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
欢迎来到贵州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怡圆
作品数:
2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
广东财经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文化科学
更多>>
合作作者
江冰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2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1篇
文化科学
1篇
文学
主题
1篇
新媒体
1篇
亚文化
1篇
艺术
1篇
艺术消费
1篇
艺术行为
1篇
商业化语境
1篇
偶像
1篇
青年亚文化
1篇
网络
1篇
网络艺术
1篇
文学
1篇
媒体
1篇
后文学
1篇
话语
1篇
80后
1篇
80后文学
1篇
崇拜对象
机构
1篇
广东商学院
1篇
广东财经大学
作者
2篇
江冰
2篇
蔡怡圆
传媒
1篇
南方文坛
1篇
文艺争鸣
年份
1篇
2014
1篇
2012
共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偶像诞生”:从80后文学到网络的艺术消费
2014年
一、80后文学与“偶像”形影相随 在当代社会的商业化语境下,原本被指用土木雕塑神像的“偶像”被扩大了词义范围、并最终失去其本意,指称为一个群体的崇拜对象.我们的时代刚刚把政治偶像请下了神坛,另一类偶像却匆匆登场——尽管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被神化——但他们亲民、他们可歌可泣、他们可以触摸——见面会、歌友会、签售会;他们依然高高在上,但却是可被亲爱——多少粉丝为之痴迷疯狂.在这种可被解读被塑造的基础上,由于偶像的某种品质或特质对一个特定群体有一种共同的吸引力,使得“偶像”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时代的市场价值,成为一种营销手段或营销方式.
江冰
蔡怡圆
关键词:
80后文学
偶像
艺术消费
网络
商业化语境
崇拜对象
80后:新媒体艺术行为中的“话语制造”
2012年
我在2005年主持的国家文化部课题《网络艺术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中,有—个突出的感受,即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是80后一代的青年亚文化的大本营,而他们在这个大本营里的所有行为都因为某种后现代的“游戏性”而天然地具有行为艺术的特征,80后一个标新立异之处就是竭尽全力地“话语制造”。
江冰
蔡怡圆
关键词:
艺术行为
80后
新媒体
话语
青年亚文化
网络艺术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