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东明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梵文
  • 2篇汉译
  • 2篇PAR
  • 2篇词汇
  • 1篇性情
  • 1篇学术回顾
  • 1篇真谛
  • 1篇世界种
  • 1篇天文
  • 1篇天文学
  • 1篇破除
  • 1篇清净
  • 1篇情性
  • 1篇鸠摩罗什
  • 1篇唯识
  • 1篇唯识学
  • 1篇文学
  • 1篇析论
  • 1篇现代天文学
  • 1篇龙树

机构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央研究院

作者

  • 6篇赵东明

传媒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现代哲学
  • 1篇普陀学刊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思想与文化
  • 1篇宗教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探析与反思鸠摩罗什汉译《中论颂》里龙树的两个“两难论证”与“一切皆空”之论证
2018年
本文旨在运用理性思辩与哲学反思的方法,探析与反思关于鸠摩罗什汉译的《中论颂》里,印度佛教哲学家龙树的几个论证。对此,笔者将仔细探研与反思龙树的两个"两难论证",即考察龙树《中论颂》第二章《观去来品》鸠摩罗什汉译关于"不去"的论证、第十八章《观法品》中龙树破除"(神)我"的论证,以及鸠摩罗什汉译的龙树《中论颂·观四谛品》第二十四章中关于"一切皆空"之论证。本文希冀能通过理性思辩与论证,仔细地进行探析及反思商榷。但需要注意的是理性思辩与信仰教说之间的张力,无论笔者考察龙树这些理性的论证是否值得进一步仔细探析与商榷讨论,我们或许都应该体认到龙树进行这些精彩的理性论证的目的,即要驳斥他的论敌或外道的主张,并且支持与拥护佛陀的教说,为佛陀的教说进行理性的论证与辩护。
赵东明
汉译《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六根清净”义及天台智顗的解释
2015年
一、前言《法华经》~①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几乎各宗派的大师皆有为其作注疏,例如:东晋·竺道生(355-434)的《法华经疏》、梁·法云(467-529)的《法华义记》、三论宗吉藏(549-623)的《法华玄论》与《法华义疏》、律宗道宣(596-667)的《法华经观》、法相宗窥基(632-682)的《法华玄赞》、天台宗荆溪湛然(711-782)的《法华五百问论》、宋代华严宗戒环(生卒年不详)的《法华经要解》等。~②而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开创者智顗(538-597)。
赵东明
关键词:妙法莲华经《法华经》
《吕氏春秋》“情”与“性”之涵义析论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以《吕氏春秋》中的'情'与'性'二字的概念涵义,并连带以'情性'及'性情'作为析论探研的范围;同时配合先秦典籍中'情'、'性'二字的用法,作一分析与考察。本文的观点是:在《吕氏春秋》中的'情'、'性'、'情性'及'性情'之涵义,和先秦典籍各家的涵义与用法大致相同,主要意思是认为,'情',是指人天生而有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性',则是指人天生而有的'性质'、'本性',包含欲望及情感。而不论是'情'或'性'的涵义,皆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状态,只是一是专指人的'情感',一则是指人的'性质'、'本性'。所以,后来汉儒以及宋儒以为的'性仁情贪'或'性善情恶',而将'情'与'性'此二字的概念涵义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应是没有这种观点的。
赵东明
关键词:吕氏春秋情性性情
近五十年来唯识学“转依”研究的学术回顾被引量:2
2019年
"转依"是唯识学对"解脱"的独特诠释。近五十年来,国际(英、德、法、日等)与华人汉语学圈,关于唯识学"转依"在词汇与哲学义理方面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界,以高崎直道(1960)和兰伯特·史密斯豪森(1969)的理论分歧构成两条争论的主轴。高崎直道认为"转依"的两个梵文原文(ā?raya-parivrtti/ā?raya-parāvrtti)在词汇义理上有所差异;而史密斯豪森则认为没有差异,只是论者在言语使用习惯上的不同。后来的学者大抵都跟随这两条路线进行探讨。国际学界对"转依"进行研究的,还有罗奈尔德·马克·戴维森(1985)、佐久间秀范(1999)、艾伦·史彭伯格,以及日本的袴谷宪昭、长尾雅人、横山纮一、竹村牧男、渡边隆生等学者。在华人汉语学圈,印顺、吕澂、叶阿月、吴汝钧等学者也有相关的研究。总之,近五十年来国际与华人汉语学圈关于唯识学之"转依"研究的内容与成果,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类型:关于"转依"两种梵文词汇(ā?raya-parivrtti/ā?raya-parāvrtti)的研究,关于"转依"教义与哲学方面的研究,关于"转依"思想史的考察与研究。
赵东明
关键词:唯识学
真谛译“转依”为“阿摩罗识”的问题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以梁、陈两代之际,真谛(Paramārtha,C. E.499~569)在《决定藏论》中,将玄奘(约602~664)在《瑜伽师地论》中翻译的“转依”(ās'raya-parivr·tti/ās'raya-parāvr·tti)一词,翻译为“阿摩罗识”一词的问题,进行探析。希冀借由此探讨,理解梁、陈真谛摄论学派(唯识古学)翻译的特色,与其理论价值。并尝试与玄奘法相唯识宗(唯识新学)一系的理论,进行一个对比。
赵东明
重重无尽与一即一切:古老佛经与现代天文学宇宙观的浪漫相遇——长阿含《起世经》与《华严经》宇宙结构观的科学想象图景被引量:3
2014年
在佛经中,有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亦即一个日、月系统为一个'世界'单元,集一千个'世界',即一千个日、月系统为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亦即'十的六次方',也就是一百万个日、月系统,为一个'中千世界';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乃三个一千连乘(1000×1000×1000),亦即'十的九次方'个日、月系统,故又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十的九次方',共10亿个日、月系统。这在长阿含《起世经》、《俱舍论》与《瑜珈师地论》中都有提及。若以现代天文学的宇宙观来做一个浪漫想象与比较的话,这或许可说接近于现代天文学的一个'银河系'。然而在《华严经》中有着更庞大的宇宙结构观,我们的'娑婆世界',亦即毘卢遮那如来的教化区,含括着十三个'三千大千世界',此或许类似'室女座星系团'的现代天文学星系系统。而其与其他共二百个'三千大千世界',共同构成一个叫做'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的系统,这相当于二百个'银河系'构成的天文星系系统,也许可比附为'室女座超星系团'。而《华严经》中所谓的'华藏庄严世界海',则含括111×200,共二万二千二百个'三千大千世界'('银河系'),则或可比附于类似现代天文学的'长城'或'巨墙'的宇宙结构。另外,《华严经》中还描述有更广大的'十方世界海',则有11×22200,共二十四万四千二百个'三千大千世界'('银河系'),或许类似现代天文学的'泡状宇宙结构'。而除了'十方世界海'之外,因为这宇宙实在是太大、太浩瀚,而无法完全一一述说,《华严经》最后只能以'一真法界'来概括。并且,《华严经》认为,若能契悟'一真法界'(也就是'转依'之后诸佛亲证的法身无限量世界),即能了知大小、分量等都是相对的,也就是:'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
赵东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