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仁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脓毒
  • 1篇脓毒症
  • 1篇脓毒症小鼠
  • 1篇阻塞性
  • 1篇阻塞性肺疾病
  • 1篇黏膜
  • 1篇西地那非
  • 1篇西地那非治疗
  • 1篇细菌移位
  • 1篇疗效
  • 1篇临床疗效
  • 1篇慢性
  • 1篇慢性阻塞性
  • 1篇慢性阻塞性肺...
  • 1篇孟鲁司特
  • 1篇孟鲁司特钠
  • 1篇疾病
  • 1篇肺动脉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开平市中心医...

作者

  • 2篇江仁
  • 1篇杨春华
  • 1篇廖瑾莉
  • 1篇刘志豪
  • 1篇徐嘉
  • 1篇熊艳
  • 1篇雷劲沛
  • 1篇余和安
  • 1篇詹红
  • 1篇詹蔚

传媒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孟鲁司特钠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被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吸氧、抗感染、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n=21)、西地那非组(常规治疗+口服枸橼酸西地那非25 mg,bid,n=24)和联合组(常规治疗+口服枸橼酸西地那非25 mg,bid+孟鲁司特钠片10 mg,qd,n=25),三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心率、Borg指数、6 min步行距离(6-MWD,主要用来评估6 min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PASP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联合组较其他两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西地那非常规治疗比单用西地那非常规治疗以及常规治疗更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更有利降低肺动脉高压、提高生存质量,并有良好的耐受性。
雷劲沛江仁余和安万珍
关键词:孟鲁司特钠西地那非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通过修复ZO-1蛋白改善脓毒症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和细菌移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 PS-MSC)对脓毒症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善作用和对肠道菌群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常规培养及传代i PS-MSC。在脓毒症建立2 h和6 h经小鼠尾静脉注射进行治疗干预(1×106/只)。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新质粒p ET28b(+)-EGFP,转染大肠杆菌,并在脓毒症后连续2 d予小鼠进行灌胃处理。在脓毒症发生72 h后,取各组小鼠腹水及肠系膜淋巴结匀浆于Kan抗性的LB培养基培养鉴定,计算和比较菌群负荷。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黏膜ZO-1蛋白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的ips-MSC在损伤肠黏膜的移行和归巢情况。【结果】成功构建表达绿色荧光的重组大肠杆菌p ET-28b(+)-EGFP作为实验用示踪菌。灌胃处理后,ips-MSC治疗的小鼠腹水和肠系膜淋巴结的示踪菌的菌负荷较脓毒症组明显降低,其中ips-MSC 2 h治疗组较6 h治疗组降低的更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脓毒症小鼠肠系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破坏,细胞间缝隙增宽,而经i PS-MSC治疗的小鼠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破坏明显改善,在2 h治疗组表现更为明显,伴随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静脉注射i PS-MSC能够向脓毒症小鼠损伤的肠黏膜移行,通过提高连接蛋白ZO-1的表达,修复紧密连接,改善脓毒症小鼠肠黏膜的通透性,减少脓毒症时肠道菌群的移位。
徐嘉詹蔚江仁刘志豪杨春华廖瑾莉詹红熊艳
关键词:脓毒症肠黏膜通透性ZO-1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