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明

作品数:15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6篇脊髓
  • 4篇脊髓损伤
  • 3篇蛋白
  • 3篇星形
  • 3篇星形胶质
  • 3篇星形胶质细胞
  • 3篇血管
  • 3篇血管迷走性
  • 3篇血管迷走性晕...
  • 3篇晕厥
  • 3篇迷走
  • 3篇胶质
  • 3篇胶质细胞
  • 2篇多糖
  • 2篇嗅黏膜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炎症
  • 2篇诱导大鼠

机构

  • 15篇兰州大学第二...
  • 3篇兰州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湖北省妇幼保...
  • 1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兰州军区联勤...

作者

  • 15篇王明
  • 8篇张海鸿
  • 3篇王明
  • 3篇董湘玉
  • 3篇郭永强
  • 2篇倪倩
  • 2篇伍亚民
  • 2篇党跃修
  • 2篇赵鑫
  • 1篇夏亚一
  • 1篇杨荣松
  • 1篇南伟
  • 1篇李森
  • 1篇杨轶男
  • 1篇甄平
  • 1篇常欲晓
  • 1篇朱琳
  • 1篇王海燕
  • 1篇朱琳
  • 1篇杨成伟

传媒

  • 5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9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8年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创伤,常引起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丧失,SCI后炎症病理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SCI后功能恢复、组织修复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SCI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以及调控炎症反应治疗SCI的前景。
王明王明杨新乐张东亮张海鸿
关键词: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细胞因子
雷公藤多苷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取新生3 d内SD大鼠的大脑皮质,分离提取星形胶质细胞,用脂多糖1μg·mL^(-1)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制备炎症模型。将分离纯化后的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空白组加基础培养基;模型组加1μg·mL^(-1)脂多糖;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分别加入25,50,100μg·L^(-1)雷公藤多苷预处理细胞,然后加入1μg·mL^(-1)脂多糖诱导细胞。以CCK8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析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i NOS)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空白组、模型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 33±5. 61)%,(50. 74±6. 67)%,(74. 85±3. 48)%,(85. 68±5. 51)%,(94. 12±3. 43)%;这5组的TNF-α(pg·mL^(-1))分别为39. 23±15. 34,169. 43±15. 19,117. 83±12. 16,80. 81±5. 28,57. 87±7. 92;这5组的IL-6 (pg·mL^(-1))分别为47. 62±7. 93,299. 46±18. 45,232. 57±23. 18,170. 66±26. 67,94. 51±24. 36;这5组的i NOS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 32±0. 02,1. 10±0. 04,0. 78±0. 05,0. 58±0. 04,0. 37±0. 04,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01)。结论雷公藤多苷可明显改善脂多糖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炎症损伤。
王明王明杨新乐张东亮周开升南伟南伟
关键词:雷公藤多苷脂多糖星形胶质细胞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并探讨TCD对VV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8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就诊的38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及20名体检健康儿童行直立倾斜试验,并应用TCD进行监测。结果基础状态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右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冲指数(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行直立倾斜试验后与基础状态时比较,左右大脑中动脉的Vs、Vd、V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过直立倾斜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阳性反应时与基础状态时比较,左右大脑中动脉的Vs、Vd、Vm明显加快(P<0.05),PI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 VVS发生时,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调节障碍;TCD检查对于判断VVS患儿脑血流状态具有重要价值。
王明朱琳董湘玉常欲晓杨轶男倪倩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经颅多普勒脑血流速度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嗅黏膜神经干细胞共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嗅黏膜神经干细胞(OM-NSCs)共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提取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和OM-NSCs。将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做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对照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μL生理盐水),BMSCs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μL 5×10^4个细胞BMSCs单细胞悬液),OM-NSCs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μL 5×10^4个细胞OM-NSCs单细胞悬液,BMSCs和OM-NSCs共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μL 1∶15×10^4个细胞BMSCs和OM-NSCs细胞混悬液)。细胞移植后第1、3、7、14、21、28天分别对大鼠进行BBB评分,28天后处死大鼠,分离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迁移情况。结果造模后,大鼠双后肢瘫痪,BBB评分0分。细胞移植后14天起,与对照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有显著改善,BBB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SCs移植组和OM-NSCs移植组相比,移植后21、28天,共移植组BBB评分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表明,脊髓损伤28天后,损伤区脊髓内可见空泡形成,两种干细胞聚集在空泡周围,BMSCs在损伤区分布较为集中,而OM-NSCs相对散在分布,细胞较为伸展。结论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BMSCs和OM-NSCs两种干细胞共移植效果优于单细胞移植。
杨成伟贾彬莉甄平杨新乐王明徐雅洁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BBB评分
微管蛋白、水通道蛋白4和K+通道蛋白4.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究微管骨架、水通道蛋白4(AQP4)和K+通道4.1(Kir4.1)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9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n=30)和损伤组(n=60),损伤组设6 h、1 d、3d、5 d、7 d,每个亚组12只大鼠。用Allen打击法制备T10打击损伤模型。损伤后各时间点各组行脊髓含水量检测、脊髓HE染色,观察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行微管蛋白、AQP4和Kir4.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观察急性损伤后三组蛋白的表达变化及相对灰度值分析。结果损伤组各时间点脊髓含水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5 d时最高。HE染色显示,损伤后6 h,灰质主要以出血为主;损伤后1 d,灰质出血严重,神经元肿胀加重;损伤后3 d,灰质坏死面积加大,水肿现象明显;损伤后5 d、7 d,灰质坏死更加明显,水肿现象更加严重。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损伤后AQP4在灰质表达逐渐增高,且5 d表达为高峰,微管蛋白和Kir4.1表达趋势基本相同,为损伤后表达逐渐下降,5 d表达最低。结论脊髓损伤后微管蛋白表达与Kir4.1表达趋势相似,与AQP4表达趋势相反,可能共同参与水肿形成。
陈铁戈郭永强王明王明夏亚一汪静夏亚一党跃修张海鸿
关键词:脊髓水肿微管水通道蛋白4
胸椎管内神经鞘瘤伴胸腰段椎管囊肿1例被引量:2
2018年
1病例资料女,53岁,因腰背部疼痛2年、加重伴双下肢麻木无力3个月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胸12~腰1水平压痛、叩击痛;双下肢股四头肌肌力左侧Ⅳ级、右侧Ⅲ级,胫前肌肌力左侧Ⅳ级、右侧Ⅳ级;耻骨联合水平以下及双下肢内侧浅感觉障碍,双侧膝腱反射亢进,踝反射亢进。术前胸腰椎增强MRI示胸8水平硬膜下占位病变,局部沿左椎间孔蔓延,脊髓受压;胸12~腰1椎体平面髓内囊性占位(图1)。经科室讨论决定分期手术,一期清除椎管囊肿,二期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一期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在胸12~腰1水平,切除胸12下部分椎板及腰1上部分椎板,见硬脊膜膨胀,显微镜下切开硬脊膜,见脊髓后方椭圆形占位,呈囊性,吸除囊性液体,缝合硬脊膜,胸12、腰1~2椎体共置入六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第二天双下肢肌力降至Ⅰ级,感觉障碍平面升至肋弓水平。急诊全麻下手术。采用后正中切口,分离椎旁肌肉后显露胸8双侧椎板,全椎板切除后,显微镜下切开硬脊膜发现肿瘤位于硬脊膜腹侧,呈哑铃状,沿椎管向外生长,沿肿瘤与脊髓边缘仔细分离,瘤内瘤外操作交替进行,整块切除肿瘤,严密缝合硬脊膜。术后双下肢麻木无力感觉消失,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双下肢肌力恢复Ⅳ级,感觉平面消失;MRI复查示肿瘤全切。术后病理检查为神经鞘瘤(图2)。
王明陈铁戈赵鑫张海鸿
关键词:神经鞘瘤胸椎显微手术
脊髓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8年
脊髓损伤常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造成永久残疾,且并发症多,难以治愈。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新发展的技术,通过分析个体应激后代谢物的变化,找出用于辅助诊断、治疗或判断预后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能够在疾病早期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及康复方案。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在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鉴别了一些具有潜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但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相关生物标志物也缺少临床试验的验证。
杨新乐王明杨成伟徐雅洁甄平
关键词:脊髓损伤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
2014年
儿童晕厥在临床中很是多见,其发病原因有很多种,包括心源性晕厥、精神性晕厥、代谢性晕厥、神经介导性(反射性)晕厥、脑血管疾病所致晕厥等,其中反射性晕厥是最为常见的病因,而最典型、最常见的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 VV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晕厥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很是复杂和特殊,发病机制多样。晕厥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是指突然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将近年对儿童V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介绍。
王明董湘玉
关键词: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连接蛋白1的表达
2018年
目的探究神经连接蛋白1(NL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和实验组(n=30),每组再等分为3 d、7 d、14d、21 d和28 d亚组。假手术组行T9-11椎板切除术,实验组用Allen打击仪(10 g×25 mm)制造T10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相应时间点行BBB评分,Golgi-Cox染色观察损伤中心上端脊髓白质树突及树突棘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L1在损伤中心上端脊髓白质中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实验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脊髓白质树突逐渐减少,树突棘密度逐渐降低(P<0.001);NL1于损伤后3 d开始升高,至14 d时达到峰值(P<0.05)。结论 NL1在脊髓损伤后自发性升高,但不足以诱导突触再生。
郭永强赵鑫赵鑫张东亮王明汪静王明王海燕伍亚民李森
关键词:脊髓损伤
绵羊脊柱不同节段硬脊膜的结构及力学特点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绵羊颈、胸、腰段硬脊膜的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为人工硬脊膜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取5只成年雄性白绵羊,处死后取C_5、T_(10)和L_3平面的硬脊膜分别行组织学HE染色观察内部结构并测量硬脊膜厚度,扫描电镜观察硬脊膜内外表面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硬脊膜内部结构并测量各部位硬脊膜胶原纤维直径。取C_6、C_7、T_(11)、T_(12)、L_4、L_5平面的硬脊膜行单轴生物力学测试,测量样本的断裂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结果 HE染色示颈、胸、腰段硬脊膜厚度逐渐递减,分别为(268.19±15.91)、(198.16±27.25)、(103.74±21.54)μ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硬脊膜内表面胶原纤维较多,细胞较少;外表面则细胞分布较多,且细胞均沿纵轴方向拉伸。透射电镜观察示,硬脊膜内部胶原纤维板层状交织排列,板层内胶原纤维同向排列,板层间胶原纤维相互垂直。颈、胸、腰段硬脊膜胶原纤维直径分别为(68.04±21.00)、(64.54±20.64)、(60.36±19.65)n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轴生物力学测试显示,颈段硬脊膜轴向和横向的弹性模量、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段和腰段轴向各指标均显著大于横向(P<0.05)。组间比较:颈、胸、腰段硬脊膜的轴向和横向弹性模量、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颈、胸、腰段逐渐减小趋势。颈、胸段硬脊膜轴向弹性模量与横向弹性模量比值显著小于腰段(P<0.05);颈、胸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绵羊硬脊膜从头侧向尾侧厚度依次减小;硬脊膜内表面胶原纤维分布较多、细胞较少,而外表面被细胞覆盖;硬脊膜内部胶原纤维板层交替排列,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生物力学特点,且从头侧向尾侧各向异性生物力学特点越明显。
杨成伟杨新乐蓝旭张洪王明张亚强徐雅洁甄平
关键词:硬脊膜力学特征绵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