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源
- 作品数:53 被引量:17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希望马拉松专项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靶向治疗对HER2阳性、改良根治术后未接受局部区域放疗患者的复发影响,单中心大宗病例倾向评分匹配回顾分析
- 目的 评估乳腺癌抗HER2 靶向治疗的局部区域作用、对放疗决策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4 年本中心诊治的HER2 阳性、改良根治术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以接受、未接受靶向治疗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Kaplan...
- 景灏王淑莲唐玉宋永文房辉王健仰张江鹄金晶刘跃平任骅亓姝婻唐源李宁陈波卢宁宁刘新帆余子豪李晔雄
- 关键词:靶向治疗
- 放射治疗在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 [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lateralpelviclymphnodes,LPLN)转移的发生概率、临床因素相关性,以及LPLN转移对预后的影响。将目前利用放疗治疗LPLN转移的模式进行比对,为未来的...
- 唐源
- 关键词:直肠肿瘤淋巴结转移预后评估
- 术前短程放疗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患者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初步探讨术前短程放疗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8月30日至2016年4月25日本院收治的69例Ⅱ/Ⅲ期中低位直肠腺癌初治患者。入组患者接受5Gy×5次短程放疗联合4周期新辅助化疗,之后进行根治性手术及辅助化疗。对新辅助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性进行分析,并评估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的退缩情况。结果 69例患者均在1周时间内完成短程放疗,未出现放疗剂量降低和放疗中断,分别有5例和3例患者出现化疗剂量降低和化疗中断,新辅助治疗的足量完成率达88.4%。新辅助治疗期间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5%,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总体有效率达92.8%。结论术前短程放疗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安全且有效。
- 唐源金晶李帅李宁任骅房辉宋永文刘跃平王淑莲李晔雄陈波唐玉亓姝楠卢宁宁
- 关键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
- 放疗联合EGFR单抗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疗效分析
- [目的]分析放疗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LA-SCCHN)的疗效。 [方法]在2009至2011年间,将连续收治的接受了放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或尼妥珠单抗的77例头颈部鳞癌(SCCHN)...
- 唐源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文献传递
- 口咽鳞癌p16蛋白以及EGFR表达在放疗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索口咽鳞癌患者中p16蛋白状态以及EGFR表达对放疗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程治疗为本中心放疗且留存有放疗前肿瘤病理标本的39例口咽鳞癌患者,将患者按照p16蛋白状态和EGFR表达进行分组,比较放疗近期疗效以及总生存情况。结果 39例口咽鳞癌患者以Ⅳ期为主(84.6%),其中23例患者(59.0%)p16蛋白表达阳性。p16(+)者放疗后可以获得更好的肿瘤退缩,而EGFR的表达不同未发现与肿瘤退缩情况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16蛋白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16蛋白阳性的口咽癌患者较阴性者放疗敏感性更高、预后更好,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 唐源易俊林高黎黄晓东罗京伟张世平曲媛王凯徐国镇
- 关键词:口咽鳞癌P16蛋白EGFR预后
- 纵隔脂肪肉瘤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结合9例纵隔脂肪肉瘤病历探讨纵隔脂肪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我院1970年~2007年共收治9例纵隔脂肪肉瘤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6~63岁。临床均以胸闷、气短为主要表现,均接受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分型:5例为以粘液为主的脂肪肉瘤,2例为以梭型为主的脂肪肉瘤,2例为低度恶性脂肪肉瘤。其中4例患者接受放疗。结果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局部复发。复发后再治疗3例,其中2例长期生存。结论脂肪肉瘤为恶性间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多来源于退化的胸腺组织或纵隔胸膜脂肪组织,发生在纵隔极为罕见,占所有脂肪肉瘤的2.7%,不到所有纵隔肿瘤的1%。其病理学特点:主要成分为未成熟的脂肪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细胞,以及纤维组织和性液组织。纵隔脂肪肉瘤的治疗应首选手术治疗,关键是尽早发现并及时彻底切除肿瘤。脂肪肉瘤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很低,复发和转移是较常见的失败原因。
- 梁军陈东福张涛唐源王绿化李鉴赵俊
- 关键词:脂肪肉瘤纵隔
- 腹盆腔恶性肿瘤的摆位误差分析
- 目的探讨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分布情况,为 PTV 的设置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 varian 600 C/D 直线加速器和 Elekta Precise 直线加速器各治疗10例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共20例。var...
- 王文卿唐源王维虎付贵山魏国友张伟戴建荣李晔雄
- 文献传递
-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治疗趋势和预后单中心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收治的617例女性患者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LC)、无瘤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随着DCIS收治病例数逐年增多,保乳手术比例逐渐增加,但全乳切除术仍然为主要手术方式。共374例患者接受全乳切除术,160例患者接受保乳术及放疗,83例患者仅接受保乳术。术后激素受体阳性者中有366例(83.6%)接受内分泌治疗;45例(7.3%)患者接受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全组5年LC、DFS、0S分别为98.4%、97.5%、98.9%。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是0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19)。尽管全乳切除术组较保乳术加或不加放疗组具有更多不良预后因素,三者总生存结果相似。全乳切除术比单纯保乳术有较高的LC及DFS。结论DCIS具有极好的预后,保乳术组及全乳切术组总体生存结果相仿,但全乳切除术组可获得最佳LC。
- 刘伟欣王淑莲宋永文唐玉景灏王健仰张江鹄金晶王维虎刘跃平房辉任骅亓姝楠卢宁宁唐源李宁李晔雄
- 关键词:预后
- 一种检测直肠癌放疗敏感性的环状RNA分子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直肠癌放疗敏感性的环状RNA分子及其应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circDNAJC3。circDNAJC3在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患者的生物学样品中表达上调,通过检测患者结直肠癌组...
- 金晶李丹刘文扬唐源李宁宋咏梅郭世超史金明
- 文献传递
- 肺癌锥形束CT图像不同配准方式的误差分析被引量:27
- 2011年
- 目的研究肺癌锥形束CT(CBCT)图像配准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间本科采用CBCT作为在线校位的肺癌放疗患者20例。每位患者在疗程中6~19次治疗采集了CBCT图像。根据肺内病变位置与椎体关系分为病变靠近椎体组(A组)和病变远离锥体组(B组),对比两组摆位误差差异。同时对该组病例分别选取从治疗初期、中期和后期CBCT图像,请4位医生分别采用骨配准和灰度配准,比较不同医生问和不同配准方式间差异。结果A组和B组在头脚、左右、前后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31、1.24、-1.88171//1和0.10、1.37、-1.26mm(t=0.07、0.05、-0.12,P=0.554、0.652、0.321)。4位医生骨配准摆位误差头脚方向分别为-0.05、-0.01、0.05、-0.16(F=-0.01,P:0.887),左右方向分别为0.56、0.35、0.51、0.43mm(F=-0.01,P=0.880),前后方向分别为-1.16、-1.20、-0.88、-1.03mm(F=0.04,P=0.555);灰度配准摆位误差头脚方向分别为-0.32、-0.34、-0.39、-0.37mm(F=-0.01,P=0.874),左右方向分别为0.34、0.54、-0.04、0.27mrn(F=-0.03,P=0.622),前后方向分别为-1.12、-1.15、-1.13、-1.04mm(F=0.00,P=0.812)。结论采用相同配准框和图像质量下,肺癌患者肺内病变位置、不同配准方式和不同医生对图像引导放疗中CBCT图像配准无明显影响。
- 梁军张涛张寅唐源王文卿陈东福冯勤付周宗玫李明辉符贵山张连胜戴建荣王绿化
- 关键词:锥形束CT图像引导图像配准摆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