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春华

作品数:29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9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环境美学
  • 6篇美学
  • 4篇身体
  • 3篇文本
  • 3篇汉代
  • 2篇审美
  • 2篇自然审美
  • 2篇文学
  • 2篇环境意识
  • 2篇公共艺术
  • 1篇动机
  • 1篇对文
  • 1篇新媒体文学
  • 1篇形而上
  • 1篇叙事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严肃性
  • 1篇研究范式
  • 1篇言说

机构

  • 1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0篇中山大学
  • 7篇广东第二师范...

作者

  • 28篇聂春华

传媒

  • 3篇哲学动态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鄱阳湖学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美与时代(创...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董仲舒与汉代《诗》学三题被引量:1
2009年
董仲舒在汉代《齐诗》的传承谱系中隐而不彰,但他却是奠定《齐诗》阴阳五行基本性格的重要人物;董仲舒提出以《诗》作为汉代宗庙祭祀制度的法度,使《诗》成为构筑汉帝国政治权力的知识基础;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说强调把理解的情境性和文本的微言大义结合在一起,其所持的经学立场与后世诗学和文论所注重的主观阐发的倾向有异。
聂春华
关键词:汉代《诗》学
试论数字文学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文本”概念革新的价值
2013年
现今文学理论教材通行的观点是将文本视为语言符号系统的固定织体,文本的开放性和情境化特征大多被忽视了。数字文学的出现为这种开放性文本观的教学提供了条件,它既为文本分析提供了稳定的硬件载体,又通过数字媒介下新的文学类型为教学双方提供了开放性文本的实例。
聂春华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本
道德践履与政治寓意——董仲舒与儒家自然比德观
2009年
与先秦儒家相比,董仲舒的自然比德观无论在本体、喻体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有重要的突破,使先秦儒家以道德寄寓为主的比德观转变为以道德践履为主的比德观,对这一转折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信仰和政治文化。
聂春华
关键词:儒家
一位人类学家的美学沉思——贾克·玛奎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探究被引量:2
2015年
贾克·玛奎是首次明确提出"审美人类学"这门学科并对之进行系统建构的人类学家。他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界定;他对审美经验进行了泛人类的考察,确定了美感沉思和非工具性形式在审美人类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他根据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与文化唯物主义,确定了生产技术、社会网络和观念构形作为审美人类学文化分析的三个基本要素的重要性;他成功地将美学研究引入到人类学视野中,对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借鉴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
聂春华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文化唯物主义
从《兰亭集序》看晋人的山水审美与文化实践被引量:3
2010年
《兰亭集序》是晋人山水审美的集大成之作,它吸收了先秦儒道两家的山水审美思想,特别是继承了汉儒的天人感应观念,发展出一种人与自然动态创造的文化实践。这种文化实践对于促进自然在物理形态上的保存以及维系一种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聂春华
关键词:《兰亭集序》晋人山水审美文化实践
论汉代郊庙祀典与诗赋创作
2010年
郊庙祀典是汉代诗赋创作的重要主题,对汉代诗赋创作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汉初郊庙制度的地方色彩和对天命神权的重视直接影响了文学领域诗赋新曲的兴造;汉代元、成以后兴起的郊庙复古运动推动了诗赋创作向儒家传统观念转变的雅化倾向;汉末郊庙祀典的式微则促进了诗赋创作中国家观念的动摇以及创作观念的新变。
聂春华
关键词:汉代诗赋创作
文本与表演:语境论转向与美学研究范式反思
2017年
20世纪60年代后在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兴起的表演理论关注特定意义在社会语境中生成与合法化的过程,这种语境论转向为我们重新思考美学中的文本和表演的关系提供了启示。语境论转向对于美学的启示不仅在于强调在情境性语境中理解审美现象,而且进一步走向了对美学理论本身的形式特征和表述方式的元反思。
聂春华
关键词:文本表演语境美学
艾斯本·亚瑟斯超文本美学思想探析被引量:6
2016年
艾斯本·亚瑟斯对当今流行的超文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他首先提出要区分超文本的结构和阅读,指出是超文本的非线性结构而不是其多线性阅读决定了超文本与传统文本的真正区别,从而澄清了超文本理论中的"非线性"和"多线性"之争;二是深入分析了超文本中的作者和读者的权力关系,对于"读者即作者""去中心化"和"交互性"等流行的超文本口号提出了批评;三是基于超文本结构和阅读的划分,提出超文本是一种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主观叙事感的非叙事性结构的超文本叙事思想。
聂春华
关键词:非线性叙事
个体言说与“普遍性”神话——从话语沟通看现今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文艺学论争被引量:2
2011年
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文艺学论争没有明确区分文艺学中的个体言说与普遍性话语,导致它们对文艺学中个体言说的正当性的忽视;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康德美学,可知我国现当代文艺学的根本困结不在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在于那种不断将文艺学的个体言说转换成普遍性话语的"普遍性"神话;将普遍性话语还原为个体言说,并把个体言说的正当性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原则,是建立文艺学"公共领域"的基本前提。
聂春华
关键词:文艺学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个体言说
《长物志》与晚明园林营造中的环境意识
2016年
文震亨的《长物志》是晚明一部重要的园林论著,最能代表当时文人精英对于园林营造的认识,因此《长物志》中体现的环境意识在晚明颇具代表性。《长物志》对于园林宜居生活的重视表明,园林生活应该追求人与环境之间的"宜"与"适",这已是晚明文人环境意识中的一种共识。《长物志》中雅、俗对立的营造思维,体现了作为文化象征的园林环境,是文人藉此展示自身审美裁决力的空间,它不仅能够展示园林主人的个性才情,而且能够通过其文化实践维系文人间的身份认同。《长物志》"如画"的造园观表明,晚明传统拟象造园风格向画意造园风格的过渡,体现了真实的部分自然山水取代以缩微模拟为主的假山水,成为园林营造的首要原则;同时也体现了晚明造园家在园林营造过程中面对自然和艺术的矛盾时的艰难选择。
聂春华
关键词:园林营造环境意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