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婕
- 作品数:13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6月龄内婴幼儿ABO/RhD的血型结果及两种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应用全自动微柱玻璃珠法与试管法检测不同胎龄和月龄的6月龄内婴幼儿ABO/Rh D血型并对比结果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2月患儿血标本896例,同时应用以上两种方法检测ABO/Rh D血型抗原并进行ABO反定型抗体检出率和凝集强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正定型均检出A型标本308例(34.4%),B型标本281例(31.4%),O型标本210例(23.4%),AB型标本97例(10.8%),Rh D血型均为阳性,ABO/Rh D血型抗原的凝集强度无明显差异(P> 0.05);除AB型外,B型患儿反定型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A型和O型,反定型A细胞凝集强度均明显高于B细胞(P <0.05)。全自动微柱玻璃珠法检测A型和O型患儿的反定型抗体检出率及各血型患儿的反定型凝集强度均明显高于试管法(P <0.05)。足月儿组的ABO反定型抗体检出率和凝集强度均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 <0.05)。全自动微柱玻璃珠法检测两组患儿反定型抗体检出率以及凝集强度均明显高于试管法(P <0.05)。不同月龄4组患儿中,Ⅳ组(4月龄至6月龄)患儿ABO反定型检出率和凝集强度均明显高于Ⅰ、Ⅱ、Ⅲ组(3月龄以下,P<0.05)。全自动微柱玻璃珠法检测Ⅰ、Ⅱ、Ⅲ组患儿反定型抗体检出率及各组患儿反定型凝集强度均明显高于试管法(P <0.05)。结论:大部分婴幼儿可以准确检测出ABO/Rh D血型抗原,而ABO抗体检出率与胎龄和月龄相关。全自动微柱玻璃珠法对ABO血型的反定型抗体检出率及凝集强度均强于试管法,特别对于早产儿以及3月龄以内的患儿更为可靠和敏感。
- 邵明杨乾坤朱伟涛孔永奎宋婕王静吕先萍
- 关键词:试管法RH血型
- 基因分型技术对1例PNH患者抗-C同种抗体合并抗-f类同种自身抗体的辅助鉴定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通过基因分型对1例有输血史的PNH患者疑难抗体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卡式凝胶法检测患者RH分型,谱细胞鉴定PNH患者抗体特异性。在血清学鉴定困难的情况下,利用基因分型的方法排除RH无关表型,利用不同的RH表型细胞分别吸收放散后进行抗体鉴定,不同的RH表型细胞组合排除其它无关抗体。结果:卡式凝胶法鉴定显示RH分型C抗原存在双群,其它抗原阳性,分别进行RHD合子型鉴定、RHD和RHCE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RHD基因型为纯合子RHD/RHD,RHCE基因未发现c.122A>G突变,排除携带有Cw抗原;RHCE第1外显子48G,第5外显子存在676碱基G/C杂合,第2-4、6-10外显子没有发生突变,第4内含子发现一个新的突变IVS4+29A>C。因此可以判断出RH血型基因型为Dce/DcE,其表型应该为ccDEe。结合不同的RH表型细胞吸收放散实验最终确定患者血清中含有抗-C同种抗体合并罕见的抗-f类同种自身抗体,最后选择配血相合的AB型ccDEE的红细胞输注给患者,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基因分型可以辅助用于患者血清中疑难抗体的鉴定,从而减少患者输血风险。
- 孔永奎杨乾坤蔡晓红宋婕邵明王静王莉吕先萍
- 关键词:基因分型RHD基因RHCE基因同种抗体自身抗体
- 104 588名住院患者红细胞同种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分析104 588例住院患者红细胞同种抗体的阳性率、特异性及其检出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1月~2019年12月期间至少进行过1次抗体筛查的患者临床信息,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输血史、妊娠史和抗体筛查信息,统计红细胞同种抗体阳性率、特异性及检出时间,并比较同种免疫和非同种免疫患者输血量及输血次数的差异。结果 723例患者血液标本中检出了800例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同种抗体,阳性率为0.7%(723/104 588),女性高于男性(0.9%vs 0.5%,P<0.05)。Rh系统抗体占比76.4%(611/800),其中抗-E占比61.4%(375/611)。同种免疫患者的输血量(U)和输血次数均高于非同种免疫患者(中位值分别为:6.0 vs 4.0,P<0.05;4.0 vs 2.0,P<0.05)。整体上,67.5%的红细胞同种抗体可在首次输血后6个月内检出,中位检出时间(四分位间距)(d)为97.0(22.5~247.0)。结论 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前应进行常规抗体筛查,必要时可实行Rh分型相容性输注。
- 董树岭宋婕王书亚杨乾坤吕先萍
- 关键词:输血同种抗体检出时间
- 全自动微柱玻璃珠法与试管法检测896例新生儿ABO/RHD血型的对比分析
- 邵明吕先萍杨乾坤朱伟涛孔永奎宋婕王静
- 去除CD38单抗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干扰的简便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去除CD38单抗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干扰的简便方法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制定合理的临床输血策略。方法按照标准方法进行血型表型,直接抗球蛋白实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ng,DAT)及抗体筛查,分别用0.2 mol/L和0.04 mol/L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处理抗筛细胞及供者红细胞,用抗球蛋白卡式法对CD38单抗治疗后血清进行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结果0.04 mol/L DTT直接在抗球蛋白卡中处理红细胞15 min可以完全去除CD38单抗对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的影响,同时保留其对抗-K、抗-LW、抗-JMH及抗-Lub同种抗体检测的有效性。但会造成IgM型抗体效价不同程度的下降,需要结合盐水法进行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避免IgM型同种抗体的漏检。12名患者红细胞输注后均没有发生急性及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常规检测显示红细胞输注有效。结论在结合盐水法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的基础上,直接适用于抗球蛋白卡式法的0.04 mol/L DTT的处理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可以检测出大多数同种抗体。
- 宋婕孔永奎王书亚吕先萍
- 关键词: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同种抗体
- 急性白血病ABO抗原减弱患者与抗原正常患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对比急性白血病ABO抗原减弱患者与抗原正常患者的差异,初步探索ABO抗原减弱现象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0例(AML 68例;ALL 4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及6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ABO血型抗原凝集强度的检测,然后对比AL患者ABO抗原减弱组与抗原正常组在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白血病危险度分级及AB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差别。结果:1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9例出现ABO抗原减弱,均为AML患者。ALL组和健康对照组ABO血型均无抗原减弱现象。ABO抗原减弱组与抗原表达正常(ALL)组在ABO血型分布、年龄、肝脾淋巴结肿大、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幼细胞比例、免疫表型、LDH、危险度分级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抗原减弱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抗原正常组(77.8%vs 30%),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平含量均明显低于抗原正常组(32.26×10~9/L vs 82.69×10~9/L)(64.00 g/L vs 85.94 g/L),AB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明显高于抗原正常组(18.91%vs 10.76%)(P<0.05)。结论:ABO抗原减弱患者以AML男性患者最多见,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AB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抗原正常患者。
- 邵明吕先萍汤平杨乾坤朱伟涛宋婕孔永奎王静孙玲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ABO血型抗原减弱
- DNA甲基化对白血病ABO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白血病ABO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对ABO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25例白血病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不同浓度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处理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和Jurkat细胞,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法检测ABO基因分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On,4ABOmRNA表达,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ABO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10例)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组(10例)ABO基因启动子平均甲基化率分别为53.85%和18.2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0名,2.33%)和慢性髓性白血病组(5例,2.12%)。②K562细胞的ABO基因型为O1O1,药物作用前后ABO基因型变化不大;HL-60和Jurkat细胞药物作用前基因型无法辨认,药物作用后ABO基因型为O1A1和A1O2。⑧K562细胞ABO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1275.67:k35.86,明显高于HL-60和Jurkat细胞(O.54±0.07和0.82±0.16)(P值均〈0.05)。@K562、HL-60、Jurkat细胞ABO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分别为0、58.14%和96.74%;与药物作用前比较,随地西他滨浓度增高,HL-60和Jurkat细胞的甲基化水平下降、ABOmRNA表达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BO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急性白血病ABO基因表达呈负相关,DNA甲基化导致ABO基因沉默是急性白血病ABO抗原表达减弱的重要机制之一。
- 邵明吕先萍杨乾坤朱伟涛宋婕孔永奎王静孙玲王芳
- 关键词:DNA甲基化白血病ABO血型系统启动区
- B(A)04亚型家系的血清学及分子遗传学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对一B(A)04亚型家系进行血清学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通过标准血清学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ABO血型鉴定,通过PCR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对BA.04等位基因携带者进行单倍型分析,调查其遗传方式。结果:血清学显示先证者及祖父正反定型不符,正定型为AwB或者B(A)亚型,反定型为B型。其祖母、父亲及弟弟均为B型,母亲为O型。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父亲及祖父ABO基因第7外显子在B.01基因的基础上发生c.640A>G杂合突变,符合BA.04等位基因特征;结合单倍型分析,先证者及祖父基因型均为BA.04/O.01.01,其父亲为BA.04/B.01,祖母及弟弟为B.01/O.01.01,母亲为O.01.01/O.01.01。家系分析显示BA.04等位基因从祖父遗传至父亲再到先证者,而非自然突变。结论:BA.04等位基因的分子遗传基础来源于ABO基因第7外显子c.640A>G突变。
- 宋婕张一炜孔永奎王书亚吕先萍
- 关键词:ABO血型测序分析家系分析
- CD47单抗对临床输血前检测的影响及解决策略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CD47单抗(IBI188)对临床输血前检测的影响及解决方案,制定安全合理的输血策略,并将其与CD38单抗进行比较。方法按照标准方法进行血型表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及抗体筛查;分别用无花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及二硫苏糖醇(DTT)处理抗体筛查细胞,观察是否能消除CD47单抗的影响;用脐血红细胞及不同Rh表型的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用木瓜蛋白酶处理过的O型异体红细胞对患者治疗后血清进行吸收试验。结果 CD47单抗干扰ABO反定型,治疗后血清抗体筛查均为阳性,DAT为阴性或者弱阳性;酶及DTT均不能减弱CD47单抗对抗体筛查试验的影响;在盐水交叉配血中,治疗后血清主侧凝集强度的差别与红细胞上CD47表达量的差别相一致,但在凝聚胺法及抗球蛋白法中其与所有红细胞凝集2+~4+;木瓜蛋白酶处理过的异体红细胞通过3~4次吸收可以去除血清中的CD47单抗。结论 CD47单抗会干扰临床输血前检测,酶和DTT不能去除其干扰,通过异体红细胞吸收可以去除CD47单抗对血型检测的干扰,但不适用于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建议在接受CD47单抗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型表型及抗体筛查试验,按照同型匹配红细胞进行输注。
- 宋婕孔永奎王书亚吕先萍
- 关键词:抗体筛查交叉配血
- 低浓度二硫苏糖醇去除CD38单抗干扰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评估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低浓度二硫苏糖醇(DTT)去除CD38单抗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干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制定合理的临床输血策略。方法:按照标准方法进行血型表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抗体筛查,分别用0.2、0.1、0.05、0.02、0.01和0.005 mol/L的DTT处理抗筛细胞及供者红细胞,用抗人球蛋白卡式法对CD38单抗治疗后血清进行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结果:DTT 0.01 mol/L 37℃处理检测红细胞30 min可以去除CD38单抗对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的影响,同时保留其对抗-K、抗-LW、抗-JMH、抗-Lub、抗-e、抗-Dia及抗-Jka同种抗体检测的有效性。10例患者红细胞输注后均未发生急性或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常规检测显示红细胞输注有效。结论:0.01 mol/L DTT在去除CD38单抗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干扰的同时保留了对大多数同种抗体的检测能力,该方法安全有效。
- 宋婕陈李影慧刘爱萍王书亚吕先萍
- 关键词:二硫苏糖醇抗体筛查同种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