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庆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基因
  • 4篇贝类
  • 3篇魁蚶
  • 2篇血细胞
  • 2篇血液
  • 2篇血液采集
  • 2篇取血
  • 2篇细胞
  • 2篇海洋生物
  • 2篇海洋生物技术
  • 2篇闭壳肌
  • 2篇DNA条形码
  • 1篇蛋白
  • 1篇低氧胁迫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星鲽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盐度

机构

  • 10篇中国水产科学...
  • 9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日照市海洋与...

作者

  • 11篇赵庆
  • 9篇周丽青
  • 9篇孙秀俊
  • 9篇吴彪
  • 9篇刘志鸿
  • 9篇杨爱国
  • 2篇陈四清
  • 2篇张广明
  • 1篇边力
  • 1篇侯吉伦
  • 1篇吴旭干
  • 1篇常青
  • 1篇成永旭
  • 1篇张庆华
  • 1篇张盛农
  • 1篇刘琨
  • 1篇刘长琳
  • 1篇龙晓文
  • 1篇马文元
  • 1篇张小明

传媒

  • 4篇渔业科学进展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海水蚶科贝类血细胞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水蚶科贝类血细胞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的方法,属于海洋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的对蚶科贝类活体进行采血,采血部位选用靠近贝壳边缘的闭壳肌中的血窦。所述方法通过对现有贝类血液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的改进,在不对...
周丽青杨爱国吴彪孙秀俊刘志鸿赵庆张高伟
一种海水蚶科贝类血细胞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水蚶科贝类血细胞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的方法,属于海洋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的对蚶科贝类活体进行采血,采血部位选用靠近贝壳边缘的闭壳肌中的血窦。所述方法通过对现有贝类血液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的改进,在不对...
周丽青杨爱国吴彪孙秀俊刘志鸿赵庆张高伟
文献传递
盐度胁迫对魁蚶耐受性及体内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盐度是与渗透压相关的重要环境因子,与水生生物的生存与进化密切相关.为探索魁蚶对低盐的适应能力与渗透压调节机制,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10,15,20,25)胁迫下,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存活情况,以及相应的肝胰腺、外套膜、鳃、斧足、闭壳肌等五种组织中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越低,魁蚶出现死亡的时间越早,半致死浓度(LD50)越大;24,48,72,96 h的LD50分别为5.790,9.872,14.463,14.894.随着盐度不断降低和处理时间延长,Na^+/K^+-ATP酶活力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适当降低水体盐度可激活并增强魁蚶体内Na^+/K^+-ATP酶活力,但Na^+/K^+-ATP酶被激活具有组织器官特异性和时序性,且超过盐度耐受限度,酶活反被抑制.本研究探索了低盐对魁蚶存活及体内Na^+/K^+-ATP酶的影响,明确了魁蚶对低盐的耐受能力和自身调节生理过程,进一步丰富魁蚶基础研究资料,为培育魁蚶耐低盐新品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发展和促进魁蚶低盐模式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张广明吴彪杨爱国孙秀俊刘志鸿周丽青孙超刘寒苗赵庆
关键词:魁蚶盐度胁迫酶活性
虾夷扇贝EST-SSR标记在栉孔扇贝中的通用性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为研究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亲缘关系,对在虾夷扇贝中开发的60个EST-SSR位点在栉孔扇贝中的通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1个位点可在栉孔扇贝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通用性比例达35.00%,其中,17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例达28.33%。在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群体中,平均等位基因数(N_a)分别为2.7647和2.352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分别为1.9487和1.6350;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6314和0.3333;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4569和0.313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26和0.2597;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4493和0.3087;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7176和0.5041;固定指数(F_(is))检测发现,7个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2398。本研究开发的21对通用性EST-SSR标记,为进一步开展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辅助育种、基因发掘和种质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张广明孙秀俊孙秀俊杨爱国吴彪周丽青杨爱国赵庆
关键词:虾夷扇贝栉孔扇贝EST-SSRS微卫星多态性
栉江珧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解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取暂养促熟的雌雄亲贝共12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暂养水温、采用鳃丝及鳃丝对应部位创面的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来改良染色体制备方法,采用常规的热滴片法制备出大量形态好且分散均匀的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适度调节暂养水温和给鳃组织制造微创并以创面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均能有效增加组织细胞的分裂增生能力,为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栉江珧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34,雄性染色体组型为2n=8m+10sm+16st,雌性染色体组型为2n=6m+10sm+18st,染色体组型中,雌雄两性中期分裂相的染色体排序基本一致,都有1对染色体相对长度明显大于其他染色体;两性染色体组型有两处明显不同,其一,雄性第14对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而雌性相对应的是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二,雄性栉江珧相对长度最大的染色体存在异形情形,雌性最大的染色体对则为同形,基本确定栉江珧存在初级的性染色体分化,属于XX/XY型性别决定方式。大型贝类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改进将有助于丰富贝类细胞遗传学和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周丽青王雪梅吴彪吴彪陈四清孙秀俊杨爱国陈四清赵庆刘志鸿
关键词:栉江珧染色体核型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血红蛋白Ⅰ基因克隆及表达特征被引量:2
2019年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血淋巴中因含有血红蛋白而不同于其他多数双壳贝类。为明确魁蚶血红蛋白基因的结构特征、组织发生分布、免疫活性等特点,本研究以魁蚶转录组数据库中的部分序列为基础,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一种魁蚶血红蛋白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bHbⅠ),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m RNA表达。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SbHbⅠ基因cDNA全长为867 bp,其中包括长度为483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16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7.5 kDa,理论等电点为9.68;氨基酸序列具有多个血红素结合位点,序列与所选其他物种的相似度范围为57%~93%,与蚶科相似度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结果显示,在魁蚶成体的斧足、鳃、外套膜、闭壳肌、血淋巴、肝胰腺及受精卵至发育23 d的幼虫体内,均能检测到SbHbⅠ基因;该基因在成体魁蚶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与其他5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受精卵至23 d幼虫期的表达,基本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12d时急剧上升(P<0.05);在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刺激和低氧胁迫后,血淋巴中SbHbⅠ基因的表达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达量最高值均出现在16 h。本研究丰富了贝类血红蛋白相关研究资料。
赵庆吴彪吴彪孙秀俊刘志鸿杨爱国孙秀俊
关键词:魁蚶血红蛋白基因克隆
利用DNA条形码COI基因分析我国重要贝类系统进化关系被引量:9
2018年
DNA条形码旨在通过PCR技术获得一段DNA序列,在物种水平上对现存生物类群和未知生物材料进行识别和鉴定。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是常用DNA条形码基因之一,为研究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贝类系统进化中的评估效果,本文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了60个贝类物种的353条COI基因序列,通过聚类法构建了neighbor-joining(NJ)进化树,同时还对7个物种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进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COI基因引物在大多数贝类中通用性较强,除在珍珠贝目中的扩增效率只有10%以外,在整个研究中扩增效率达到82.7%;60个物种中除太平洋潜泥蛤(Panopea abrupta)、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和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等8个物种在进化树中的进化地位与传统系统分类具有一定差别外,其他物种的聚类关系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对7个物种、共26个地理群体的聚类分析发现,COI基因基本能对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群体进行聚类,只有极个别群体或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存在聚类混乱现象。综上所述,COI基因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贝类物种鉴别和系统发育研究,丰富了COI基因在物种鉴别应用中的科学数据。
赵庆吴彪吴彪刘寒苗刘志鸿周丽青张高伟孙秀俊
关键词:DNA条形码线粒体COI贝类系统进化
不同DNA条形码基因在帘蛤目贝类分类鉴定中的比较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DNA条形码基因已经广泛应用在海洋贝类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进化、种群遗传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评估不同DNA条形码基因在海洋贝类鉴定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从Gen Bank数据库随机下载的帘蛤目COI、16S r RNA、1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序列,通过传统距离法和单系聚类法结合分析,比较了上述DNA条形码基因在鉴定物种及系统发育进化中的鉴定效率,并以本实验室已获得的部分贝类DNA序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根据"10倍法则"和"2%"阈值标准,本研究中COI能够鉴定57.1%物种,16S r RNA能够鉴定60.9%,18S r RNA鉴定16.7%,而28S r RNA无法有效鉴定;多数种COI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条形码间隙",而18S r RNA和28S r RNA序列的种间和种内的遗传距离存在显著重叠,没有明显"条形码间隙";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OI基因序列,87.9%的个体与同种聚为单系,以16S r RNA序列,65.6%的个体与同种聚为单系,未聚成单系的个体则形成姐妹系,未出现不同种聚为单系现象,能够呈现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的系统发生关系;但18S r RNA和28S r RNA呈现的聚类关系相对混乱。相对而言,在鉴定帘蛤目物种时,COI和16S r RNA都能够作为条形码基因,且COI有效性更高,1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由于种内变异较大,不适于作为条码基因。研究结果为科学选用DNA条形码基因进行帘蛤目贝类的鉴定提供了参考资料。
吴彪赵庆赵庆刘志鸿孙秀俊刘志鸿周丽青孙秀俊
关键词:DNA条形码有效性
圆斑星鲽sox9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被引量:3
2018年
本研究筛选到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的性别相关基因sox9,并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全长序列,基因全长为3287 bp,包括1431 bp的ORF,编码477个氨基酸,368 bp的5'UTR和1488 bp的3'UTR。在3'UTR中有多聚腺苷酸尾和加尾信号AATAAA。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了sox9基因在圆斑星鲽成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发现sox9基因在圆斑星鲽的脑、眼、鳃、心、肝、胆、肠、精巢、卵巢、肾和肌肉等各个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鳃、脑和精巢组织中检测到较高水平的sox9转录,其中精巢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sox9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显示出性别两相性差异。其在精巢中的表达水平要显著高于卵巢,说明sox9基因与雄性性腺发育相关。通过测定sox9基因在圆斑星鲽幼鱼不同发育时期(20、30、40、50、60、70和80日龄)的表达水平,发现其在20~50日龄表达量逐渐下降,在60日龄时表达量上升,推测表达量上升可能与幼鱼性腺分化相关。
张乐乐张乐乐边力常青侯吉伦陈四清刘琨赵庆刘琨
关键词:圆斑星鲽SOX9MRNA表达
育肥饲料中虾青素含量对雄性中华绒螯蟹肠道和鳃部可培养优势细菌数量和组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在育肥饲料中添加虾青素会影响中华绒螫蟹肠道及鳃内的可培养优势菌群以及机体的免疫力,本实验旨在探讨饲料中虾青素含量及养殖水体对其肠道和鳃部菌群的影响。采用不同虾青素含量的饲料(0.00、26.60、41.62、81.37和75.35 mg/kg,分别对应饲料1#-5#)对雄性中华绒螫蟹进行育肥70 d后,利用基础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对其肠道、鳃及养殖水体中的细菌进行传统分离和纯化,所得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再进行同源性分析后做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在分离获得的106株细菌(登录号:KU570293-KU570368,KU570370,KU570372-KU570383,KU601302-KU6013 16,KU720553)中,92株为优势菌株,其中,肠道、鳃部和水体各29、32和31株。肠道中的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柠檬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而鳃中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柠檬酸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养殖水体中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气单胞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饲料2#组肠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最高(1.06×10-8cfu/g);饲料5#肠道中的潜在致病菌数量最低,但其可培养细菌总数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饲料3#组肠道和鳃中潜在致病菌数量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虾青素能够显著影响雄性中华绒螫蟹肠道和鳃中的菌群构成,但对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本研究首次对投喂不同含量虾青素饲料的育肥期雄性中华绒螫蟹肠道、鳃及养殖水体可培养的优势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分析,探究了饲料中虾青素含量以及养殖水体与蟹肠道内可培养细菌之间的联系,为中华绒螫蟹营养免疫和菌群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文元吴旭干张小明赵庆刘灿龙晓文成永旭张庆华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肠道养殖水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