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田
- 作品数:122 被引量:583H指数:1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主动脉根部扩大联合环上瓣置换策略治疗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被引量:1
- 2019年
- 的总结主动脉根部扩大(aortic root enlargement,ARE)联合环上型人工瓣膜置换策略与单独环上型人工瓣膜置换策略治疗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探讨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最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月,98例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应用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人工瓣膜置换策略治疗(ARE组),选取同期125例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应用环上瓣置换策略治疗作为对照组(SP组),排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主或多个瓣膜病变。两组患者年龄相仿[(41.69±13.83)岁对(43.88±12.86)岁,P=0.224],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7.8%及47.2%(P=0.157),ARE组体表面积略大于SP组[(1.62±0.04)m2对(1.61±0.04)m2,P=0.015]。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病因分类、合并疾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房性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既往史(晕厥史、卒中史)等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围手术期死亡6例(2.7%),死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卒中1例。开胸止血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9例,肺部感染5例,切口并发症8例,临时起搏治疗24例。ARE组1例术后早期发生中度以上急性二尖瓣反流。两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二次开胸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E组置换人工生物瓣膜比例明显高于SP组,有效瓣口面积指数(indexed effective orifice area,iEOA)、主动脉跨瓣压差及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发生率低于SP组。随访2年,ARE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低于SP组,iEOA明显高于SP组,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根部扩大联合环上瓣置换策略较单独环上瓣置换治疗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可获得更优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与单独环上瓣置换相比,未增加围手术期风险,更有助于�
- 张富恩李继勇伯平张健群曹向戎尤斌李温斌陈宝田
- 关键词: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置换术
- 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策略,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探讨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策略。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28例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应用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替换策略进行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多个瓣膜病变等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男性8例,女性20例,年龄65~77岁,平均(70. 5±3. 48)岁,体表面积1.55~1. 72m^2,平均(1.63±0. 05) m^2。按病因分类,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17例,先天性二叶畸形6例,风湿性改变4例,其他病变1例。患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II级6例,EI级20 例,IV级2例。同时合并疾病包括冠心病5例,2型糖尿病8例,高血压病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心房颤动7例,既往卒中史6例。手术前超声心动图测主动脉瓣环径(17. 5±1.02) mm,平均跨瓣压差(59. 8± 10.2) mmHg (1 mmHg = 0.133 kPa)。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05. 0±18. 8)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71. 0±17.1)min。实测主动脉瓣环径(18. 1±0. 87)mm,应用Nick法扩环 25例,Nufiez法3例,扩环后主动脉瓣环径(22. 2±0. 93)mm,平均增加(4. 13±0. 78)mm,平均替换瓣膜尺寸(21.8±0.99)mm,预期有效瓣口面积指数(1. 10±0.07)cm^2/m^2。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7例,左心耳切除术7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3. 6%),死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开胸止血术1例,急性肾衰竭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并发症1例,临时起搏治疗6例。出院时平均跨瓣压差(13. 14±2. 14)mmHg,超声实测有效瓣口面积指数(I. 12±0.07)cm^2/m^2,仅1例发生轻度患者-人造瓣膜不匹配。手术后2年,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临床评估。24例患者心功能I级,3例II级。患者平均跨瓣压差及左心室质量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59. 8± 10. 18)VS.(13. 8± 1.93) mmHg,P<0. 01;(151. 3±9. 95)vs.(110. 6±6. 95)g/m^2,P<0. 01 ]。5例患者主动脉�
- 张富恩李继勇伯平张健群曹向戎李温斌陈宝田
- 关键词: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替换术
- 主动脉缩窄术后高血压的发生率和治疗
- 1999年
- 0引言主动脉缩窄术后高血压的发生,影口向术后效果和远期生存率.为此,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43例,术后发生高血压和联合应用降压药物治疗的情况.亚临床资料和方法1984一1996年,主动脉缩窄43例,平均年龄(11.9士IO.4)岁(O.25~39岁),单纯...
- 郑斯宏孙衍庆陈宝田周其文
-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术后高血压发生率
- 全文增补中
-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或不保留后叶及瓣下结构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1994年
- 观察了17例二尖瓣替换术病人,其中8例保留后叶及瓣下结构为观察组;9例常规方法手术为对照组。术后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缩短分数、射血分数及左室后壁底部、中部和心尖部缩短分数和运动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对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病人,因慢性纤维瘢痕累及后叶和瓣下结构,换瓣时切除后叶及瓣下结构对左室后壁收缩功能无明确影响。
- 孟旭陈英淳陈宝田裴金凤吉化春
- 关键词:二尖瓣置换术瓣下结构
-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指征探讨被引量:14
- 1992年
- 自1985年3月至1990年8月,手术治疗单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6例。所有病例的肺动脉收缩压≥12kPa(90mmHg),主肺动脉与体动脉收缩压比值(P_p/P_(?))≥1.00。手术死亡率6.25%。本文就术前状况和手术危险性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估法。认力右下肺动脉直径同胸廓横径比率(RIPA/T)、肺、体循环阻力比(R_p/R_s)、肺、体循环血量比(Q_p/Q_s)、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血氧饱合度(SaO_2)是估计手术危险性的主要参数。同时简单介绍了一种新的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 顾承雄周其文陈宝田杨能善范涛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肺性高血压外科手术
- 同种主动脉瓣行右室流出道跨环补片被引量:1
- 1990年
- 在4例法乐氏四联症的根治木中,用同种异休主动脉瓣完成右室流出道至主肺动脉的跨环补片。术后病人紫绀和心脏杂音消失。有2例手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表明同种主动脉瓣近期活动良好,无返流。文章还对新鲜同种主动脉瓣的制备和保存技术作了介绍。
- 顾承雄陈宝田杨能善裴金凤熊铁新
- 关键词:法乐氏四联症体外循环主动脉瓣
- 闭合性创伤性室间隔缺损
- 1995年
- 闭合性创伤性室间隔缺损北京安贞医院王盛宇,陈英淳,刘志伟,陈宝田,杨能善,范涛,陈长城当今心脏遭受闭合性损伤后,可以发生多种病理解剖改变[1]。但绝大部分心脏闭合性损伤发生时不甚危急,甚至缺乏临床症状,以至难以判明或被延误。我们报告2例闭合性创伤性室...
- 王盛宇陈英淳刘志伟陈宝田杨能善范涛陈长城
- 关键词:心脏损伤闭合性创伤室间隔缺损
- 心脏外伤的诊断及治疗被引量:17
- 2007年
- 目的:总结分析心脏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989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18例心脏外伤患者,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6~55岁,平均(24.4±8.5)岁,刀刺伤10例,车祸伤5例,枪伤3例;急诊入院9例,门诊入院9例。其中诊断创伤性室间隔缺损7例。1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死亡。结论:心脏外伤应尽快确定诊断,即刻手术,提高抢救成功率。合并的室间隔缺损或瓣膜病变,如果不危及患者生命,可以择期手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 李继勇张健群陈宝田伯平顾承雄杨能善
- 关键词:心脏外伤心脏外科手术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左房血栓被引量:2
- 1994年
- 对87例明显二尖瓣狭窄患者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到左房或左心耳区域新生异常血管14例;外科手术明确血栓存在18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左房或左心耳血栓敏感性77.8%,无假阳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左房血栓较为准确可靠,这对二尖瓣球囊扩张或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姜腾勇张维君陈宝田胡旭东陈英淳
- 关键词:二尖瓣狭窄心血管造影术血栓
- 二尖瓣替换术后人工瓣膜不匹配对肺动脉高压及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研究二尖瓣替换术后人工瓣膜不匹配(Patient-prosthesis mismatch,PPM)的发生情况,及PPM对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及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术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3±11.7)岁,均为持续性房颤心律。手术方法为二尖瓣人工瓣膜替换术加Cox-mazeⅢ°房颤射频消融术,使用的人工瓣膜包括机械瓣22例,生物瓣7例。术后计算瓣膜有效开口面积(EOA)和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IndexedEOA,EOAI),并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将EOAI≤1.2cm2/mm2定义为瓣膜不匹配,肺动脉收缩压≥40mmHg(1mmHg=0.133kPa)定义为肺动脉高压。结果:无手术及随访期死亡。随访12~36个月,平均(21.3±7.6)个月。29例患者中17例手术后有效瓣口面积(EOAI)≤1.2cm2/mm2,PPM发生率为58.6%,无PPM(Non-PPM)12例。PPM组与Non-PPM组相比,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下降为(51.4±9.8)mmHg及(35±6.7)mmHg(P<0.01);术后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比例分别64.7%(11/17)及33.3%(4/12),P<0.01;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分别为35.3%(6/17)及25%(3/12),P<0.05;左心房经线分别减少到(50.7±11.2)mm及(42±10.4)mm,P<0.05。结论:风湿性二尖瓣替换术后PPM的现象较为常见。二尖瓣位PPM对患者术后持续的肺动脉高压及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有重要影响。
- 董然陈宝田孟旭刘韬帅宋跃郑居兵裴金凤
- 关键词:二尖瓣替换肺动脉高压心房纤颤心瓣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