个,C级4个;另外4个椎板螺钉固定均未侵犯椎管。术后f<8层的1例C级患者出现轻度头晕、嗜睡临床表现。术后获得6~11个月随访,平均随访(8±3)个月,6个月以上见骨折或植骨融合。结论基于术前CTA薄层扫描,通过读数枢椎CT/CTA矢状层面上横突孔处椎弓根高度≥4 mm连续层数,可以有效判断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确定合理的手术方式,从而提高椎弓根固定的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 张健 林旭 万盛钰 曾俊 钟泽莅 吴超 谭伦关键词:枢椎 椎动脉 椎板螺钉 两种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比较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与克氏针钢丝捆扎“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按照固定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治疗,20例)和对照组(采用克氏针钢丝捆扎“8”字张力带治疗,2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手术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均达解剖复位,切口均一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步态均无明显异常;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克氏针钢丝捆扎“8”字张力带相比,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曾玉林 张健 林旭 钟泽莅关键词:髌骨下极骨折 克氏针张力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