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超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泰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病理
  • 4篇临床病理
  • 3篇组织化学
  • 3篇细胞
  • 3篇腺癌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血管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肿瘤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病理分析
  • 2篇病理特征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瘤样
  • 1篇血管瘤样纤维...
  • 1篇诊断与鉴别诊...
  • 1篇肉瘤

机构

  • 8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南京鼓楼医院

作者

  • 8篇王文超
  • 6篇于鸿
  • 5篇刘福兴
  • 4篇蒋小芹
  • 4篇戴桂红
  • 4篇朱晓蔚
  • 3篇焦霞
  • 3篇鲍晶晶
  • 2篇肖蔚
  • 2篇陈民
  • 2篇陈民
  • 1篇周强
  • 1篇樊祥山
  • 1篇赵燕
  • 1篇陈斯泰
  • 1篇王朝夫
  • 1篇卢婷
  • 1篇史炯
  • 1篇付尧
  • 1篇郑重

传媒

  • 4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泰州职业技术...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巴楚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睾丸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5
2016年
患者男,57岁。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侧睾丸肿大3个月,无疼痛、发热、尿急、尿频及尿痛,于2014年4月入泰州市人民医院。体检:左侧睾丸与附睾肿大,质地偏硬,其余未发现异常。遂行左侧睾丸及附睾切除术,术后送病理检查。
焦霞王文超鲍晶晶肖蔚于鸿王朝夫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睾丸肿大血管病理检查侧睾丸
融合靶向穿刺单针阳性前列腺腺癌根治术后不良病理事件发生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融合靶向穿刺单针或单部位阳性患者术后分级分组变化及不良病理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电子病历报告系统收集2017-01-01—2020-08-31南京鼓楼医院在前列腺融合靶向穿刺标本中确诊为单针或单部位阳性的194例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前列腺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与单针阳性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病理关系,Kappa检验评价根治术后出现病理Gleason评分和分级分组之间非一致性,二元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评分升级及出现术后不良病理事件(切缘阳性、精囊腺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前列腺MRI PI-RADS评分与穿刺病理分级分组(χ^(2)=4.979,P=0.026)和穿刺标本肿瘤百分比(χ^(2)=19.494,P<0.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仅45例在系统穿刺标本中阳性,86例在靶向穿刺标本中阳性,其中靶向穿刺阳性患者术前PI-RADS评分稍高。穿刺标本与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一致的共84例(62.69%),根治性切除标本分级分组升级的34例(25.37%),降级的16例(11.94%),二者评分一致性较差(Kappa=0.392)。多因素分析显示,穿刺病理分级分组(OR=10.835,95%CI为2.393~49.052,P=0.002)是影响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穿刺标本肿瘤百分比大于单条组织长度20.00%(OR=0.324,95%CI为0.120~0.873,P=0.026)是出现术后不良病理事件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MRI PI-RADS评分对于低级别癌预测效果差,靶向穿刺要与系统穿刺互为补充。前列腺穿刺单针阳性与根治术后的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术前穿刺病理结果分级分组是影响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穿刺标本肿瘤百分比高可能是造成术后出现不良病理事件的危险因素。
王文超付尧付尧郑重郑重周强樊祥山樊祥山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切除术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三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AFH患者中女性1例,男性2例;年龄12~21岁,平均年龄1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真皮及皮下的无痛性肿块.镜下肿瘤细胞主要由多形性的梭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组成,其间混杂多核巨细胞;假血管瘤样腔隙,腔内充满红细胞,但囊壁缺乏血管内皮细胞.免疫表型:3例波形蛋白(Vim)及CD68阳性,2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1例结蛋白(Des)与上皮细胞膜抗原(EMA)阳性,1例CD99阳性,CKpan、S-100、CD34、CD31均阴性.结论 AFH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陈民王文超朱晓蔚刘福兴戴桂红蒋小芹于鸿
关键词: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特征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癌二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癌(COG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2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和2008年5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COGC患者各1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岁及57岁,均因乳房无痛性肿块就诊。光学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筛状癌及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散布在肿瘤组织内,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弥漫强阳性,破骨细胞样巨细胞CD68阳性。结论COGC是一种罕见肿瘤,其内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形态特殊,需要与多种类型的多核巨细胞鉴别,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朱晓蔚刘福兴戴桂红蒋小芹王文超陈民杨艳芹于鸿
关键词:乳腺肿瘤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病理及鉴别诊断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BPDCN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男性,50岁,表现为左腋窝肿块.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表皮未见侵犯,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稀少,胞核大,卵圆形或不规则,表皮与真皮之间有明显的无细胞浸润带,未见血管浸润及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4、CD56、CD43阳性,少数细胞TdT、CD123阳性,而ALK、CD117、CD138、CD38、CD1a、CD20、CD79a、CD3、CD7、CD8、TIA1、GB、cyclin D1、MPO、Langerin、CD30、CK、EMA均不表达.结论 BPDCN是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免疫酶标结果.
戴桂红陈民陈斯泰朱晓蔚蒋小芹鲍晶晶王文超刘福兴焦霞于鸿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原发腺样囊性癌4例临床病理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5~70岁。肿块大体境界尚清楚,切面灰白或灰黄色。镜下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由腺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胞构成,排列成特征性的筛状、实体型、梁-管状结构。腺上皮细胞表达CK8/18、CK7、CK5/6、CD117、E-cadherin,肌上皮-基底样细胞表达CK14、SMA、p63、S-100、CD117。4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随访7~50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
王文超刘福兴周慧玲夏颖刘欣韵窦荣荣陈民于鸿
关键词:乳腺腺样囊性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特征
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探讨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BPO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3例BPOP,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组织学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中,女性1例,男性2例,年龄24~53岁,平均年龄40岁,病变分别位于左桡骨远端、左小指内侧和右侧尺骨冠状突.显微镜下观察均由分化成熟的软骨、骨以及纤维组织构成,3种成分无规律排列,具有特征性的"蓝骨"和软骨细胞的不典型性.结论 BPOP是一种罕见的骨软骨瘤样增生病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特征.
蒋小芹鲍晶晶王文超戴桂红刘福兴朱晓蔚焦霞肖蔚于鸿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ur,EST)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搜集和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病例库中11例EST,并复习文献。结果11例EST,平均发病年龄50.4岁。包括子宫内膜间质结节1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9例(其中1例在第二次复发时发生高级别转化、诊断为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未分化的子宫肉瘤1例。结论EST是一组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常见特征性小血管类似子宫内膜螺旋状小动脉。文献报道中大多数具有JAZF1和SUZ12(JJAZ1)基因融合的异常染色体。EST良恶性的鉴别主要在于生长方式。
卢婷王文超赵燕
关键词: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子宫内膜间质结节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