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涵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淋巴
  • 2篇预后
  • 2篇淋巴瘤
  • 2篇化疗
  • 2篇艾滋病
  • 2篇T细胞
  • 2篇HIV-1
  • 2篇HIV感染
  • 2篇病毒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血淋巴细胞
  • 1篇亚群
  • 1篇预后不良
  • 1篇治疗前
  • 1篇肉瘤
  • 1篇杀伤
  • 1篇杀伤细胞
  • 1篇神经梅毒
  • 1篇生物钟基因

机构

  • 9篇广州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广州市皮肤病...

作者

  • 9篇赵涵
  • 6篇刘波
  • 4篇蔡卫平
  • 4篇李凌华
  • 1篇刘新华
  • 1篇胡晓晔
  • 1篇邹青峰
  • 1篇焦倩
  • 1篇王信

传媒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早期鼻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结外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ENKL)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NK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独特的地域分布.ENKL病理特征为血管破坏和组织坏死,侵袭性高,因其极易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治疗效果差,患者预后差,生存时间短,至今尚未建立标准治疗方案.70%~80%的ENKL诊断之初为Ⅰ~Ⅱ期,且多位于鼻腔,习惯上称为早期鼻NK/T细胞淋巴瘤.在早期鼻NK/T淋巴瘤的治疗中,放疗占主导地位;近年来放化疗联合应用于早期鼻NK/T淋巴瘤的研究报道颇多,自体或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新型靶向药物也正在研究中.
赵涵胡晓晔邹青峰
关键词:T细胞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左旋门冬酰胺酶硼替佐米
25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对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等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20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首次诊治的25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征、不同化疗方案患者的生存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中,15例>35岁,16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l,14例HIV RNA<100000 IU/ml,5例患者在确诊前已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与单药组相比,异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组在化疗4程后较快获得完全缓解(P<0.05),但化疗结束后总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不良反应稍大。结论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好发于免疫力较差的中青年男性,合并机会性感染可能性大,尽量选择整合酶抑制剂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异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组较单药组可能更早获得完全缓解,但骨髓抑制及脱发不良反应稍高,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疾病进展快慢及要求选择治疗方案。
赵涵廖宝林刘波张坚生陈志敏冯理智唐奕周龙涛郭琪李凌华蔡卫平何浩岚
关键词:艾滋病卡波西肉瘤化疗疗效预后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不良预后发展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不良预后发展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均予以AIDS相关淋巴瘤常规治疗并随访12个月。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AIDS传播途径、文化程度、淋巴瘤临床分期、病灶数量、接受化学治疗、接受HAART治疗一般资料,分析导致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经12个月随访后,62例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预后良好29例,预后良好率46.77%,预后不良33例,预后不良率53.23%,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不受性别、AIDS传播途径、淋巴瘤临床分期、病灶数量的影响(P>0.05), 可能受年龄、文化程度、接受化学治疗与HAART治疗的影响(P=0.000),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文化程度偏低、未接受化学治疗与HAART治疗是导致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00)。结论:文化程度偏低、未接受化学治疗与HAART治疗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易发生预后不良,临床可据此予以相应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冯理智陈志敏廖宝林赵涵刘波张坚生蔡卫平何浩岚
关键词:预后不良
HIV-1阳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总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阳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HIV-1阳性神经梅毒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住院并诊断为HIV-1阳性梅毒及HIV-1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血清及脑脊液(CSF)梅毒血清学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检测、脑脊液HIV-1 RNA载量测定、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分析各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24例患者,其中54例HIV-1阳性神经梅毒患者(A组),53例HIV-1阳性非神经梅毒患者(B组)及17例HIV-1阴性神经梅毒患者(C组),A组与B组、C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2、-3.823,P=0.041、<0.001)。A组与B组平均CD4+T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64,P=0.507),A组与C组平均CD4+T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37,P<0.001)。A组与B组血清RPR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932,P=0.140),A组与C组血清RPR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906,P=0.019)。A组与B组脑脊液RPR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68,P<0.001),A组与C组脑脊液RPR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0,P=0.682)。A组与B组、C组脑脊液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54、-2.196,P<0.001、0.028)。A组与B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38,P<0.001)。A组与B组脑脊液HIV-1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11,P=0.004)。结论HIV-1阳性神经梅毒较HIV-1阴性神经梅毒发病年龄更小,有更高的血清RPR滴度及更高的脑脊液蛋白水平。在HIV-1/梅毒螺旋体合并感染者中,脑脊液HIV-1 RNA载量越高的患者越容易进展为神经梅毒。
刘波赵涵陈志敏李凌华黄继德唐小平蔡卫平郭琪廖宝林何浩岚
关键词:HIV-1神经梅毒脑脊液
HIV-1阳性弓形虫脑病患者临床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总结HIV-1阳性弓形虫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8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住院并诊断为HIV-1阳性弓形虫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入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细胞免疫水平检测、感染性指标(如常规细菌和结核菌、真菌、HIV-1、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弓形虫相关检测、脑脊液相关检测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共纳入34例患者,88.2%患者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平均年龄38.0(28.0~46.0)岁,CD4^(+)T计数为70.0(13.0~148.0)个/μL。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76.9%(20/26),脑脊液弓形虫抗体阳性率61.9%(13/2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3,P=0.263),血清/脑脊液弓形虫抗体阳性率82.1%(23/28),脑脊液细胞数为9.0(3.5~21.0)×10^(6)/L,脑脊液细胞数升高率64.7%,脑脊液蛋白定量为869.9(680.5~1413.6)mg/L,脑脊液蛋白升高率91.2%。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头颅CT/MRI检查,31例为增强扫描,3例为普通平扫,影像学提示6例(17.6%)患者伴有脑疝,31例(91.2%)患者颅内病变为多发病灶,31例(91.2%)患者颅内病灶累及大脑,14例(41.2%)患者颅内病灶累及小脑,8例(23.5%)患者颅内病灶累及脑干,4例(11.8%)患者颅内病灶累及间脑。28例(82.4%)患者颅内病灶CT/MRI增强后有环形强化或呈“靶征”,27例(79.4%)患者颅内病灶周围有水肿,24例(70.6%)患者颅内病灶有占位效应,20例(58.8%)患者颅内病灶呈结节状,17例(50.0%)患者颅内病灶呈斑片状,16例(47.1%)患者颅内病灶呈片状,4例(11.8%)患者颅内病灶呈斑点状。91.2%患者在抗HIV治疗前发病,91.2%的患者发病时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85.3%患者接受抗弓形虫治疗后治愈或好转。结论HIV-1阳性弓形虫脑病患者多伴有严重免疫缺陷,可通过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改变综合诊断,经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
刘波李雯赵涵冯理智郭琪胡凤玉唐小平李凌华廖宝林何浩岚
关键词:HIV-1弓形虫脑病
PER1与PER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胃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死亡率居第2位,5年生存率较低。因其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胃癌,或伴有远处转移,往往丧失了最佳手术时机。虽然近些年...
赵涵
关键词:生物钟基因PER1PER2胃癌
文献传递
2013—2018年广州市某医院HIV感染住院患者全因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2013—2018年广州市某医院HIV/AIDS住院患者全因病死率的变化趋势、死亡原因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13—2018年艾滋病死亡病例49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死亡病例按定义分为艾滋病相关死亡及非艾滋病相关死亡,分析患者全因病死率趋势、死亡原因构成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13—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HIV/AIDS患者,6年总病死率为4.25%,呈逐年下降趋势(x^(2)=52.082,P<0.01)。死亡原因以艾滋病相关疾病为主,共381例,其中机会性感染343例,占68.73%,以马尔尼菲篮状菌、分枝杆菌(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及隐球菌3种病原感染为主。死于非AIDS相关的疾病死因共118例以非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肝脏疾病为主。死亡前最近一次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µL相对于≥200 cells/µL者,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风险显著增高(OR=0.175,95%CI:0.088~0.350);未实施ART相对于已实施ART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风险显著增高(OR=2.641,95%CI:1.513~4.609);血乳酸>2.0 mmol/L,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风险显著增高(OR=2.341,95%CI:1.366~4.014)。结论2013—2018年广州地区HIV/AIDS患者全因病死率逐年下降,死亡的主要原因仍为AIDS相关性机会性感染,ART能减少AIDS相关疾病的死亡。
陈志敏何浩岚刘波赵涵何耀祖蔡卫平李凌华
关键词:HIV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特征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起病14天内)外周血免疫学特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98例确诊COVID-19患者住院资料,分析COVID-19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NK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变化特征,以及上述指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年龄、起病时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患者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性别、基础疾病、吸烟、武汉流行病学史、家庭成员被感染、症状、实验室指标异常比例为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疾病严重性的高危因素。结果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型组(17例)、普通型组(73例)和重型组(8例)。早期55.1%(54/98)患者CD4^(+)T细胞、40.8%(40/98)患者CD8^(+)T细胞和11.8%(10/85)患者B细胞计数下降。3组患者间CD4^(+)T细胞(P=0.010)、CD8^(+)T细胞(P=0.003)和B细胞(P=0.022)计数存在显著差异,以重型组水平最低。3组患者IL-6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重型组水平最高,而其他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则无显著差异(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升高(OR=12.277、P=0.024)和年龄> 50岁(OR=21.823、P=0.030)分别为发生肺炎和重型化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COVID-19早期即明显破坏患者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廖宝林施海燕刘艳霞赵涵焦倩李丽雅王信曹意何浩岚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急性期免疫白细胞介素6
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睡眠障碍现况及影响因素
2023年
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并探讨其风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就诊的200例初治HIV/AIDS患者,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分为睡眠良好组、睡眠障碍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和抗病毒治疗前焦虑抑郁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2.5%(45/200);CD4+T细胞计数为(414.13±202.16)个/μl,其中29%(58/200)的患者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睡眠良好组、睡眠障碍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及合并梅毒感染、共病焦虑、共病抑郁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梅毒感染(OR=4.606;95%CI:1.973~10.752;P<0.001)、共病焦虑(OR=2.496;95%CI:1.086~5.737;P=0.031)和共病抑郁(OR=2.087;95%CI:0.915~4.760;P=0.040)是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广州市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合并梅毒感染、共病焦虑和共病抑郁时尤为突出。应对HIV/AIDS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早期评估和检测,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干预,提高睡眠质量。
冯理智刘波赵涵刘新华郑丹娜杜佩珊何浩岚
关键词:HI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睡眠障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