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
- 作品数:9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 马克思历史观究竟是一种具有何种性质的理论,主要不在于把“历史”理解成什么,而在于如何来看待和把握“历史”,即以何种思维方式、实践意识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实质才是问题的关键。
以往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最大误...
- 常江
-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观思维方式
- 论哲学的“价值问题”
- 从哲学历史发展形态来看,以往哲学都蕴涵着对'价值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具体说来,西方传统哲学以对象化的方式解决'价值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以'心性'觉解的方式解决'价值问题';马克思哲学以实践的方式来解决'价值问题';现...
- 常江
- 关键词:哲学
- 文献传递
- 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与民族文化自信的价值互依被引量:2
- 2024年
- 合乎本质地实行中华各民族对“共同体”的文化身份识别与文化生命认同,增进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践行力,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在于自觉敞开与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与民族文化自信的价值互依,既体现中华民族的自我理解、自我认同和自我创造的深化,也是对新时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想任务、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的一种价值确证。一方面,民族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尤其是以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世界意义和未来前景”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赋予更为开放的精神意境;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是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需要民族文化自信赋予深层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则以其丰沛的能动力量厚植民族文化自信之共同信念,进而在两者互依相成中熔铸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价值凝聚与文明共享的文化生命体。
- 常江
- 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密码被引量:1
- 2022年
- 文化是制度建构的灵魂支撑。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何以可能,应从文化与制度的二维互动中寻求制度自信的关系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向度;从治道理想、思维方式、主题主线探寻中国制度自信的历史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厚度;从发展主题、发展动力、发展指向上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对中国制度构建的价值塑造,追问中国制度自信的价值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高度。
- 张九童常江
- 文化哲学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研究
- 2003年
- 文化的"世界性"与"全球性"是不可等同的概念,当今的全球性是近代的"世界性"的全面展开;我国的文化哲学并不是具有自我个性的独立的哲学形态,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哲学兴起较晚,西方的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我们从事文化哲学研究的文化背影和思想依据.要真正把握文化哲学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就要在多文化的前提下,倡导人类必须认同某种世界性的思想精神和文化规范.
- 常江
- 关键词:文化哲学民族性
- 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
- 马克思历史观究竟是一种具有何种性质的理论,主要不在于把“历史”理解成什么,而在于如何来看待和把握“历史”,即以何种思维方式、实践意识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实质才是问题的关键。 以往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最大误解,就是从...
- 常江
-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发展
- 文献传递
- 利益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
- 2003年
- 人的利益理念、利益实践及其利益生活世界是人自身的选择、创制和实现。我们应以人的生命本性理解人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研究人的利益生活,以人与社会发展的视角透视人的利益问题。探讨与理解在当代人类利益实践中利益理念的合理性、应然性生成,促进和把握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 常江
- 关键词:生命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
- “道德”之人性根据的探寻——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及其根本贡献
- 2005年
- 从哲学史的进程中把握哲学家的内在思想逻辑,对于当代哲学研究更有意义。在当代哲学观转变的背景下,重新挖掘和理解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是本文的主要工作。本文认为,康德哲学具有以探寻“道德”的人性根据为主题的内在逻辑,康德的哲学主题也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康德对哲学研究主题的重新确立是其哲学思想对于哲学史进程的根本贡献。
- 魏书胜常江
- 关键词:人性
-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逻辑——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总体性”
- 2022年
- 阐释马克思思想本身及其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生成发展的历史图景,虽然难以避免相关研究者的"视差之见",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某种"外部反思"或"思想熔断"现象,但正像人既是"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又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一样,"具体总体"地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应持有的思想态度和逻辑定位。因而,应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变革的基础上,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思想与现实相关照的"历史的内涵逻辑",以及文明反思、社会批判和人性革命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及其方法论原则,对马克思"人的观点""实践观点""社会观点""发展观点"予以具体总体的把握,揭示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思想整体性与具体性及其当代意义。
- 常江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