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颖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潍坊市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腰椎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腰椎管
  • 1篇腰椎管狭窄
  • 1篇腰椎管狭窄症
  • 1篇腰椎退行性
  • 1篇腰椎退行性疾...
  • 1篇腰椎椎间
  • 1篇腰椎椎间融合
  • 1篇融合器
  • 1篇入路
  • 1篇体外
  • 1篇退行性
  • 1篇退行性疾病
  • 1篇盆骨
  • 1篇椎弓
  • 1篇椎弓根
  • 1篇椎弓根钉

机构

  • 4篇潍坊市中医院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谭颖
  • 2篇谭磊
  • 2篇李鹏
  • 2篇陈广林
  • 1篇孙鲁伟
  • 1篇王进强
  • 1篇马广斌
  • 1篇王景彦
  • 1篇张亮
  • 1篇徐世涛
  • 1篇刘涛
  • 1篇马海强
  • 1篇马建华

传媒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miRNA-146通过TLR4通路抑制降低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体外试验研究
本研究目的是检验miR-146a在大鼠模型中降低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制.miR-146a的表达由PT-qPCR检测.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western blot法检测iNO...
谭颖于龙潭刘涛李鹏马广斌高山谭磊
关键词:脊髓损伤TOLL样受体4炎症反应
应用新型可调节式骨盆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7年
背景:不稳定骨盆骨折创伤严重,分型复杂,治疗方式多种多样。目的:观察新型可调节式骨盆外固定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急救、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6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根据骨盆骨折的Tile分型、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选择性应用新型可调节式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全部患者均一次顺利完成外固定手术,11例患者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外固定术。术后全部病例完成随访,平均15个月,外固定架没有出现变形、折断等现象,无钉道感染。所有患者全部骨性愈合,优良率90.6%。结论:我院自行设计的可调节式骨盆外固定架是一种新型支架,在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时简单、安全、微创、有效,可以在急诊室、病床边局麻下实施,能够迅速稳定骨盆环。根据骨盆骨折类型,既可以做为急诊抢救的临时固定装置,又可以某些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终极治疗,还可以帮助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获得理想复位。
任志富马建华孙鲁伟卢俊范谭颖王景彦杜奇涛
关键词: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疗效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价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通过影像学观察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日本骨科学会分数和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手术切口长度5.2~10.0 cm,中位数7.2 cm;手术时间120~220 min,中位数165 min;术中出血量200~600 mL,中位数300 mL;术后随访12~36个月,中位数23个月,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膜撕裂1例,未予修补,术后5 d拔除引流;下肢疼痛1例,给予非甾体类止疼药后缓解;脂肪液化1例,清创后愈合。末次随访显示手术节段均骨性愈合,VAS评分从术前(8.23±1.71)分降至(2.56±1.28)分,JOA评分从术前(11.21±2.88)分增至(22.18±3.02)分,ODI指数从术前(85.4±12.5)%降至(8.7±3.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优点,手术时间不会明显延长,尽量避免正中切口后深筋膜下潜行分离双侧入路。
马海强陈广林谭颖李鹏卢俊范谭磊
关键词:椎旁肌间隙腰椎管狭窄椎旁肌间隙入路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2025年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周友志高鹏袁庆森谭颖徐世涛陈广林王进强张亮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