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
- 作品数:11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湖南城市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沈从文“抒情考古学”中的生命与文学
- 2023年
- 沈从文后半生的物质文化研究被汪曾祺称为“抒情考古学”。“物”中见“人”的视角和以“情”状“物”的写法让他的物质文化研究成为“有情”的科学。此外,他还将文物、文献与文学作品整体联系,相互印证,让文学更具象化,让文物更符号化。沈从文的物质文化研究体现了其持久的“韧性”和独立思索的精神,并启示来者勇于探寻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的大多数,敬畏个体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这是物质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文学创作获得其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 李玮
- 关键词:生命文学
- 九·一八事变后沈从文的文学思想——新近发现佚文《文学无用论》释读
- 2018年
- 九·一八事变后,沈从文感于时局之变,撰写了《文学无用论》。这篇"发愤"之作记录了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其内心的悲慨与焦虑。他没有拘囿于文学本身,而是试图超越文学,从文化层面对民族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寻找民族的出路。这与以往人们所描述的远离、逃避现实的"沈从文"形象有很大差别。沈从文大声疾呼,是想借助文学的力量廓清积习,砥砺精神,帮助整个民族的发达。可惜,此时他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出路。然而,《文学无用论》深刻地表明沈从文这个勇于突破传统羁绊的"乡下人"想要以自己的书写方式和文学理想来力挽狂澜。他此后固守"希腊小庙",不过是这种文学探索自然而然的结果。
- 李玮唐东堰
-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
- 沈从文的文物情缘与生命意识
- 2023年
- 沈从文少年从军时期初识文物,开启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生命理性就此觉醒。抗战时期,沈从文任教于西南联大,频繁接触带有浓郁地域特色和古典色彩的文物,生命意识更加成熟,逐步形成“美在生命”的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以物质文化研究为主业,认识到人在劳动创造中将有限的生命转化成无限,将喜怒哀乐的生命具象化,才能获得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文物作为凝聚着历史记忆、审美观念、精神文化的载体深刻地影响了沈从文的感知力、情感力和创作力,成就了他的文学情缘、文化情缘与生命情缘。
- 李玮何婧妍徐家悦
- 关键词:文物生命意识
- 重新发现林语堂——评肖百容《林语堂小说研究》
- 2021年
-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但目前所见的文学史著作,对他的评介,不管是篇幅还是深度,都不能与其真正的文学成绩相称。万平近、林太乙、施建伟、谢友祥、汤奇云、陈平原、杨义、张健、林继中、陈漱渝、高健、阎开振、孙良好、王兆胜等人的研究推动了林语堂在国内的研究。但目前林语堂研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重复性研究比较突出,他的生平经历、散文创作、幽默与性灵的文学特质是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
- 李玮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史著作文学特质生平经历
- 沈从文的旧体诗观
- 2018年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学受政治气候影响的程度加深,这波及到了旧体诗的创作和评价。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相比,沈从文对这种文体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精力和期待。他认为这种文体有其内含之美,五言古诗在众多诗体中最宜展示充沛的情感、雄浑的气势和古朴的格调。同时,他也强调旧体诗在题材上要关注现实中的新事物,勇敢地对历史进行反思,以实际行动对旧体诗进行试验性地创新。其意义在于,沈从文绕开了以往人们带有情绪色彩或政治批判意味的评断,向文学本身复归,展示了他在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和自我超越。
- 李玮
- 关键词:旧体诗审美价值
- 书信:沈从文文学创作的“起点”
- 2020年
- 穷困潦倒的文学青年沈从文向文坛前辈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由此改变一生的命运。这封求助信以及不久之后沈从文创作的一系列书信体散文都表明他在文学创作之初借由书信探寻到写作的门径。书信给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有益操练、思想沉淀和审美觉悟。他在书信和书信体散文中展现出卓越的“抒情”能力,并找到了受用一生的带有浓郁“抒情性”的言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书信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起点”。
- 李玮张宁
- 关键词:书信抒情
- 沈从文“文化史诗”新探
- 2020年
- 《文化史诗钞》是沈从文在1970-1971年创作的一组旧体诗。这组被作者称为“文化史诗”的作品显现出许多特质,既渗透着他对人、事的反思,也展露出以诗写史和以诗代文的倾向。诗歌所呈现的复杂多样的意象、治乱兴衰的图景以及文化与文明的起伏徘徊,彰示出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对生命、人性和信仰的敬畏。因而,这组诗也就成为历史与文化反思中珍贵的特殊符号。
- 李玮
- “川行散记”与沈从文文学精神的“复归”
- 2020年
- 1951年11月沈从文到达内江,直到1952年3月重回北京。他将耳闻目睹的点滴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自称“川行散记”。这些书信带有敏感细腻的情思,是“碎片化”的文学文本,承载着沈从文对乡村世界“常”与“变”的思考。这期间,沈从文重申“有情”的历史观,这是他文学精神的内核,并贯穿于其后的物质文化研究。“川行散记”既是其早年乡土文学精神的延续和“复归”,也是新的历史阶段对社会之变进行反思后的补充和发展。
- 李玮
- 关键词:文学精神
-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 2017年
- 新媒体冲击着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与考核机制迫在眉睫。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后巩固复习能力,能让教师更集中讲解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多媒体等视听、影音手段之外,还可以借助互动软件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布置作业,检验教学效果。新媒体在教学中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应该秉承“适度”原则。
- 李玮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媒体环境新媒体文学传统
- 沈从文的新诗观——以其与灼人的书信为中心
- 2020年
- 20世纪40年代后期,沈从文曾担任多家著名刊物的编辑。他所做的编辑工作、发表的文学见解不仅折射出作为编辑的话语权力,也暗示着身为作家的文艺理想。沈从文这个资深编辑与新进作者灼人之间的信件沟通代表了不同诗学理念之间的交锋。面对文坛的激烈变革,沈从文期待合理地对待新诗创作传统,反思新诗的文体形式,回归诗歌的本质。这种文学选择表明他努力重拾五四文学的探索精神,批判现实,固守质朴、真诚的美学品格。
- 李玮
- 关键词: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