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悦进
-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佛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墓中图绘为何?
- 2024年
- 马王堆出土文物给我们提出众多问题,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便是它们的功用。通常认为它们是为死者提供一个死后安居乐业的居所。这种假设无法解释内棺顶层画面朝下、直对死者的飞衣帛画。画面内容描绘由黄泉至天界的升仙形迹,显然与死后居所说有矛盾。升仙帛画又不像是供死者“观看”,因为死者双目被蒙上“幎目”,且被二十多层织物包裹严实。既然如此,这升仙帛画在墓中又起到何种作用?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文章从汉代生死观出发,以气散为死、气聚为生的汉代思路入手,论证马王堆飞衣帛画与四重套棺皆是以阴阳合气为经纬来组织画面,经营位置,排列出一个出死入生的序列。而这种“生”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起死回生,而是个体消解(尸解)后,亡灵遁入虚拟时空,与日月同伍,天长地久,进入超越古今生死的混沌状态。帛画与套棺由此描绘出人之生命出于混沌、终于混沌、阴阳消长、四季循环的轨迹。这便是生命艺术,其要旨不在于被观看,而在于缜密规划与布局设计。死后世界奥不可测,生者亲属能够做到的,便是将莫测的未来转化为可预测的结局。马王堆艺术要旨便是作如此规划。飞衣帛画与棺绘便是为亡灵导航而准备的“路线图”。
- 汪悦进方慧(译)
- 关键词:升仙
- 绘画与心灵剧场:刘国松论
- 2021年
- 一、刘国松的戏缘命运的安排又偶然又必然,刘国松童年起就与戏剧结缘,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代名角。刘国松,山东益州人,生就一副洪钟般的嗓音。或许是家传使然,他父亲唱小生名传乡里。乡人只管他父亲叫刘小生。父亲的形象在刘国松的记忆中已经模糊。唯一鲜明乃至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与父亲在剧场的诀别。他六岁那年父亲带他去看戏,正逢武汉会战战事逼人。父亲是中国军队的一名团长。父亲将他托给一个朋友,自己匆匆奔赴抗日战场,从此诀别。父亲于武汉阵亡后,幼年的刘国松便与母亲随国民党留守处,四处颠沛流离。
- 汪悦进
- 关键词:抗日战场武汉会战剧场记忆
- 没有修持者的宗教仪式?瑞光寺塔里的11世纪初陀罗尼印本
- 2022年
- 这篇论文探讨视觉图像在宗教仪式环境中的功用。从一开始就提出的更大的问题是这个:在可见度近乎为零、不存在观看的场域,图像做什么?在中世纪的中国,人们惯常将图画——绘画、木版画等,放在坟墓和地宫里。这种做法让人大惑不解。至少它有悖于我们现代人对图画功能的假定:图画是看的,那么将图画放在看不见的与世隔绝的密闭空间里的意义或目的是什么呢?有毫不费事的解释遁词,对这个谜的一种方便的解说是把制画视为积德的过程,由此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实际观看的问题。这,就如本人要证明的,是真假参半之词;它没有完全解释为什么所说的图画需要一个构图并排出一个图画程序。通常提出的另一个解答,是假定超自然的另外世界的神或灵是这些隐藏图画的预期观众。这个假定的问题同样没有解释为什么图画呈现它们所呈现的形式。不管怎么说,就如以下要证明的,图画被秘藏封存,其原因既超出积德假定,也超出灵界观众说。
- 汪悦进杨钧(译)李清泉
- 关键词:自动化
- 敦煌石窟首例《大般若经变》——榆林窟第19窟前甬道南壁图像新解被引量:2
- 2018年
- 榆林窟第19窟前甬道南壁图像一直被看作是"六道轮回图"或"生死轮回图"。但笔者在核查该壁的榜书题记时发现,这铺壁画应是依据玄奘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而绘制,表现的主要内容有三十七菩提分、有为空、五眼、六神通、六波罗蜜多等。壁画中部的"三界轮回图"应是根据《大般若经》之《初分转生品》的内容而绘制,重点表现四惑、六道、十二缘和生死轮转等内容。榆林窟第19窟前甬道南壁的图像是敦煌石窟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铺《大般若经变》,其珍贵价值不言而喻。
- 陈菊霞汪悦进
- 关键词:榆林窟
- 何谓“真身”——法门寺舍利及其唐代情境下的“肉身”转换
- 2023年
- “真身”在中古中国的宗教文化中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概念,一方面,作为舍利的真身是佛曾经存在于世的历史证物,可坚定信众的信心;另一方面,它又与佛教否定肉身的观念相背离。文章梳理了这种概念上的歧义性而引发的诸种视觉想象和物质处理方式,深度阐释了法门寺真身舍利及舍利函背后的物质和视觉文化,并讨论了它们与武周、晚唐政治情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 汪悦进孙博(译)
- 关键词:舍利武则天
- 壶中天地:生气与宇宙之器
- 2024年
- 随著智能与生物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学界对“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的探讨不断深化。生命是否囿于肉身之类匪夷所思的问题也被提出。此类探索在古代中国并不陌生。古人对壶的想象塑造便是一例。在古代认知经纬中,壶为何物?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过去研究通常几种路径,一是考古的器型学考察;二是艺术史纹饰研究或铜壶漆壶的媒介研究;三是史家从文学轶事里从壶中天地的描述中究其奥妙。如此这般,难免窥豹一斑。本文将出土东周铜壶数例与马王堆三号墓非衣帛画对读,并参照文献印证,以求重构古壶的“本体论”。马王堆非衣帛画尤被关注。其中壶的序列演示了构成生命的阴阳之气的聚散过程和“人工生命”如何发生的奧妙。
- 汪悦进方慧(译)
- 枯树吟:中国抒情山水画的前奏被引量:1
- 2021年
- 节愍太子墓墓道绘有的枯木图景,不仅在唐代壁画墓中极为罕见,更因似是庾信《枯树赋》的图解而尤为特别。本文综合考古、历史、文学、美术史多方面研究,欲说明此处壁画枯树的出现并非偶然。节愍太子墓壁画不仅体现出睿宗为了自身政权稳固、为李唐政权正名的努力,还体现出诗画互涉在唐前期的发展、中国绘画抒情主体性的滥觞。节愍太子墓壁画或可说明,至8世纪初,中国文化的抒情传统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作为抒情的载体,诗画的界限或许已被打破。
- 汪悦进张雨萌
- 关键词:唐墓壁画枯树
- 入地如何再升天?——马王堆美术时空论被引量:22
- 2015年
- 升天入地是人类文化想象的根本的结构经纬,又最能凸显文化差异。马王堆墓葬美术是绝佳案例,其图像及配置兼具升天与入地因素。死者何去何从?本文通过对马王堆图像序列及其文化背景的分析,为上述问题提供答案。若将诸般貌似空间性质的图像置入古代以季节时序为纲的思维模式中考察,矛盾便迎刃而解。中国古代墓葬图像往往将时间空间化,如冬冥状态既可以图解为地下水府,又可作天仙境界来呈现。时序是构成中国古代形象思维的底线。
- 汪悦进
- 关键词:古代墓葬文化想象空间化阴阳变化
- 疫情时代的艺术与艺术史——哈佛大学汪悦进教授访谈被引量:2
- 2021年
- 科学超越历史,艺术史则沉浸于历史。察艺术发展之脉络,不可与特定时代生产力发展成就及文化环境相剥离。在人类文明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瘟疫、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和环境等因素一次次促成了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态的重组。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极大限度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日常经验与生活方式,与之相应的"历史体验"熔铸于新常态与新规则之中。生命的须臾可贵在不同历史时期触发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观察与反思——艺术成为对抗死亡、接近永恒梦想的载体,人们每每经历重大历史变革就会从艺术中寻求"物我互换"的审美体验。呈发散性特征的艺术体验在新冠疫情刺激下的数字时代无处不在,当审美个体被放置于虚拟、现实交叠的多重角色之中,以往自在自为的主体格局逐渐走向瓦解,18世纪以来艺术创作与研究的范畴、模式与对象趋于变形与扩张。"历史体验"的呈现形式正由概念化的文本陈述走向可传播、可参与和可感知。在跨学科、跨媒介的创作转化过程中,一批弥合人文、艺术与技术间矛盾与错位的艺术实践被催生,既有的艺术规范由此迎来了被重新书写、定义的契机与挑战。
- 李倩倩汪悦进
- 关键词:疫情艺术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