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 作品数:15 被引量:58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椎单开门手术入路对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进程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进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行经肌间隙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58例患者列为经肌间隙入路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58例患者列为后正中入路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日和第2日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手术前后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变化、颈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指数和脊髓功能改善率等。结果:经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后正中入路组[(119.5±46.1)min vs.(68.1±11.4)min,P<0.05]。经肌间隙入路组留置引流管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日和第2日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等均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2.21±0.52)d vs.(4.14±1.05)d,(1.05±0.29)d vs.(1.83±0.82)d,(5.16±1.84)d vs.(6.17±1.26)d,(116.5±76.2)mL vs.(172.6±66.2)mL,(110.5±55.3)mL vs.(226.8±70.4)mL,(50.6±35.2)mL vs.(69.0±21.8)mL,(171.6±98.5)mL vs.(377.3±125.9)mL,均P<0.05]。经肌间隙入路组术后白蛋白水平降低值低于后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肌间隙入路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值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肌间隙入路组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出院时Barthel指数与后正中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肌间隙入路组术后颈肩痛VAS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传统后正中入路,经肌间隙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留置引流管时间短、下地和出院时间早等优点,可以明显缩短围手术期ERAS�
- 陈欣林俊桂赵衍斌周非非刁垠泽潘胜发夏天王少波孙宇
-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
- 气管插管和喉罩在手术室与滑雪场雪道建立人工气道时间的比较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比较手术室内和滑雪场雪道条件下,气管插管和喉罩置入的完成时间,探讨滑雪场雪道条件下人工气道建立的优选方法。方法:在滑雪场雪道上,以头下脚上位放置模拟人,由一名麻醉医生穿戴全套的滑雪服、头盔、雪镜、手套以及滑雪鞋,分别采用可视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组)和喉罩置入(喉罩组)的方法为模拟人建立人工气道,每种方法重复5次,记录人工气道建立的时间。在医院手术间内,将模拟人平放于手术床上,由同一名麻醉医生采用相同的方法完成人工气道建立,重复5次并记录时间。比较手术室内气管插管及喉罩置入的时间与滑雪场雪道完成同样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室内,气管插管操作时间长于喉罩置入操作时间[(79.8±10.4)s vs.(53.4±2.7)s,P=0.005];滑雪场雪道上气管插管操作时间长于喉罩置入操作时间[(209.2±32.7)s vs.(72.2±3.1)s,P=0.001]。滑雪场雪道上气管插管完成时间长于手术室内气管插管完成时间(t=-7.851,P=0.001)。滑雪场雪道喉罩置入完成时间长于手术室内相同操作完成时间(t=-19.391,P<0.001)。结论:滑雪场雪道条件下,可视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和喉罩置入均可较快完成人工气道建立,但所需时间均长于在手术室内完成相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喉罩置入建立人工气道花费的时间短于可视喉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在滑雪现场救援中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 白鹏怀伟夏天杨钟玮郭向阳周方
- 关键词:手术室气管插管喉罩
- 大腿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12年
- 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小腿及前臂,发生于大腿部位的临床上少见,但却对于患者局部肢体功能与生命有着严重威胁,需要临床上医生早期诊断、迅速处理,以保留患肢功能,挽救患者生命,避免出现永久性功能损害。笔者于2011年6月收治大腿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
- 高福强夏天田华张克
-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大腿急性
- 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在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6~15岁(9.0±3.0岁)。5例主要骨性畸形为Klippel-Feil综合征,1例为寰椎左侧侧块发育不良,1例为C4节段右侧半椎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观察患者外观和影像学矫形效果。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患者行单侧单处撑开,1例患者接受单侧双节段撑开。手术时间326~756min(502.4±149.8min),术中失血量100~600ml(341.4±205.0ml)。椎体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为5~10mm(8.0±1.8mm),小关节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7~12mm(9.5±1.9mm)。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障碍,均表现为单侧C5神经根功能障碍,其中2例为凹侧,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治疗,2~6周肌力自行恢复;1例在凸侧,经术后CT检查发现螺钉位置不佳,行翻修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肌力恢复。随访7~13个月(10.6±2.5个月),末次随访时斜颈得到明显纠正,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示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与软骨下皮质骨之间接触紧密,未见透亮带,未见融合器位移和下沉;内固定位置均良好,无松动和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畸形矫正率为64.45%。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采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 夏天孙宇赵衍斌陈欣周非非刁垠泽潘胜发
- 关键词:3D打印
- 基于CT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先天性颈椎侧凸分型(PUTH-CCS分型)方法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提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先天性颈椎侧凸分型(PUTH-CCS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先天性颈椎侧凸手术策略制定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颈椎侧凸节段中责任畸形椎的形态、责任畸形椎所在区域及其与邻近椎骨的关系,提出分型方法。回顾2009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57例,分析每例患者的术前CT影像学资料以及采用的手术策略并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以上3个要素进行整合,从而建立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解剖学特征与手术策略制定之间的联系。结果:根据畸形椎骨形态,将半椎骨畸形、楔形椎畸形和不对称的蝴蝶椎畸形分别记录为Ⅰ、Ⅱ、Ⅲ型;根据畸形椎骨所在区域,将颅颈交界区(O~C2)、下颈椎区域(C2~C6)以及颈胸交界区(C6~T2)分别记录为a、b、c型;根据畸形椎骨与上下相邻椎骨的关系,按照完全分节、半分节和未分节依次记录为F、S、N。当半分节椎与上相邻椎融合时记录为SU,与下相邻椎融合时记录为SL。在凸侧切除术中,Ⅰ型采用完全切除术,Ⅱ型和Ⅲ型采用部分切除术;F型采用从椎间盘间隙进行手术操作,S型和N型需要先在阻滞椎之间截骨、再切除椎骨的楔形部分。在凹侧撑开术中,F型和SU型可在畸形椎所在间隙凹侧撑开;N型和SL型可在下方相邻椎间隙内凹侧撑开。在两种术式中,a型采用单纯后入路的手术方式,b型和c型采用前-后-前联合入路的手术方式。在下颈椎区域,多采用短节段固定;在颅颈、颈胸交界区,多采用长节段固定。结论:PUTH-CCS分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各畸形椎的临床特点,指导不同分型的畸形椎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今后手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
- 孙宇曹硕周非非陈欣刁垠泽赵衍斌夏天潘胜发张立张凤山王少波李危石
- 关键词:影像学特征脊柱侧凸矫形术
- 显微镜下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
- 2025年
-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2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肌间隙入路组(106例)和传统入路组(110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5 d、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参数、颈部状态及颈部椎旁肌横截面积。结果:肌间隙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1~5 d及术后3、6、9、12个月,肌间隙入路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9、12个月,肌间隙入路组患者颈部障碍指数(NDI)均低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肌间隙入路组患者颈部椎旁肌横截面积大于传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手术前后颈部椎旁肌横截面积差值小于传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显微镜下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的优势,且术后患者颈部功能恢复更好,临床效果满意。
- 杨枭雄夏天陈欣田浥王奔赵衍斌王少波周非非孙宇
- 关键词:显微镜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 夏天孙宇王少波张凤山张立潘胜发刁垠泽周非非陈欣赵衍斌
-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脂肪浸润
- 显微镜下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 2025年
-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4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CDR)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患者采用显微镜下CDR(MCDR组),49例患者采用传统CDR(TCDR组)。术后随访收集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同时收集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复查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CT及MRI,测量患者C2~7 Cobb角及手术节段活动度,同时观察手术节段异位骨化(HO)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48个月,平均(16.3±12.0)个月。末次随访时,MCDR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0(0,3.0)分,上肢疼痛VA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0,1.0)分,NDI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0(2.0,8.0)分,C2~7 Cobb角为9.2°±9.3°,手术节段活动度为10.8°±6.8°,5例患者术后发生HO;其中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JOA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5(16.5,17.0)分,mJOA评分改善率中位数(四分位数)为85.7%(75.0%,100%)。TCDR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0(3.0,4.0)分,上肢疼痛VA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2.0(1.0,3.0)分,NDI中位数(四分位数)为6.0(3.0,8.0)分,C2~7 Cobb角为9.0°±9.2°,手术节段活动度为11.5°±7.5°,15例患者术后发生HO;其中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JOA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0(16.0,16.5)分,mJOA评分改善率中位数(四分位数)为75.0%(50.0%,83.3%)。与TCDR组相比,MCDR组患者术后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更低,mJOA评分及改善率更高,HO发生率更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传统CDR相比,MCDR临床疗效更佳,术后HO发生率更低。
- 夏天周非非潘胜发陈欣赵衍斌孙宇
- 关键词:显微镜非融合技术
- 颈椎后路手术后有症状硬膜外血肿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手术后有症状硬膜外血肿(symptomatic epidural hematoma,SEH)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为预防硬膜外血肿提供依据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或椎板切除术的患者(除外骨折、脱位、感染及肿瘤),找出术后发生SEH的患者(SEH组),并从相同时间段内未发生SEH的患者中按照1∶4的比例随机抽取对照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是否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有无外伤、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APTT)、国际标准比值(INR)、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钙、手术节段数、内固定节段数、是否行椎板切除、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等可能对SEH发生有影响的因素。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与SEH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共有3859例患者接受颈椎后路手术,其中19例患者术后发生SEH,发生率为0.49%。术后出现血肿中位时间为120min(30min^15d)。2例患者以躯体或四肢麻木为首发症状,17例患者首要表现为四肢肌力明显下降,后随时间推移,所有患者均出现肌力下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13例,D级2例。出现临床症状后,7例患者接受MRI检查,明确诊断为SEH,另12例患者通过临床症状确诊。19例均接受急诊手术探查、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肌力均有恢复,所有患者经血肿清除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恢复至少1级。两组比较,合并OPLL比例、手术节段数、内固定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节段数和合并OPLL与术后SEH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节段数以及合并OPLL是颈椎�
- 夏天孙宇王少波张立张凤山潘胜发陈欣周非非赵衍斌
-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颈椎后路手术
- 钩椎关节退变与单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术前钩椎关节的退变程度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ACDR并获得最低5年随访的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5~62(42±8)岁。术前颈椎正位X线片用于评价钩椎关节退变情况,侧位X线片用于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术后5年随访时侧位和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评价异位骨化情况。采用我们提出的分级方法评价术前钩椎关节退变情况,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McAfee分级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统计不同患者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根据假体的不同类型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部位,明确二者之间有无关系。结果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74(62.7±4.8)个月,手术方式均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85(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57(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分级和术前钩椎关节退变分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727(P<0.01)。结论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
- 曹硕潘胜发孙宇赵衍斌周非非陈欣刁垠泽夏天张凤山张立
- 关键词:异位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