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广鹏

作品数:18 被引量:230H指数:8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疗效
  • 4篇衰竭
  • 3篇胰腺
  • 3篇胰腺炎
  • 3篇有机磷
  • 3篇中毒
  • 3篇细胞
  • 3篇腺炎
  • 3篇慢性
  • 3篇呼吸衰竭
  • 3篇急性胰腺炎
  • 2篇血液
  • 2篇有机磷农药
  • 2篇有机磷农药中...
  • 2篇通气
  • 2篇农药中毒
  • 2篇阻塞性
  • 2篇阻塞性肺疾病
  • 2篇慢性阻塞性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机构

  • 18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18篇李广鹏
  • 10篇吴畏
  • 8篇陈希妍
  • 7篇朱秀英
  • 6篇石金河
  • 5篇张建新
  • 5篇秦蕾
  • 4篇杨飞云
  • 4篇牛丽丹
  • 3篇孔令宇
  • 3篇马彦娟
  • 3篇张兰芳
  • 2篇侯景玉
  • 1篇秦咏梅
  • 1篇任芳
  • 1篇吴清武
  • 1篇李闯
  • 1篇崔俊伟
  • 1篇郝同琴

传媒

  • 3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广州医药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CT和M...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北方药学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研究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方法:选择从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OPD稳定期患者116例实施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法随机将116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另予以噻托溴铵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的FEV1及FVC水平,以及两组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72.41%,总有效率为98.28%,高于对照组的50.00%,8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FEV1及FV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EV1及FV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是25.86%(15/58),与对照组的12.07%(7/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对COPD患者进行治疗,疗效较好,且安全性亦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
张建新陈希妍吴畏李广鹏郝同琴
关键词:噻托溴铵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为青年AMI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青年(≤45岁)AMI患者236例为AMI组,并选取同期青年健康人群300例为对照组,分析青年AMI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236例青年AMI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120例(50.85%),双支血管病变92例(38.98%),3支血管病变24例(10.17%);总病变血管支数376支,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12支(56.38%),右冠状动脉108支(28.72%),左冠状动脉回旋支52支(13.83%),左冠状动脉主干4支(1.0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MI组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心理压力、过度劳累或熬夜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饮酒、心理压力大、过度劳累或熬夜、高血压、糖尿病、BMI、血脂代谢异常(血TC、TG、LDL-C、HDL-C水平异常)是青年AM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血管病变、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最为常见,青年AMI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各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降低青年AMI发病率。
杨飞云孔令宇吴畏李广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青年冠状动脉病变
大鼠急性胰腺炎外分泌细胞自噬中miR-148a的作用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miR-148a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细胞模型中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选取培养AR42J细胞,细胞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miR-148a mimics组及miR-148a阴性对照组。利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miR-148a mimics及阴性对照miR-148a至AR42J细胞,继续培养48 h后,利用浓度为200μmol的牛磺胆酸钠盐(TLCs)刺激以上两组及模型组AR42J细胞20 min,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然后提取各组细胞蛋白及RNA。利用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148a的表达;利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炎性因子IL-6,IL-1β及TNF-α的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的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的表达。结果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中miR-148a mRNA的表达降低,而miR-148a mimics组细胞中miR-148a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CCK-8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148a mimics至细胞后,可提高模型细胞的活性;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转染miR-148a mimics至细胞后,细胞培养液中炎性因子IL-6,IL-1β及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转染miR-148a mimics至细胞后,可降低细胞中Beclin1的表达,降低LC3Ⅱ/LC3Ⅰ的比率。结论利用miR-148a mimics提高TLCs刺激的细胞模型中的miR-148a表达后,细胞中Beclin1的表达降低,LC3Ⅱ/LC3Ⅰ的比率降低,抑制了细胞自噬,降低了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的释放,从而提高了细胞的活性,miR-148a可通过调节模型细胞的自噬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陈希妍张建新孔令宇牛丽丹李广鹏朱秀英石金河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自噬细胞活性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113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8),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3年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天,两组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17%,与对照组患者的10.91%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3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生存率分别为1.72%、91.38%,与对照组患者的5.45%、89.09%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改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减轻手术应激反应,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秦蕾李广鹏张兰芳秦咏梅
关键词:结直肠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远期预后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变化观察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CHF患者17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参数(包括LVEF、LVEDD、LVES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β、IL-6、TLR4、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LVEDD、LVESD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1β、IL-6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1β、IL-6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LR4、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LR4、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CHF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抑制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心功能。
李广鹏张建新李闯石金河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盐慢性心力衰竭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观察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53例,予以PEG-IFN-α-2b(180μg/周,皮下注射)抗病毒治疗,研究终点为HBsAg阴转(疗程<48周)或48周(疗程≥48周),分别选取基线和研究终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选择HLA-A^(*)02限制性患者17例,纯化CD8+T淋巴细胞,建立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与Hep G2.2.15细胞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通过检测上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Hep G2.2.15细胞死亡率,检测上清中HBV DNA水平、毒性分子和细胞因子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配体表达,评估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杀伤功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终点时,HBsAg阴转率为30.19%(16/53)。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T淋巴细胞)在基线和研究终点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终点时,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较基线显著升高(U=177.50,t=11.90,U=186.50,P值均<0.001),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亦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U=120.50,t=2.73,U=121.50,P值均<0.01)。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研究终点时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均可诱导Hep G2.2.15细胞上清中HBV DNA显著下降(P值均<0.001),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但仅在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诱导Hep G2.2.15细胞死�
秦蕾李广鹏申培君张兰芳杨晓飞彭梅娟张野
关键词:乙型肝炎E抗原CD8阳性T淋巴细胞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的效果探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研究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的效果。方法: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AOPP并呼吸衰竭患者88例随机分两组。抢救组A采用常规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导泻等治疗,抢救组B在抢救组A基础上增加血液灌流和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AOPP并呼吸衰竭治愈率;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昏迷持续时间、呼吸衰竭缓解时间、阿托品使用剂量;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胆碱酯酶水平的差异。结果:抢救组B患者急性AOPP并呼吸衰竭治愈率高于抢救组A(P<0.05);抢救组B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昏迷持续时间、呼吸衰竭缓解时间显著短于抢救组A,阿托品使用剂量低于抢救组A(P<0.05);治疗前两组胆碱酯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改善,但抢救组B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AOPP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胆碱酯酶水平恢复正常,缩短昏迷时间,减少阿托品使用量。
吴畏李广鹏陈希妍朱秀英马彦娟
关键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血液灌流机械通气
不同NPPV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辅助应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潮气量、平均分钟通气量、平均呼吸频率、平均漏气量、人均带机时间/日及人均带机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应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治疗,有助于降低呼吸肌做功,改善人机协调性,价值优于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
朱秀英陈希妍牛丽丹杨飞云任芳李广鹏
关键词:双水平正压通气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粪便钙卫蛋白(FC)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UC患者,按照Seo.m临床活动指数(CAI)分组,即CAI<150分为轻度组(21例),CAI 150~220分为中度组(35例),CAI>220分为重度组(34例)。比较3组患者FC水平及血液相关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LR)。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FC、CRP、PCT、NLR与UC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C、CRP、PCT、NLR对重度UC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患者FC及血清CRP、PCT、NLR比较差异显著,重度组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C及血清CRP、PCT、NLR与UC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曲线下面积(AUC)从大到小依次为FC 0.931(0.914~1.000)、NLR 0.843(0.772~0.887)、PCT 0.757(0.524~0.824)、CRP 0.736(0.565~0.832)。FC对于重度UC的AUC明显高于NLR、PCT、CRP(P<0.05)。当FC>167.26μg/g时,评估重度UC,其灵敏度为80.03%,特异度为93.53%。结论:FC水平与UC患者具有明显相关性,且FC>167.26 μg/g时评估重度U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其他血清炎症因子指标。
秦蕾张兰芳周保林李广鹏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粪便钙卫蛋白病情严重程度
天麻素联合地塞米松保护缺糖缺氧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天麻素(gastrodin,GAS)联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在缺糖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缺糖缺氧细胞(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细胞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normal group),缺糖缺氧组(OGD group),DEX组,GAS组,DEX+GAS组。利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心肌细胞活性,利用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利用TUNEL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ELISA实验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炎性因子;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Notch1、Bax、Bcl-2及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结果显示GAS与DEX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损伤心肌细胞的活性,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产生及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产生,降低LDH的释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AS与DEX联合使用可促进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的表达,显著降低受损心肌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促进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进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结论:GAS与DEX联合使用,可能通过促进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其自噬,提高细胞的活性,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OGD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吴畏李广鹏张江波孔令宇蔡君艳杨飞云
关键词:天麻素地塞米松缺糖缺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