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1篇多模式
  • 1篇血管再通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眼视力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阵挛
  • 1篇溶栓
  • 1篇视力
  • 1篇视物模糊
  • 1篇数字减影
  • 1篇双眼
  • 1篇双眼视
  • 1篇双眼视力
  • 1篇显像
  • 1篇颅内
  • 1篇颅内大动脉
  • 1篇颅外

机构

  • 2篇解放军第85...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解放军第八五...

作者

  • 3篇武玉军
  • 2篇刘洁怡
  • 2篇卫杰
  • 1篇左传涛
  • 1篇耿昌明
  • 1篇陈向军
  • 1篇管一晖
  • 1篇孔晓东
  • 1篇葛璟洁
  • 1篇韦道明
  • 1篇邓波

传媒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克雅病的脑^18F-FDG PET显像一例被引量:1
2016年
患者男,68岁,因“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1个月余,伴行走不稳2周”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视物模糊,进行性加重,无复视。2周前出现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反应迟钝,伴双上肢肌阵挛发作。患者职业为农民,长期居住于出生地辽宁,既往无其他全身性严重疾病,无外科手术或器官移植史、脑垂体提取激素使用史以及输血献血史。家族中既往无类似症状者。
葛璟洁邓波左传涛武玉军管一晖陈向军
关键词:PET显像克雅病进行性加重肌阵挛发作双眼视力视物模糊
17例颅外段脑动脉夹层患者治疗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颅外段脑动脉夹层(CAD)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外段CA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由夹层发生位置及受累血管所决定,根据患者不同病因、不同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法分别归入抗凝组(n=13)和双抗血小板集聚组(n=4)。治疗6个月后随访复查DSA。结果治疗6个月后DSA显示抗凝组8例患者夹层好转或再通,5例患者夹层无好转或闭塞,但均无症状加重;双抗血小板集聚组4例患者均有再通,其中2例治疗3~6周后接受自膨式支架联合球扩式支架植入术修复血管,术后继续双抗血小板集聚治疗,6个月后复查DSA支架通畅,无动脉内膜过度增生。结论临床症状决定了CAD发现概率,也可提示部分CAD病因。本组患者椎动脉夹层发病率并不低于颈内动脉夹层。颅外段CAD治疗应以内科一线治疗为基础,抗凝与抗血小板集聚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2例抗血小板集聚治疗患者经支架植入后疗效明确。
卫杰刘洁怡武玉军耿昌明孔晓东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静脉溶栓禁忌患者多模式血管再通术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结合Gateway球囊导管多模式血管再通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静脉溶栓禁忌患者的效果,并与桥接治疗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的22例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2~81岁;均有静脉溶栓禁忌证,13例超过溶栓时间窗(6例为醒后卒中)。CT或MR检查后予直接取栓或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比较患者术前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22例患者中20例闭塞血管成功开通,再通率90.9%。术后开通血管患者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均≥Ⅱb级,穿刺至开通时间30~125 min(3例>120 min),平均(1.64±0.73) h。NIHSS评分由术前平均(17.06±9.18)分改善至出院时平均(6.35±4.37)分,疗效确定(P<0.01)。90 d随访显示14例mRS评分≤2,预后良好率为63.6%,死亡1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多模式血管再通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安全有效,与桥接治疗相比有更低的术后脑出血率(9.1%)和死亡率(4.5%)。Gateway球囊导管既可作为微导管用于接触性动脉溶栓,又可用于碎栓、血管扩张,可有效提高再通率。
卫杰武玉军刘洁怡韦道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