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倩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主题

  • 1篇大学教育
  • 1篇遗产
  • 1篇艺术
  • 1篇折叠
  • 1篇通识
  • 1篇图书
  • 1篇文本
  • 1篇文本分析
  • 1篇文化
  • 1篇文化遗产
  • 1篇冷思考
  • 1篇梅贻琦
  • 1篇教育
  • 1篇教育类
  • 1篇教育类图书
  • 1篇本分
  • 1篇沉浸
  • 1篇沉浸式

机构

  • 4篇上海大学
  • 1篇新南威尔士大...

作者

  • 4篇尹倩
  • 2篇曾军

传媒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创作与评论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形式与意义:数字人文视域下一种可能的文本分析理论被引量:6
2021年
20世纪西方文论在研究重心上历经两次转向,无论是从作者转移到文本,还是从文本转移到读者接受,其本质旨在探究文本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意义是如何生成的。对文本意义的探究,使"作者—作品—读者—世界"紧密相连。而后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数字人文异军突起,技术的介入使得文本的形式各异。一方面,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的文本和由数字生成的文本越来越普及,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作者的创作方式和作品的呈现形式;另一方面,基于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数字化趋势,或可给传统文学研究注入新的内容。一是聚焦作品、文本和数据间的逻辑转换,探究数字时代文学语境的生成;二是通过阐释电子语言的文学场、数字时代的文本观以及文本意义的复杂性,研究数字技术何以介入文学研究;最后,依据不同技术实践下所产生的不同文本形式,初步探讨一种基于文本技术想象的多元阐释的文本分析理论。
尹倩曾军
关键词:文本分析
数字文化遗产中的具身化、缠绕性与沉浸式被引量:8
2021年
随着数字技术和文化遗产的协同发展,沉浸式和交互式可视化环境(IIVE)为学者和公众提供了阐释考古遗址和资料的创新方式。沉浸式系统的使用反映了一种日益增长的趋势--通过多模态、动觉和身体化的超媒体设计来调动观众刺激的具身认知。本文研究了沉浸式虚拟环境和它们在博物馆中对文化遗产的具身化阐释,将文化遗产的体验引入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共领域,来重构数字叙事和数字美学。
Sarah Kenderdine尹倩
关键词:文化遗产沉浸式
《北京折叠》——现代性分配艺术的批判
2016年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现代性逐渐被表征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性即一种态度。福柯曾说过:“人们是否能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
尹倩
关键词:艺术折叠
新世纪以来通识教育类图书出版热的冷思考
2016年
一、通识教育改革及图书出版的总体情况“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倡导可追溯到1941年梅贻琦的《大学一解》。在这篇文章中,梅贻琦不仅认为源自西洋的“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
曾军尹倩
关键词:冷思考教育类大学教育梅贻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