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红卫 作品数:31 被引量:281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项目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陕西定边地区2400aBP以来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及环境变化 本文通过对黄土//沙漠过渡带定边地区苟池剖面的高分辨率的花粉分析,结合现代花粉代表性研究结果,基于7个AMS ~/(14/)C和2个常规~/(14/)C年代数据重建了2400 cal.B.P.以来定边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并... 蒙红卫关键词:高分辨率 花粉记录 文献传递 混合成因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判识标志 本文以云南恩洪煤层气为实例,研究此类煤层气地球化学组成的变化特征及规律,进而提出相关的判识标志与指标。运用气体同位素示踪、煤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与煤热模拟产气实验等方法,对产次生生物气煤层的有机地球化学与微生物降解特征、次生... 陶明信 刘朋阳 马玉贞 蒙红卫 王彦龙关键词:煤层气 地球化学特征 全新世中国典型地区孢粉记录的生态环境与新石器文化关系 被引量:5 2020年 新石器文化与全新世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筛选出的中国典型地区孢粉记录的生态环境和具有年代数据考古遗址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1)典型地区全新世生态环境变化与新石器文化之间具有较密切的关系,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的生态环境宜于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2)东亚季风是影响典型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水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3)约4.3~4.2 ka BP的全球事件在典型地区表现明显,太阳辐射减少和东亚冬夏季风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和新石器文化衰退乃至消失的主要因素;4)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生态环境、考古遗址的系统测年、生态环境与文化发展的耦合机制等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王凯 马玉贞 李丹丹 蒙红卫 郭超关键词:花粉组合 考古遗址 全新世 生态环境 甘肃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组合及数量分析 被引量:20 2008年 通过对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物群落40个样点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数量分析[分层聚类分析(HCA)和降趋势对应分析(DCA)],研究了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部分森林和部分灌丛的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之间对应关系很好,如青杆林(云杉属组合)、辽东栎林(栎属-桦属-蒿属组合)、桦林(桦属-蒿属-沙棘属组合)和沙棘灌丛(沙棘属组合);2)蔷薇灌丛(蒿属-蔷薇科组合)和草原(蒿属-菊科组合)的花粉组合基本上能反映群落特征;3)山杨林、糙皮桦灌丛和高山灌丛草甸的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的对应性较差;4)云杉属花粉的长距离传播能力有限;5)栎属花粉仅在辽东栎林中含量较高;6)桦属花粉含量较高时(>30%)能够反映桦林的存在,含量较低时(<10%)可能当地无桦树生长;7)沙棘属和蒿属花粉具超代表性;8)豆科、禾本科和蔷薇科花粉具低代表性;9)HCA和DCA分析对于区分主要花粉类型和揭示环境梯度是有效的,但反映植被细节特征的能力有限。 桑艳礼 马玉贞 高尚玉 伍婧 蒙红卫 孙爱芝 满自红云南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植被演替与森林火灾 被引量:28 2020年 以云南阳宗海1020 cm长的湖泊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由7个木屑和树叶残体样的AMS14C测年建立岩芯年代框架,以18~19 cm间隔获取52个样品作花粉/炭屑分析,重建了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的植被、气候以及森林火灾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过去13000年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可分为5个阶段:1)13200~11000 cal.a B.P.,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温凉湿润,森林火灾多发,后期(12300~11000 cal.a B.P.)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森林火灾发生愈加频繁;2)11000~8000 cal.a B.P.,松林扩张,阔叶林缩小,气候较上阶段温暖偏干,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明显降低;3)8000~5000 cal.a B.P.,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占优势,且出现暖热性的枫香林,流域内气温升至13000 cal.a B.P.以来的最高值,湿度进一步降低,但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低;4)5000~800 cal.a B.P.,松林扩张至最盛,常绿阔叶林收缩,落叶阔叶林成分增加,气温和湿度均明显下降,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有所增加;5)800 cal.a B.P.至今,松林和常绿阔叶林收缩,落叶阔叶成分增加,草本植物中禾本科迅速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低。阳宗海花粉/炭屑记录重建的植被、气候和森林火灾史表明,在滇中地区,落叶阔叶成分易引起森林火灾,冷气候导致多发的森林火灾,冷干气候是宜森林火灾发生的气候条件。 王敏 王敏 蒙红卫 黄林培 张虎才 沈才明关键词:花粉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森林火灾 蒙古国中部Ugii Nuur湖8660 a BP以来高分辨率孢粉记录及气候变化 被引量:4 2009年 以9个AMSHC年代为框架,以现代花粉研究为基础,UG04孔高分辨率孢粉记录重建了蒙古国中部8660 a 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7800 a BP以前研究区植被以草原为主,气候温和略湿润,其中8350~8250aBP气候凉湿;7800~6860 a BP旱生植物增加,气候转向暖干;6860~3170 a BP半荒漠草原扩张,气候持续暖干;3170~2340 a BP旱生植被退缩,远山森林草原发育,气候转凉变湿,末期湿度条件达最佳;2340~1600 a BP气候较凉湿;1600 a BP以来气候波动较大,与区域古气候记录对比表明,蒙古国中部到中国西北干旱区可能存在持续干旱的中全新世气候。重建结果与GCM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呼应。此外,UG04孔孢粉记录揭示了若干气候变冷事件,部分可与北大西洋地区对应,但表现为冷湿。 王维 马玉贞 冯兆东 蒙红卫 桑艳礼 翟新伟关键词:湖泊沉积 孢粉记录 气候变化 全新世 光学显微镜下松柏类和菊科花粉的分类、鉴定要点及生态意义 本文对地层中广泛分布的松柏类和菊科花粉进行初步分类,讨论各类型(属)的鉴定特征及生态意义.以气囊的有无、外壁结构和纹饰、气囊的形态和纹饰、本体与气囊过渡点的特征、帽与帽缘纹理等为鉴定要点,对杉型、柏科型、刺柏型、红豆杉型... 马玉贞 蒙红卫 桑艳礼 孙爱芝 伍婧 王维关键词:生态环境 文献传递 泸沽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2016年 选择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过渡区的泸沽湖作为研究对象,对南部主湖区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合湖泊周围自然地理要素,探讨了粒度各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泸沽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沉积类型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少数样品为砂质粉砂、砂,砾石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北部湖滨带,其中粉砂是该研究区的优势粒级。另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各组分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研究区东南侧及西南侧由于受入湖河流(山跨河、三家村河)的影响,导致黏土组分呈舌状分别向北、向东北方向延伸,但东南侧由于受湖水外流形成的定向湖流顶托作用,对研究区物源的贡献较弱;研究区西北部砂组分由于受到悬移作用和定向湖流影响,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凸出;由于受反时针环流作用的影响,大量细粒物质由研究区北部和西南侧悬移至研究区南部并沉积下来,使得此处有大量细物质沉积。同时指出,泸沽湖南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特征受控于湖泊沉积动力过程及沉积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程度的差异,研究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不仅对于认识湖泊水动力及物质输入状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合理选择钻孔岩芯位置、开展湖泊沉积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吴汉 常凤琴 张虎才 李华勇 蒙红卫 段立曾 刘东升 李楠 朱梦姝关键词:表层沉积物 粒度 2015~2016年洱海水质参数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洱海流域建设和生产、生活规模的快速扩展,对洱海水质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为了解和认识其水质现状和变化过程,我们对洱海进行了定位水质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洱海的湖水受到风浪的强烈影响,较浅的南部湖区混合度>北部湖区>中部湖区。作为高原浅水湖泊,洱海不存在温度分层现象,但是7月份在中部湖区与北部湖区出现温跃层和湖上层的混合现象;水温的季节变化影响叶绿素a的变化,较浅的南部湖区更易受到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如风力、吹程、湖流)等多重影响;洱海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存在季节变化,表现为1月份高而7月低;洱海的pH值季节性差异较明显,就监测月份而言,1月份的pH最低,pH值易受水生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7月在湖泊水体中波动较大;洱海水体10月份的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浓度和pH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洱海水体中的浊度在季节性变化中受水体深度以及浮游动植物量的影响较大。洱海不同湖区水体的温度(Temp)、叶绿素-a (Chll-a)、溶解氧(DO)、pH以及浊度(Turbid+)的季节性(1月、4月、7月和10月)变化特征显著,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合总氮和总磷数据进行营养化评估,结果显示洱海处于中营养化阶段。 朱梦姝 张虎才 常凤琴 李华勇 段立曾 蒙红卫 毕荣鑫 路志明关键词:洱海 水质参数 气温 风浪扰动 空间异质性 基于云南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 2019年 土壤侵蚀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云南文山州水库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合其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文山州各区域水库粒度变化特征及周边的土壤侵蚀状况。33个水库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粉砂(2~63μm)占优势,含量在80%~90%,黏土(<2μm)平均含量为10%,粗砂(250~2000μm)平均含量为3.96%,细砂(63~250μm)的含量极少,仅个别达到1%~2%。各水库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3.8~22μm不等,约有一半的水库沉积物平均粒径在6~8μm;分选系数绝大多数都在1.0~2.0,分选较差;偏度SK大部分在-0.1~0.1,峰态除红舍克水库外均在0.9~1.11。分析结果表明,库区的土壤侵蚀程度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明显,而与水库距大型居民点的距离关系密切,即人类活动越强烈的区域水库周边土壤侵蚀越严重,可见文山州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 温志明 蒙红卫 孙启发 秦鼎关键词:粒度分析 土壤侵蚀 水库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