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俊

作品数:9 被引量:8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儿童
  • 4篇小儿
  • 3篇手术
  • 3篇开腹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2篇消化道
  • 2篇消化道异物
  • 2篇小肠
  • 2篇疗效
  • 2篇疗效比较
  • 2篇临床疗效
  • 2篇临床疗效比较
  • 2篇开腹手术
  • 2篇化道
  • 2篇磁性异物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坏死性...
  • 1篇心理治疗
  • 1篇学龄

机构

  • 9篇上海市儿童医...
  • 1篇扬州市妇幼保...

作者

  • 9篇徐伟珏
  • 9篇孙俊
  • 7篇吴一波
  • 7篇吕志宝
  • 7篇黄雄
  • 4篇刘江斌
  • 3篇盛庆丰
  • 2篇黄一敏
  • 2篇陈舟
  • 2篇叶国刚
  • 1篇吕逸清
  • 1篇吴伟
  • 1篇唐雯娟
  • 1篇陈方
  • 1篇李德宇
  • 1篇赵健

传媒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直肌分离伴脐疝1例报告被引量:1
2022年
腹直肌分离是两侧腹直肌肌腹相互分离,伴有白线拉伸变薄的现象,形成一个腹直肌间的空间,导致腹前壁肌群力量下降,伴腹部外形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的疾病[1],多见于妊娠后期及产后妇女[2,3]。原发性腹直肌分离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并不罕见,绝大多数在3~4岁会自然闭合。学龄期儿童腹直肌分离临床罕见,对于腹直肌分离伴或不伴有脐疝(或腹白线疝)的学龄期儿童治疗,相关文献报道很少。
孙俊黄雄徐伟珏刘莹华
关键词:学龄期儿童脐疝妊娠后期产后妇女腹直肌
不同病变范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干预效果分析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范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外科手术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25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肠管坏死范围分为单个坏死或穿孔的病灶(F),多发坏死或穿孔病灶(M),全肠道病变(P) 3组,并对3组患儿的手术方式、术后生存率和关闭造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5例患儿中,有11例为F、8例为M、6例为P,均采用剖腹探查术、肠造瘘术,或仅做腹腔引流术;12例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7例为低出生体质量儿,6例为正常出生体质量儿。有消化道穿孔17例(9例气腹,8例无气腹),无消化道穿孔8例(4例无气腹,4例NEC保守治疗后肠狭窄)。3例患儿经过2次以上手术,其余患儿在造瘘术后3~6个月行造瘘关闭手术。术后生存率:F组为100.0%(11/11例),M组为62.5%(5/8例),P组为16.7%(1/6例)。3种病变范围中F组比M组、P组的生存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98、10.312,P均〈0.05);M组与P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7,P〉0.05)。结论NEC病变范围与患儿预后明显相关,F比M、P的预后好,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占NEC患儿比例较大;术中尽可能地保护边缘肠管是提高患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造瘘关闭手术建议在造瘘术后3~6个月,待患儿肝功能、肠功能恢复、营养发育良好时进行,特殊情况建议提前或延迟关造瘘。
陈发玲徐伟珏李龙至黄雄孙俊吴一波盛庆丰吕志宝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变范围开腹手术肠造瘘
一穴肛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决策的临床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一穴肛的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的关系,以期最小损伤完成肛门及尿道阴道的一次成形术。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20年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一穴肛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通过X线造影、MRI、膀胱镜检查了解患儿共同管(Common channel,CC)、尿道、阴道的长度,阴道子宫、直肠盲端汇入位置的变异及选择的手术方法及路径。结果22例一穴肛患儿中,CC>3 cm 1例,≤3 cm 21例;尿道≥2 cm 12例,<2 cm 10例;阴道≥3 cm 11例,<3 cm 11例;双角子宫双阴道7例,其中严重阴道积液需处理2例;直肠盲端与尿道、阴道汇合于同一点12例,汇入于阴道、尿道汇合点远端3例,汇入于双阴道间隔处1例,汇入于阴道或子宫颈部5例,汇入于膀胱1例。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经腹阴道旋转术完成阴道、尿道成形术1例;PSARP+尿道生殖窦整体游离(Tot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TUM)拖出术或尿道生殖窦部分游离拖出术(Parti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PUM)14例;腹腔镜辅助下肛门直肠成形术(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TUM或PUM 5例;仅行肛门成形术2例。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并按Krickenbeck评价标准评估患儿的排便功能均超过6分,提示排便功能恢复尚可;其中评分>9分,排便功能恢复较好者10例(50%)。结论一穴肛的精准分型是医生选择手术方案的依据,MRI、造影及术中膀胱镜联合检查有助于精准了解CC、尿道、阴道长度及直肠盲端汇入点,多学科联合制定手术方案并完成手术及随访。
徐伟珏吕志宝吕逸清孙俊吴一波陈发玲陈方唐雯娟
关键词:消化系统畸形
儿童幽门下消化道异物治疗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在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对于幽门以下消化道异物处理及预防办法。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6月到2014年6月间因吞食异物,异物位于幽门管或以下消化道且内镜治疗无效,外科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好转的16例患儿(11男5女)。结果16例患儿平均年龄66月龄;手术治疗9例(56%),保守治疗7例(44%);有意吞食异物(年龄〉1岁)为31%(5/16);异物类型包括胃石3例、钢针4例,磁铁2例,温度计碎裂2例,坚果类3例,刀片1例等;腹部X平片及CT阳性率81%(13/16);病史中可问诊到异物吞食史为75%(12/16);因消化道穿孔需要急诊手术的5例,穿孔部位以回盲部为主(磁石类引起两处以上穿孔),其中直接入PICU的1例;平均住院时间9.13d。结论(1)对于磁石类型异物,一旦确诊为双极磁石,建议手术干预为主,已经穿孔的患者,其穿孔数目及肠段应反复探查全肠段后再确定,穿孔部位往往呈跳跃性,无规律性。(2)误食钢针等尖锐异物,除按时评估患儿体征变化外,应间隔6~8h复查腹部平片等检查,及时更改治疗策略。建议〈1岁儿童,不建议喂食坚果核仁类食物。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玻璃水银体温计使用需谨慎。(3)加强儿童心理治疗,特别青春期前的心理健康应注意。
吴伟徐伟珏刘江斌陈舟吴一波孙俊黄一敏黄雄吕志宝
关键词:消化道异物心理治疗
小儿吞食多枚磁性异物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
2022年
目的分析小儿吞食多枚磁性异物的临床特点,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吞食多枚磁性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患儿年龄8个月~12岁7个月,平均年龄(64.38±37.91)个月。其中1~4岁及7~10岁为两高发年龄段;19例家庭吞食,10例学校吞食;23例磁性异物来源于玩具(其中21例为巴克球),6例来源于含磁铁家庭日用品;吞食磁性异物中位个数5(2,27)枚。15例伴消化道损伤,最常见症状是腹痛(11例,73.3%),最常见的腹部体征是腹部压痛(6例,40.0%),C反应蛋白(CRP)>5 mg/L 8例(53.3%),白细胞计数(WBC)>10×10^(9)/L 7例(46.7%),腹部摄片提示存在不完全性肠梗阻4例(26.7%),腹部立位片提示明显盆腔积液3例(20.0%)。7例(24.1%)患儿胃镜下取出,其中3例磁性异物钳夹胃壁组织(2例贲门,1例胃角);9例(31.0%)患儿自行排出,平均吞食至排出时间(63.11±44.53)h;13例(44.8%)患儿手术取出,其中腹腔镜手术9例(4例中转开腹),开腹手术4例,手术时间(151.92±44.82)min,术后禁食时间(4.77±0.73)d,术后住院时间(8.23±1.42)d,所有患儿均顺利出院,1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小儿误食多枚磁性异物后可能导致胃肠道多发损伤,应尽早于胃镜下取出。如已进入小肠,出现腹痛、呕吐、腹部压痛,X线摄片提示不完全性肠梗阻、盆腔积液或连续摄片磁性异物位置固定,应及时手术治疗。
李德宇孙俊赵健徐伟珏
关键词:胃肠道损伤小儿诊治
胃肠道多枚磁性异物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治疗的3例因误食多枚磁铁导致消化道多发穿孔病例资料,提高对儿童误食多枚磁铁危害性的认识,探讨小儿误食磁铁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诊治因误食多枚磁铁导致多发肠穿孔病例的临床资料,分享治疗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收集误食多枚磁铁患儿3例,年龄1~8岁。误食磁铁数目2~5枚。磁体来源:2例来源于家庭,1例来源于幼儿园。术中发现均有多处肠管穿孔,最少2处,最多4处。1例完全腹腔镜下手术,1例腹腔镜后中转开腹,1例开腹手术。病例经手术治疗后均顺利恢复,随访至今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误食多枚磁铁早期症状常不典型,但是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它们在胃肠道内会相互吸引,导致胃肠道管壁受压坏死、穿孔、肠梗阻、瘘管形成,甚至威胁生命。对此类患儿需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同时加强父母及社会对儿童误食磁铁危害性的认识。
孙俊徐伟珏吕志宝黄雄吴一波盛庆丰
关键词:磁铁消化道异物儿童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36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15例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2例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手术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13例腔镜下复位,成功率86.7%(13/15),中转开腹2例。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稍短,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55 min(39~146 min)vs.67 min(49~158 min),Z=-1.657,P=0.098]。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明显缩短[(4.2±1.3)d vs.(5.5±2.1)d,t=-2.007,P=0.053],2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5.2±1.4)d vs.(6.5±2.2)d,t=-1.756,P=0.089]。2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各4例,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433)。腹腔镜组15例随访6~17个月,(11.0±3.5)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发生肠套叠,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余均无异常,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传统组22例随访6~17个月,(10.7±3.0)月:1例术后1个月发生小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3个月再次发生肠套叠,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余无异常。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安全、有效,不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对于熟悉腹腔镜操作的医生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孙俊徐伟珏吕志宝刘江斌黄雄黄一敏吴一波陈舟盛庆丰
关键词:肠套叠腹腔镜小儿
腹腔镜在小儿腹股沟直疝及股疝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治疗小儿腹股沟直疝及股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例腹股沟直疝、1例Pantaloon疝(同时存在斜疝及直疝)及1例股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股沟直疝5例及Pantaloon疝1例均为男童;年龄(38.2±21.5)个月;疝位于右侧4例,左侧2例。右侧股疝1例,男,年龄4岁7个月。术前诊断腹股沟直疝1例;术前诊断为腹股沟斜疝,术中证实为Pantaloon疝1例;术前误诊为腹股沟斜疝,术中证实为直疝2例;行患侧斜疝手术时偶然发现对侧直疝2例。结果行直疝疝囊高位结扎+同侧脐内侧韧带加强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32 min及24 min,术后住院时间1 d。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行腹腔镜下修补直疝缺损(将髂耻束与联合腱间断缝合),手术时间为122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2 d,随访至今无复发。另4例均行腹腔镜下直疝缺损修补术,手术时间为(112.0±17.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2 d,随访至今均无异常。股疝1例,术前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术中证实为右侧股疝,腹腔镜下修补股疝缺损(将髂耻束与Cooper韧带间断缝合),手术时间为125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2 d,随访至今无异常。结论腹腔镜不仅能够明确小儿腹股沟直疝及股疝诊断,且可同时行手术治疗。髂耻束在腹腔镜下腹股沟直疝及股疝的修补中十分重要。
孙俊徐伟珏吕志宝刘江斌黄雄叶国刚吴一波徐挺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疝股疝儿童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儿童急性小肠梗阻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儿童急性小肠梗阻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3例采用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与同期40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治疗的急性小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两组均除外急性肠套叠、嵌顿疝、炎症性肠病和肿瘤导致的小肠梗阻及新生儿小肠梗阻患儿。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组33例患儿中,腔镜下成功完成22例(66.7%),中转开腹手术11例(33.3%)。中转原因为操作空间小或暴露不佳5例,广泛紧密粘连4例,发现大段小肠坏死1例,医源性小肠穿孔1例。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含观察肠管活力时间)为(124.00±26.07)min,开腹组为(130.47±38.22)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除中转开腹患儿外的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0(3.0,5.25)d和8.0(5.75,9.0)d与传统开腹组5.0(4.0,6.0)d和9.5(9.0,13.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并发症以浆膜和浆肌层损伤最多见,分别为8例和5例;术后并发症以再次肠梗阻多见,有8例。腹腔镜组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9例(27.3%)和6例(18.2%)与传统开腹组7例(17.5%)和10例(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总费用为22063.5(18485,24761)元,开腹组为25433.5(19243,32569)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儿童急性肠梗阻安全、有效,可以缩短禁食时间及住院天数,且不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对于熟悉腹腔镜操作的医生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孙俊徐伟珏吕志宝刘江斌黄雄叶国刚吴一波
关键词:小肠梗阻腹腔镜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