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卓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主题

  • 5篇音乐
  • 2篇音乐审美
  • 2篇音乐文化
  • 2篇审美
  • 2篇文化
  • 2篇美学
  • 2篇多元音乐
  • 2篇多元音乐文化
  • 2篇感性
  • 1篇音乐会
  • 1篇音乐生态
  • 1篇音乐厅
  • 1篇哲学
  • 1篇神经元
  • 1篇生态美学
  • 1篇生态批评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哲学
  • 1篇青年作曲家
  • 1篇曲家

机构

  • 3篇中央音乐学院
  • 2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王文卓
  • 1篇龚晓婷
  • 1篇宋瑾

传媒

  • 2篇交响(西安音...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人民音乐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生态学阐释被引量:4
2014年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多元音乐文化的走向是从"自然生态"逐步过渡到"人工生态"。这个过程的核心问题是音乐民族性的消失和"中性化"的显现。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关系实在"看,"自然生态"的多元音乐文化是在"对比关系"中确立并坚守着音乐的民族性。而"人工生态"的多元音乐文化是在"渗透关系"中走向"中性化"及"人丁维护"。
王文卓
关键词:多元音乐文化生态学自然生态人工生态
音乐生态美学研究的三个层面被引量:4
2016年
音乐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学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研究音乐审美现象和文化实践。目前来看,这种研究应注重三个层面的理论问题。首先是音乐审美生态批评,其主要任务是剖析并评价音乐作品所蕴含的自然生态思想与生态整体主义。针对音乐作品而展开的审美生态批评具有释义学特征,有着"视界融合"后的新的意义的产生。其次是音乐审美的听觉生态问题。音乐美学要研究音乐存在的生态环境及由环境变迁所引起的感性经验变化的现象,要研究人的听觉经验、声音形式与审美环境的关系问题。再次是多元音乐文化的生态哲学研究。
王文卓
关键词:生态哲学生态批评多元音乐文化
“真我”呈现与身份表征——音乐审美认同研究的理论进路及意义
2022年
身份符号建构有时是由内而外的主被动协同建构,有时则是外在文化权利的绝对驱使。由此,在音乐符号之情感的心灵归属与外在文化权利制约的关系中,音乐审美认同问题值得探究。审美人类学及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研究都还不足以揭示音乐审美认同的内涵,但杨民康的相关阐释已隐义性地表达出感性经验的重要意义。审美认同的基本内涵有两个层面:“真我”呈现与感性边界。由“地方性审美经验”延伸至“地方乐感”,可把音乐审美认同的探讨引向个案分析。在民族音乐学与音乐美学的交叉论域中,音乐审美认同的理论价值不容小觑。
王文卓
聆听后的对话——以龚晓婷作品音乐会为主题的美学讨论被引量:3
2015年
2014年5月9日晚,指挥家邵恩带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并携歌唱家幺红、钢琴家孙颖迪在北京音乐厅联袂上演了青年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龚晓婷的专场音乐会。从美学角度看,我们较为关注的是作曲家的身份:当代中国的青年女作曲家。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一宋瑾(以下简称"宋"):龚晓婷教授的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上演。我们利用这个时间来谈谈对这场音乐会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宋瑾王文卓龚晓婷
关键词:专场音乐会交响乐作品美学角度青年作曲家北京音乐厅
音乐审美的“具身性”现象被引量:1
2014年
"具身性"理论认为人是身心合一的整体,其哲学基础是"身心一元论"。"具身性"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的音乐审美活动中。在音乐审美经验过程中,音乐和身体始终发生深层同构关系。心理学对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及成果对于解释音乐审美"具身性"现象提供了帮助。音乐审美主体在听到与音乐行为相关的音乐声音时,可以激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从而产生相应的身体律动。从音乐审美的"具身性"现象着眼,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所获得的感性经验不仅包括精神性的内在感性,而且包括身体感官的外在感性。
王文卓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感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