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培民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主义
  • 1篇大维
  • 1篇大学生
  • 1篇第二性
  • 1篇心灵
  • 1篇心灵状态
  • 1篇信念
  • 1篇行为主义
  • 1篇因果关系
  • 1篇英译
  • 1篇源泉
  • 1篇哲学
  • 1篇哲学研究
  • 1篇青年
  • 1篇青年大学生
  • 1篇人道主义
  • 1篇中庸
  • 1篇唯物
  • 1篇唯物主义
  • 1篇维特根斯坦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5篇倪培民
  • 2篇商戈令

传媒

  • 3篇社会科学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复旦学报(社...

年份

  • 1篇2005
  • 1篇1986
  • 2篇1983
  • 1篇198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也谈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关系——与王锐生同志商榷
1983年
王锐生同志最近发表的《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几点看法》(载1983年4月11日《文汇报》,以下简称《看法》)和《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历史尺度问题上的原则区别》(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五期,以下简称《尺度》),明确否认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存在。
倪培民商戈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历史尺度哲学研究《文汇报》历史唯物主义
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评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被引量:18
2005年
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对于揭示该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的和动态的世界观极具深意。通过用过程语言来诠释《中庸》 ,以取代以往译者使用的实体语言 ,《中庸》的核心命题 ,即将人作为与天地参的宇宙共创者卓立起来的意图 ,才能充分地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然而 ,安乐哲与郝大维对形上学的强调 ,却也遮蔽了《中庸》里一个重要的层面———功夫指导的层面。在本文中 ,作者首先通过讨论安乐哲与郝大维对《中庸》的核心概念“中”、“庸”和“诚”的翻译 ,来说明其对他们的诠释的保留 ,然后说明 ,虽然他们的译著未能揭示这一功夫的层面 ,却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倪培民
关键词:中庸功夫
现实的理想和理想的现实
1983年
在某高校的一个梯型大教室里,坐满了入学不久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正在听校团委领导给他们作关于理想问题的报告。一张又一张字条传到了讲台上,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提出要求报告人回答。据事后统计,当时在坐的160位同学,竟递了110张字条,提了共达239个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掩饰,不绕圈子,几乎都直接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理想和现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历史上任何一次较大的动乱。
倪培民
关键词:共产主义理想现实性青年大学生教育空想
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的决定性反作用——兼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
1982年
我国哲学界围绕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精神能否起决定地反作用展开热烈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不能把有条件的变成无条件的东西。(《人民日报》80年10月19日)他们提问道:如果精神也可以决定物质,那么,当着在一定条件下第二性的东西对第一性的东西起决定作用的时候这两个决定又是谁决定谁呢?(《学术月刊》81年第3期)这种观点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甚至巨大作用,但否定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性反作用。他们认为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商戈令倪培民
关键词:相互作用第二性
当代西方的“心的哲学”
1986年
在西方哲学史上,“心灵”(mind)这个概念早在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学说中就有了(nous),但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心的哲学”分枝,则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才出现的。它起源于赖尔(Ryle)的《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 1949)一书,及维特根斯坦(Wittganstein)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she Untersuchunden”1945—1949)中的有关论题。
倪培民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灵状态因果关系信念物理主义维特根斯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