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6遗传变异与膀胱癌发病风险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 背景:膀胱癌是全球发病频率最高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膀胱癌发病率居男性泌尿系统肿瘤首位,且其发病率还在持续升高。由于膀胱癌缺乏典型的早期症状,致使膀胱癌被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尽管现在医疗水平和手术化疗水平已经有...
- 张强
- 关键词:膀胱癌长链非编码RNA发病风险
- Body Tom^(■)移动CT联合基础麻醉应用于术前无痛定位肺小结节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Body Tom^(■)移动CT联合基础麻醉在术前无痛定位肺小结节中的应用,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外科使用Body Tom^(■)移动CT联合基础麻醉术前精准定位肺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全组基本信息及围手术期结果。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3~71岁。30例肺小结节患者术前定位成功率100.0%,平均定位时间(14.20±4.07)min;出现肺内出血1例,未出现气胸、咯血、胸膜反应等并发症,定位结束到手术开始时间(12.63±5.68)min;无定位针脱落移位或者吲哚菁绿溢出弥散,所有患者均在单孔胸腔镜下完成肺小结节切除,无中转开胸,平均手术时间(85.32±12.60)min;无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胸腔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2.12±1.34)d,平均住院时间(3.52±1.45)d,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结节距切缘均>2 cm。结论Body Tom^(■)移动CT联合基础麻醉可实现术前无痛、精准定位肺小结节,可有效降低术前定位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等待时间,保证肺小结节患者术前定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手术舒适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姚梦旭孙云刚张强张强
- 关键词:肺结节基础麻醉回顾性队列研究
-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与开放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背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中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目的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MIS-TLIF)与开放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Open-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采用MIS-T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2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照射时间、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与同期行Open-TLIF手术的28例患者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并根据ODI评分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ODI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透射时间长于Open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Open组(P<0.05)。术后3、6、12、18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MIS组术后出现1例假体移位融合不良。结论:与开放TLIF相比,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势。
- 蒋羽清牛文利农鲁明赵书杰丁寅张强李海波周栋徐南伟
- 荧光法在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识别段间交界线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8
- 2021年
- 背景与目的肺段切除术逐渐成为影像学上表现为早期肺癌的肺部小结节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比单孔胸腔镜下荧光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在界定段间交界线的围手术期结果,评估荧光法应用于肺段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8月期间在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连续198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数据。在三维智能交互式定性和定量分析(intelligent/interactiv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three dimensional,IQQA-3D)图像分析系统的指导下,精确识别和解剖离断靶段结构,继而通过荧光法或改良膨胀萎陷法确认段间交界线。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荧光法组有98%的患者呈现出清晰的段间交界线,甚至部分患者使用了较低剂量的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相比改良膨胀萎陷法,荧光法的段间交界线的清晰呈现时间[(23.59±4.47)s vs(1,026.80±318.34)s,P<0.01]和手术时间[(89.3±31.6)min vs(112.9±33.3)min,P<0.01]明显缩短。改良膨胀萎陷法术后长时间漏气的发生率高于荧光法组(8.0%vs 26.5%,P=0.025)。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胸管持续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切缘宽度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荧光法可以高度准确地识别段间交界线,使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更加简单、更加快速,因此荧光法有可能成为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技术,以提高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质量。
- 孙云刚张强张强邵丰
- 关键词:单孔胸腔镜荧光法
- 一种手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水相制备方法
- 本发明属于手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制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手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水相制备方法,操作简便,可制备具备显著手性的氧化铁纳米颗粒。该方法包括:步骤10、将FeCl<Sub>3</Sub>·6H<Sub>2</Sub>O和F...
- 刘亿一张强张伟鹏于奕先顾宁
- 吲哚菁绿荧光双显技术评估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肿瘤切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吲哚菁绿荧光双显技术评估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肿瘤切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2月—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外科采用吲哚菁绿荧光双显技术进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0~69岁。分析全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吲哚菁绿荧光双显技术在术中均清晰呈现出肺结节位置及段间平面交界线,无吲哚菁绿相关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98.6±21.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7.1±35.3)mL,术后平均引流管放置时间(3.3±2.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4±1.8)d,平均肿瘤切缘距离(2.6±0.7)cm,无围术期死亡,1例患者发生术后持续性肺漏气。结论吲哚菁绿荧光双显技术评估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肿瘤切缘安全可行,可简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保证足够肿瘤切缘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健康肺组织,为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 孙云刚张强张强邵丰
- 关键词:肺段切除术肺结节荧光吲哚菁绿胸腔镜
- 一种柠檬酸钠介导的尺寸可控的金层包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及其水相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柠檬酸钠介导的尺寸可控的金层包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水相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制备柠檬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溶液;步骤20,在柠檬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溶液中加入柠檬酸钠溶液、氯金酸...
- 刘亿一张伟鹏张强赵睆羽顾宁
- 沉默Sema6A基因对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和转移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检测信号素6A(Sema6A)基因在骨肉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探讨RNA干扰Sema6A基因对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骨肉瘤细胞株U-2OS、Saos-2及MG-63中Sema6A的mRNA表达水平。设计并合成针对Sema6A的小干扰RNA(siRNA)3条及阴性对照siRNA,在Lipofectamine RNAi MAX介导下转染U-2OS细胞,通过qRT-PCR检测Sema6A mRNA水平表达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ema6A蛋白水平,进而筛选出转染效率高的siRNA,CCK-8检测各组细胞活力,Transwell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结果骨肉瘤细胞株中,Sema6A mRNA在U-2OS中表达最高。瞬时转染Sema6A siRNA的U-2OS细胞中Sema6A的mRNA及蛋白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均下降,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NA干扰沉默Sema6A基因可以增强U-2OS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
- 赵书杰蒋羽清丁寅张强周栋
- 关键词:RNA干扰增殖
- 优先阻断靶段肺静脉吲哚菁绿荧光识别段间平面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创新性尝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中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应用吲哚菁绿荧光识别段间平面,并评估其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同一医疗组采用靶段静脉阻断后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显示段间平面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三维重建辨识肺结节所在靶段及靶段动静脉、支气管的解剖结构;术中结扎靶段静脉后即通过膨胀-萎陷法确定段间平面,等待期间可进行靶段动脉和支气管的分离但不切断,出现膨胀-萎陷界线电凝烧灼标记后经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荧光法对段间平面再次识别,最终评估两个段间平面的一致性。结果纳入32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5~76(58.69±11.84)岁。所有患者靶段静脉阻断后均成功观察到膨胀-萎陷段间平面与吲哚菁绿荧光确定的段间平面基本一致,两个段间平面高度吻合。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无吲哚菁绿相关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平均肺段手术时间(98.59±20.7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5.31±35.65)mL,平均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50±1.16)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66±1.29)d,平均肿瘤切缘宽度(26.96±5.86)mm。结论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吲哚菁绿荧光可安全、准确识别段间平面,是简化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技术的有益探索和重要补充。
- 孙云刚张强庄宇张强焦思杨王朝邵丰
- 关键词:肺段切除术肺静脉荧光吲哚菁绿肺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