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云
- 作品数:17 被引量:30H指数:5
- 供职机构:承德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SCT双低剂量迭代重建在结肠癌术前分期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256 MSCT双低剂量(80 kV,60 mL碘对比剂)结合迭代重建在结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8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增强扫描,分为双低剂量组(80 kV,60 mL碘对比剂)与常规剂量组(120 kV,1.3 mL/kg),各30例,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分析双低剂量组诊断效能及TNM分期效果。结果:两组结肠壁、肿块及供血小动脉的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为(20.83±2.11)mSv,双低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为(10.60±1.20)mSv,两组有效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双低剂量组诊断T分期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93.3%,诊断N分期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3.3%,与病理TNM分期结果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56 MSCT双低剂量(80 kV,60 mL碘对比剂)结合迭代重建对结肠癌术前评估检查方案可明显减少辐射剂量和造影剂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 蔡淑云宣建新李唯刘哲峰郑义潘国红孔令宏
- 关键词:结肠癌多层螺旋CT
- 胃低分化腺癌患者中P53、KI-67、EGFR与HER-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究分析P53、KI-67、EGFR与HER-2在胃低分化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55例人正常胃黏膜组织以及60例胃低分化腺癌组织标本中Her-2,EGFR,Ki-67,P53蛋白的表达特点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并通过图像分析对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探讨四者与胃低分化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胃低分化腺癌患者的过表达率分别为P53(41%)、KI-67(18.5%)、EGFR(17.9%)与HER-2(55.2%),胃低分化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分级、肿瘤分型等临床病理因素与KI-67、EGFR与HER-2表达无关(P<0.05),P53表达与胃低分化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相关。胃低分化腺癌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具有一定影响。结论:胃低分化腺癌患者血清P53、KI-67、EGFR及HER-2水平的检测在患者预后判断及评估中具有显著的指导价值,为临床上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资料。
- 马胜辉李建华王翔蔡淑云顾玉杨强
- 关键词:胃低分化腺癌EGFR基因HER-2基因
- SMI联合UE鉴别甲状腺结节的价值被引量:7
- 2022年
- 本研究探讨超微血管显像(SMI)联合超声弹性成像(UE)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甲状腺结节患者均给予彩超、SMI及UE检查,分析诊断结果。80例患者共计122枚结节,恶性结节经SMI判断结节血流分型Ⅱ~Ⅲ级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5);恶性结节形态规则、内部囊性病变比例明显低于良性结节(P<0.05),而边界不清、纵横比≥1、低回声和内部钙化的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5);恶性结节应变率比值≥3.79、弹性评分4~5分的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5);SMI联合UE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彩超联合UE诊断(P<0.05)。SMI联合UE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能力,值得临床使用。
- 蔡淑云李唯
-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甲状腺结节良恶性
- 212例乳腺癌术后引流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2年
- 分析研究影响212例乳腺癌术后引流时间的因素。方法 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19年12月~2022年5月行单侧乳腺癌手术的2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体质指数(BMI)、游离皮瓣的方式、手术方式、术后使用抗凝、肿瘤大小、分期与乳腺癌术后引流时间在统计学上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年龄>50岁的引流时间明显长于年龄≤50岁的患者、患有高血压的引流时间明显长于无高血压的患者、患有糖尿病的引流时间明显长于无糖尿病的患者、体质指数(BMI)>24Kg/m2的患者引流时间明显多于体质指数(BMI)≤24Kg/m2的患者、术后未使用抗凝的患者引流时间明显多于使用抗凝的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年龄>50岁、患有高血压、患有糖尿病、体质指数(BMI)>24Kg/m2为患者引流时间较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 牛龙腾游鑫平钱浩蔡淑云
-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引流时间影响因素
- 多发钙化外生性巨大胃间质瘤误诊为胰腺肿瘤一例
- 2020年
-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1983年由Mazur和Clark提出[1]。GIST较大时,影像学定位存在困难,容易误诊。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多发钙化外生性巨大胃间质瘤1例,术前误诊为胰腺肿瘤,术中诊断为胃间质瘤,行胃后壁近小弯侧肿瘤切除术。随访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现报道如下。
- 蔡淑云李唯王翔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胰腺肿瘤误诊
- 腹腔镜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术的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术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以及胆囊排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116例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对照组(n=58例,以Roux-en-Y吻合术重建消化道)和研究组(n=58例,以间置空肠代胃术重建消化道)。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术中出血量、消化道重建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恢复进食时间等计量资料以(x±s)描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总蛋白(TP)水平以及胆囊空腹容积(FV)、脂餐后胆囊残余容积(RV)和胆囊残余指数(RF)显著降低,胆囊排空容积(EV)和胆囊排空率(EF)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FV、RV和RF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ALB、HB、TP水平以及E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后间置空肠代胃术安全、可行,可提高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胆囊排空。
- 任佳马胜辉王馨石秀霞蔡淑云
- 关键词:胃肿瘤腹腔镜胃切除术吻合术
- 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在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MSCT)双低剂量扫描在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治疗的结肠癌患者114例,给予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分析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与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比较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术前扫描中结肠壁/带、肿块图像质量;记录术前在两种模式下右半结肠癌患者右结肠动脉(RCA)与结肠中动脉(MCA)共干长、MCA干长和胃结肠静脉干(GTH)干长以及左半结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点距离、IMA根部至其发生第一分支的距离;比较两种扫描模式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术前MSCT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Kappa值分别为0.856和0.844。术前MSCT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9.47%和8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SCT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N分期与术后病理N分期Kappa值分别为0.819和0.896。术前MSCT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N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9.47%和93.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SCT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中结肠壁/带、肿块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术前MSCT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RCA与MCA共干长、MCA干长和GTH干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半结肠癌患者中,术前MSCT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IMA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点距离、IMA根部至其发生第一分支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双低剂量扫描有效辐射剂量为(11.03±1.19)mSv,明显低于MSCT常规剂量扫描[(21.05±1.60)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可满足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前评估需求,同时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 李唯滕伟蔡淑云宣建新刘哲峰杜建文
- 关键词:结肠癌256层螺旋CT腹腔镜
- 腹腔镜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一例
- 2022年
- 病人,男性,42岁,汉族,工人。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半年。体格检查: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肝区、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入院查结肠镜(图1):回盲部、升结肠、肝曲、橫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黏膜广泛大小不等的椭圆形息肉形成,呈铺路石样改变,乙状结肠距肛门18~23 cm处见一溃疡型新生物形成。结肠镜活检病理检查:管状腺瘤,乙状结肠局部癌变。
- 马胜辉李建华任佳蔡淑云
- 关键词: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性腹腔镜
- 术前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对结肠癌肿瘤侵犯及肠系膜血管分布的评估价值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究术前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对结肠癌肿瘤侵犯及肠系膜血管分布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1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双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每组70例。双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术前分别行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客观及主观评价、辐射剂量,以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剂量、双低剂量CT评估结肠癌肿瘤侵犯及肠系膜血管分布的准确率。结果:双低剂量组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噪声、CT值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15,t=16.045,t=2.163,t=30.096;P<0.05);2名医师对双低剂量组图像质量评分略低于常规剂量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双低剂量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27,t=21.355,t=24.207;P<0.05);双低剂量CT评估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的准确率[(86.21%(25/29)和85.71%(18/21)和94.44%(17/18)]与术后病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低剂量CT评估肠系膜上静脉组织、动脉分布于肠系膜上静脉背侧、动脉分布于肠系膜上静脉腹侧的准确率分别为98.57%(68/70)、90.32(28/31)和94.59%(35/37)与术后病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癌术前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能提高图像质量,在降低辐射剂量及图像噪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能够准确评估结肠癌术前肿瘤侵犯及肠系膜血管的分布情况。
- 宣建新刘哲峰滕伟李唯蔡淑云
- 关键词:结肠癌256层螺旋CT肿瘤侵犯
- 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在结肠癌腹腔镜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 2021年
- 分析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用于结肠癌腹腔镜患者术前评估中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间承德市承德市中心医院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7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入组病例分为两组,每组35例,分别予以常规剂量和双低剂量扫描。结果:双低剂量扫描准确性显著高于常规剂量,对比P<0.05。结论:医生对结肠癌患者进行腹腔镜治疗前,采用256程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可以提升扫描准确性。
- 蔡淑云李唯
- 关键词:结肠癌腹腔镜术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