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舞蹈博物馆考察纪行
- 2011年
- 本文以中国舞蹈博物馆出访韩国、瑞士的考察资料为基础,对"博物馆"这一人类文明形式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收藏、教育、研究、运营等职能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舞蹈博物馆的建设开拓思路,使舞蹈艺术成为创造文化国家、美育国民心性的良好途径。
- 闫晶
- 关键词:艺术文化博物馆
- “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 20世纪下半叶的民族舞蹈艺术家被引量:2
- 2013年
- 20世纪下半叶,随着中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歌舞作为“民族”身份的表征进入大众视野。民族舞坛异彩纷呈,各民族都涌现出了本族舞蹈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在舞台上用“体语”无言地诉说着本民族的身体守望。刀美兰《金色的孔雀》、崔美善《长鼓舞》、池福子《长白祥云》等,都从不同角度表述了舞蹈中“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
- 闫晶江东张静张晶雪陈南曾婕
- 关键词:舞蹈艺术家身份意识觉醒形象代言人
- 从“民间”到“民族”--新中国民族舞蹈家访谈录(下)
- 2014年
- 伴随着新中国舞蹈事业的起步,民众自发传承的舞蹈更多地进入到艺术工作者的视野。在民族舞蹈事业从零起步的创始阶段,新中国民族舞蹈家们有一个共同的经历——扎根民间。他们,或者自小浸润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或者扎根民间,亲身体验不同地域的民间生活;职业化舞蹈教育的经历,使他们悉心求索、不断钻研之后,终将这份来自“民间”的文化积淀绽放于舞台,成就了为更广泛的民众所认知的“民族”形象。
- 闫晶江东孟静
- 关键词:舞蹈家访谈录民族传统文化舞蹈事业艺术工作者
-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生成逻辑
- 2012年
- 本文通过对"民族"与"民间"这两个概念在理论界定和实践场景中的差异,重新认识舞蹈中的"民族"与"民间"。并进而对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名"与"实"寻根溯源,试图对该学科的艺术生成逻辑进行学理性的梳理,以便更清晰的理解文化实践场景中的这一独特舞蹈形式。
- 闫晶
- 关键词:民族职业化舞蹈
- 作为“艺术”的民间舞--20世纪下半叶的民族舞蹈创作谈
- 2013年
- 民间舞蹈千百年来流传于阡陌荒野,在斋醮礼仪、田间地头的民俗生活里自然沿袭。自古以来,虽间或有宫廷文人前来采风集谣,然则进入宫廷的舞蹈,或用以纪功,或供人赏玩,在手足形态、审美旨趣上已与民间渐行渐远。民间艺人的“玩意儿”登堂入室,冠以“民族”之称在舞台上重塑形象,则是近代才有的中国特色。
- 闫晶江东康婷王潇潇周狄
- 关键词:舞蹈创作民俗生活审美旨趣民间艺人
- “文本”与“田野”中的景颇族舞仪呈现被引量:1
- 2012年
- 本文从2012年云南芒市景颇族舞仪"目瑙纵歌"的考察入手,对"文本"中凝固的舞仪纪录和"田野"中发生的舞仪呈现加以记叙和认辨,通过对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多重观察,去发现当下的景颇族群体在面临新的社会秩序与群体关系时,如何重构自身的生命力并延续当代的生存和发展,进而由"文本"与"田野"之中的身体呈现引发对该民族历时性文化主题的阐释与思考。
- 闫晶
- 关键词:景颇族田野调查
- 舞蹈中共享的身体印迹——云南兰坪民族杂居区的圈舞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云南兰坪地处滇西北多民族交界区,各族民众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处格局,不仅语言、服饰、信仰、习俗相融互通,舞蹈亦成为节日中各族民众共享的身体经验。尽管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民族政策强化了人们的民族身份意识、重构了族群边界,突出了舞蹈中特定的"民族形象",但日常生活中文化要素的交融与共生依然成为当下正在发生的自然趋势。若舞蹈的研究首先关注作为舞者的"人",而非纯然分割的"舞",就会发现"民族"处于动态的过程中,民间舞者也是动态的存在。同一民族可能具有不同舞蹈风格,不同民族也可能具有同一种舞蹈风格。文化是共享的,也会在变迁中相适应。
- 闫晶
- 关键词:身体语言文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