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 作品数:7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一种高比表面积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比表面积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尿素经机械力研磨处理得到均匀细小固体颗粒;(2)将所得产物置于加盖坩埚内,在空气氛围下马弗炉中进行煅烧、恒温、自然冷却处理,即得所述高... 黄在银 万婷 肖明 汤焕丰 肖碧源 左晨文献传递 类石墨烯结构及多尺度形貌纳米晶的表面热力学函数研究 黄在银 谭学才 范高超 李星星 汤焕丰 肖明 邱江源 万婷 肖碧 背景:纳米材料的表面热力学性质决定其表面物理化学效应。该项目研究微纳米材料的整体热力学性质不可分割的表面热力学性质和不同尺寸、形貌、晶面、结构模型材料光催化原位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及机理的表面热力学效应。
创新点:研究...关键词:关键词:纳米晶 纳米材料 硫化镉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原位生长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为获取纳米材料生长过程的原位热力学瞬时信息,以实现纳米材料优化设计,文中以硫化镉(Cd S)纳米管为目标材料,在298.15 K下采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现代微热量技术获取其生长过程的原位热谱曲线。结果显示,反应开始瞬时吸热,并有1个尖锐的吸热峰,在随后的过程中连续出现3个放热峰。为探讨Cd S纳米管生长过程的形貌演变、热力学信息及生长机理,结合X射线衍射粉末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光度计(PL)等对Cd S纳米管的结构、形貌、尺寸及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整个生长过程先吸热后放热,依次经历微乳液混合、晶体成核、液滴重组和晶体生长。研究结果可揭示纳米材料生长过程的热力学特征,丰富纳米材料非平衡生长过程的科学内涵,发展纳米物理化学的理论方法。 万婷 陈洁 肖明 左晨 黄在银关键词:原位生长 热动力学 微乳液法 Ag3PO4表面热力学性质及光催化原位过程热动力学的晶面效应 被引量:13 2017年 采用湿化学法制备了立方体{100}、四面体{111}和菱形十二面体{110}磷酸银微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光电流,光致发光(PL)对催化剂的组分、结构、形貌及光电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以罗丹明B(Rh B)为目标污染物,对不同形貌Ag_3PO_4微晶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进行了探究。通过微热量技术结合过渡态理论和热化学循环原理对Ag_3PO_4的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进行了测定,其数值分别为1.2972、0.9621、0.5414 k J?mol-1。采用自主设计的新型LED光-微热量系统获取了Ag_3PO_4原位光催化降解Rh B 2 h的热效应和稳定放热阶段的热焓变化率,并对其热谱曲线进行了合理的解析。结果表明,Ag_3PO_4的催化活性与原位光催化降解Rh B的热效应、热焓变化率以及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皆呈正相关。此外,通过捕获剂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SR)确定了Ag_3PO_4光催化降解Rh B过程的主要活性基团。 肖明 黄在银 汤焕丰 陆桑婷 刘超关键词:光催化 立方体纳米氧化亚铜反应动力学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探究纳米多相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行为,本文通过液相还原法可控合成了粒度为55 nm的立方体氧化亚铜(Cu2O)。基于纳米与块体Cu2O的区别,采用原位微量热技术获取Cu2O体系与HNO3反应过程的热动力学精细信息,结合热动力学原理及动力学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Cu2O反应动力学参数,并建立立方体动力学模型讨论并佐证动力学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纳米Cu2O的反应速率常数大于块体,而表观活化能、指前因子、活化焓、活化熵和活化Gibbs自由能均小于块体;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Cu2O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Gibbs自由能均增大。动力学模型表明影响反应动力学参数的主要因素为:偏摩尔表面焓影响表观活化能,偏摩尔表面熵影响指前因子,偏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影响反应速率常数。本文为纳米材料多相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获取和分析应用提供了一种普适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 汤焕丰 黄在银 肖明 梁敏 陈栎莹关键词:反应动力学 动力学模型 一种高比表面积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比表面积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尿素经机械力研磨处理得到均匀细小固体颗粒;(2)将所得产物置于加盖坩埚内,在空气氛围下马弗炉中进行煅烧、恒温、自然冷却处理,即得所述高... 黄在银 万婷 肖明 汤焕丰 肖碧源 左晨文献传递 立方体纳米Cu_2O表面热力学函数的粒度及温度效应 被引量:7 2016年 液相还原法合成了4种粒度在40-120 nm的立方体纳米氧化亚铜(Cu_2O)。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拉曼光谱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纳米Cu_2O的物相组成及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原位微热量技术实时获取纳米/块体Cu_2O与HNO_3反应过程的热动力学信息,结合热化学循环及动力学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纳米Cu_2O的表面热力学函数。在薛永强等建立的无内孔球形纳米颗粒的热力学模型基础上,发展了立方体纳米颗粒的热力学模型。最后由理论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粒度和温度对表面热力学函数的影响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摩尔表面焓和摩尔表面熵均随粒度减小而增大,且与粒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这与立方体热力学模型规律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摩尔表面焓和摩尔表面熵均增大,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则减小。本文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纳米热力学基本理论,还为纳米材料表面热力学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汤焕丰 黄在银 肖明关键词:热力学模型 温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