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棋

作品数:18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十堰市太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脊髓
  • 6篇脊髓损伤
  • 6篇骨折
  • 4篇椎间盘
  • 4篇干细胞
  • 3篇腰椎
  • 3篇诱发电位
  • 3篇入路
  • 3篇神经功能
  • 3篇神经功能恢复
  • 3篇手术
  • 3篇疏松性
  • 3篇体感
  • 3篇体感诱发电位
  • 3篇椎体
  • 3篇椎体成形
  • 3篇内固定
  • 3篇脊柱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机构

  • 7篇湖北医药学院...
  • 6篇十堰市太和医...
  • 4篇十堰市太和医...
  • 2篇太和医院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杨棋
  • 12篇尚晖
  • 10篇李兵奎
  • 10篇郭振鹏
  • 10篇王达义
  • 10篇常巍
  • 6篇岑毕文
  • 4篇邓磊
  • 3篇温国宏
  • 3篇刘涛
  • 2篇吴亚鹏
  • 2篇曾彬
  • 1篇杨卓顺
  • 1篇袁雅红
  • 1篇姚忠红
  • 1篇张丽萍
  • 1篇张东云
  • 1篇王小莉
  • 1篇梁清乐
  • 1篇冯艳琴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手术...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骨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生长相关蛋白(GAP)-43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静脉移植治疗SCI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CI打击器建立大鼠T11脊髓撞击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SCI后1周,对照组大鼠自尾静脉注射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1 ml,观察组大鼠自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0.1 ml。SCI后1、2、4、8周,两组大鼠均进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SCI后2、4、8周,采用RT-PCR检测GAP-43 m 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AP-4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CI后2、4、8周BBB评分显著升高(P<0.001),GAP-43阳性表达显著增强(P<0.001),GAP-4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 BMSCs移植能增强SCI大鼠GAP-43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从而促进SCI的再生修复。
李兵奎曾彬常巍王达义杨棋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相关蛋白-43
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督脉电针组(B组)。脊髓损伤后1周,B组接受督脉电针治疗。两组大鼠于脊髓损伤后1、2、4、8周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脊髓损伤后2、4、8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脊髓组织行HE染色与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CI后1周,两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SCI后2、4、8周,B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A组明显升高(P<0.01),S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HE染色显示损伤区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B组脊髓空洞比A组小;脊髓组织NF200阳性表达B组各时间点较A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督脉电针治疗可有效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李兵奎曾彬常巍王达义郭振鹏杨棋刘涛
关键词:脊髓损伤电针督脉体感诱发电位
Hangman骨折Ⅰ型、Ⅱ型手术方式探讨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摘要]目的探讨Ⅰ型、Ⅱ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法,总结分析手术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3年4月我院脊柱外科共收治Hangman骨折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38(28~56)岁。按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骨折8例,Ⅱa型骨折12例,Ub型骨折4例,无Ⅲ型骨折患者。除Ⅰ型Hangman骨折患者外,均先行颅骨牵引复位后再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其中Ⅰ型患者采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Ⅱ型患者采用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C2-C3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钛板固定术,术后根据颈椎X线片及CT上骨折愈合情况、临床症状及颈椎活动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2d后颈托外固定下床活动,辅以颈托或支具外固定3月以上,均获随访,平均16(3—24)个月。根据张世民等的Hangman骨折治疗临床效果评分标准,Ⅰ型患者疗效全部优良,Ⅱ型患者除1例骨折愈合欠佳,15例疗效优良,优良率93.75%。结论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Ⅱ型的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骨折的愈合率,疗效优良。
岑毕文尚晖王达义李兵奎杨棋
关键词:枢椎脊柱骨折内固定器
BMS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2011年3月至7月,采用全骨髓差速贴壁培养法进行SD大鼠BMSCs的体外分离与培养;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MASCISh impactor)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电针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联合组(D组)。SCI后1周,C组与D组大鼠自尾静脉注射移植BMSCs悬液0.1ml,A组与B组白大鼠尾静脉注射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1ml,B组与D组接受督脉电针治疗,1次/天。于SCI后1、2、4、8周采用BBB评分法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于SCI后8周采用SEP检测脊髓传导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空洞大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丝蛋白(NF200)的表达。实验中获得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SCI后2、4、8周,与A组比较,B、C、D组BBB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比较,D组BBB评分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8周,与A组比较,B、C、D组S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比较,D组SEP潜伏期更短,波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8周,4组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区均可见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肿胀,空泡变性,且损伤区均可见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其中A组脊髓空洞最大,B组和C组次之,D组最小。SCI后8周,4组大鼠脊髓组织均有NF200阳性表达,与A组比较,B、C、D组NF200阳性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比较,D组NF200阳性表达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优于单纯BMSCS移植和督脉电针治疗。
李兵奎常巍王达义温国宏杨棋郭振鹏刘涛
关键词:脊髓损伤督脉电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感诱发电位
一种骨科用脊柱内固定螺钉消毒清洗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骨科用脊柱内固定螺钉消毒清洗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内侧设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下侧左右两端均设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缸体上套设有隔热套筒,隔热套筒的外侧套设有螺旋电热丝,安装板的下侧中部设有清洗网筒,清...
皮海菊肖淼生冯艳琴尚晖饶珊珊姚忠红杜丽邓磊杨棋张东云刘燕
文献传递
症状侧可扩张通道下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影像学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价仅症状侧入路通道下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影像学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症状侧入路通道下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影像学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3.8岁。在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3、6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以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即刻以及术后3、6个月、末次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 Nab标准评分为优1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6%(22/23)。切口均达到Ⅰ级愈合,无一例发生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感染、大血管损伤、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2例术后1年复查CT植骨融合欠佳,但内固定无松动,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影像学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只要定位准确,采取症状侧可扩张通道下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也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尚晖郭振鹏王达义常巍岑毕文邓磊杨棋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OVB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3例单节段老年OVB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37例)和PKP组(2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住院费用及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椎管占位程度以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 PVP组在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低于PK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VP组和P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0.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12,P=0.034)。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KP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和中间高度、后凸Cobb角及椎管占位程度的改善显著优于PV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PVP和PKP治疗椎管占位程度小于20%且无神经症状的老年OVBF安全可行,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郭振鹏尚晖黄润强李兵奎邓磊杨棋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BMSCs静脉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MASCIS Impactor)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BMSCs移植组(B组)。SCI后1周,A组自大鼠尾静脉注射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1 ml,B组自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BMSCs悬液0.1 ml。两组大鼠于SCI后1、2、4、8周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SCI后2、4、8周行SEP检测及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与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CI后2、4、8周,与A组比较,B组BBB评分升高,SEP N1潜伏期缩短、P1-N1波幅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I后8周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显示,两组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区均可见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但B组脊髓空洞比A组小;SCI后2、4、8周,NF200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两组大鼠脊髓组织均有NF200阳性表达,与A组比较,B组各时间点NF200阳性表达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SCs静脉移植对大鼠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李兵奎常巍王达义温国宏杨棋郭振鹏刘涛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感诱发电位
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在MAST^TMQUADRANT^TM微创可扩张通道下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行突出椎间盘切除、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脊柱外科收治并确诊的24例FLLDH患者行突出椎间盘切除结合TLIF,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MacNad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疗效。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椎间孔型17例,术前JOA评分平均(8.24±3.15)分,术后平均(24.23±2.15)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有差异(t=17.287,P=0.000);椎间孔外型7例,术前JOA评分平均(9.35±3.23)分,术后平均(23.89±2.55)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有差异(t=9.378,P=0.000);MacNad评定结果:优12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87.5%(21/24)。复查腰椎正侧位片、腰椎CT显示植骨愈合良好、椎间隙无明显塌陷、内固定物无松动。所有患者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微创可扩张通道下对FLLDH的突出椎间盘切除并行TLIF,手术操作方便,疗效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尚晖岑毕文王达义常巍郭振鹏杨棋
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比较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比较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PVP治疗的153例单节段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满1年,按手术入路分为单侧组91例(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和双侧组62例(经双侧椎弓根入路)。结果单侧组和双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0.22±2.34)min和(40.35±3.45)min,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58±0.55)ml和(7.21±0.43)ml;单侧组手术时间及骨水泥注入量均明显少于双侧组(P〈0.05),但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5.4%VS 19.4%,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ODI指数、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及SF-36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行PVP治疗OVCF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前者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郭振鹏温国宏李小琴尚晖李兵奎邓磊杨棋
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椎体成形术手术入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