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韧带
  • 3篇关节
  • 2篇韧带重建
  • 2篇十字韧带
  • 2篇前十字韧带
  • 2篇髌骨
  • 2篇髌骨脱位
  • 2篇脱位
  • 2篇膝关节
  • 2篇骨脱位
  • 2篇复发
  • 2篇复发性髌骨脱...
  • 1篇低年资
  • 1篇低年资护士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特征
  • 1篇移植物
  • 1篇支持带
  • 1篇植骨
  • 1篇韧带损伤

机构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靳国荣
  • 6篇高石军
  • 6篇董江涛
  • 5篇高伟
  • 5篇许宏涛
  • 3篇刘巍
  • 2篇康凯
  • 1篇陈百成
  • 1篇刘涛
  • 1篇赵志光
  • 1篇刘巍

传媒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膝关节高度轴移现象相关的解剖结构和形态学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轴移试验是临床上评估前十字韧带伴相关结构损伤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减弱或丧失最具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同时也是评估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和功能恢复情况的主要体格检查之一。前十字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前外侧结构损伤,包括外侧半月板、前外侧关节囊(前外侧韧带)、髂胫束和胫骨平台形态异常,均与临床轴移试验分度有关。外侧半月板是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后限制胫骨前向移位和旋转的次级稳定结构;前外侧关节囊(前外侧韧带)协助前十字韧带限制胫骨前向移位和内旋;髂胫束是膝关节高度屈曲时胫骨前向移位和内旋的重要限制结构;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造成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后行临床轴移试验体格检查时胫骨前向移位量增加;外侧胫骨平台的大小也与轴移试验分度相关。前十字韧带损伤伴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的密闭性和功能完整性受损与高度轴移密切相关,胫骨平台的形态异常也可影响膝关节的前向旋转稳定性。造成高度轴移现象的相关解剖与形态学因素及其在膝关节前向旋转稳定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共识。高度轴移现象对前外侧结构损伤和胫骨平台形态异常具有提示作用。识别造成高度轴移的解剖结构可能影响患者重建手术的策略和对相关结构的处理策略。前十字韧带重建术中应尽量修复外侧半月板和髂胫束的损伤,伴有前外侧关节囊(前外侧韧带)损伤时应考虑附加关节外腱固定术,以便更好地恢复前外侧结构的密闭性和功能完整性。
靳国荣董江涛许宏涛高伟刘巍高石军
关键词:形态学特征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前十字韧带重建外侧韧带胫骨平台
OEC管理模式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低年资护士培训是医院每个科室高度关注也极为费心费力的问题,本研究观察OEC管理模式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科室OEC管理模式,OEC管理模式由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构成,其主导思想是:首先确立...
刘巍陈百成高石军董江涛许宏涛高伟靳国荣
关键词:OEC管理模式低年资护士
膝关节内侧盘状半月板与前十字韧带完全融合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8年
盘状半月板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膝关节内结构异常,因其形状呈圆盘状而非正常的半月形而得名。Young[1]于1889年首先描述了外侧盘状半月板,Cave和Staples[2]于1941年报告了第1例内侧盘状半月板。内侧盘状半月板是一种罕见的解剖形态异常,如与前十字韧带融合则更为罕见。
靳国荣董江涛许宏涛康凯张明昊高石军
关键词:盘状半月板膝关节内侧前十字韧带文献复习CAVE
小切口延长与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联合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比较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比较小切口延长与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LRR)联合髌股韧带重建术(MPFL-R)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外科治疗的51例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资料,男16例,女35例;年龄20.36岁,平均27.2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28例患者行小切口延长LRR联合MPFL—R术(切开组),23例患者行关节镜下LRR联合MPFL—R术(镜下组)。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髌骨外移率、髌骨倾斜角、滑车沟角和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nTG)来评估影像学改变;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Kujala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定功能。结果切开组与镜下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51例患者术后获10。32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术后切开组与镜下组再脱位率分别为0和8.7%(2/23);两组均未出现髌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关节伸屈受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出现髌骨再脱位患者。切开组术前髌骨外移率、髌骨倾斜角、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19.65%±0.75%、12.39°±0.76°、(56.37±2.94)分、(51.64±6.22)分,术后分别为10.34%±0.60%、8.83°±0.89°、(92.68±2.75)分、(90.71±1.91)分;镜下组术前髌骨外移率、髌骨倾斜角、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19.56%±0.62%、12.35°±0.66°、(57.46±3.08)分、(52.20±6.94)分,术后分别为10.24%±0.66%、8.78°±0.92°、(92.53±3.32)分、(90.41±2.90)分;两组以上项目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滑车沟角、TT-TG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所有项目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靳国荣张明昊董江涛康凯高石军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髌韧带髌骨脱位松解术
弧形骨槽联合骨筋膜覆盖技术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弧形骨槽联合髌内侧骨筋膜覆盖技术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a femoral ligament,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中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0月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13~35岁,平均20.7岁,手术以收肌结节与股骨内上髁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MPFL股骨止点并建立7 mm骨道,髌骨内缘1/3做髌骨侧止点,使用磨钻于该止点建立约2 cm的弧形骨槽以充分包埋移植物并用骨筋膜充分覆盖和固定移植物。将移植物两游离缘由髌骨侧从股内侧肌斜束与关节囊之间自股骨侧切口穿出并于骨道内口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临床评价包括手术前后的Kujala、Lysholm和Tegner评分,影像学分析包括手术前后的髌股适合角(congruance angle,C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髌骨外移率(patellar lateral shift ratio,PLSR)。[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平均(18.84±4.95)个月,未见复发、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Kujala、Lysholm和Tegner临床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所有患者影像学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前术后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弧形骨槽联合髌内侧骨筋膜覆盖技术双束解剖重建MPFL具有切口小、复发率低等优点,中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刘巍许宏涛高伟靳国荣赵志光高石军董江涛
关键词:骨筋膜内侧髌股韧带复发性髌骨脱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张力类型恢复的重要性
背景: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十分普遍,据估算,每年在美国大约有200000患者接受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手术,在我国,由于运动普及率差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每年大约有25000患者接受手术,虽然过去的几十年间,前交叉韧带的非解剖重建曾取...
董江涛许宏涛高伟刘巍靳国荣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打压植骨联合骨水泥髋臼杯修复髋臼缺损的研究进展
2016年
如今随着非骨水泥假体的不断改进以及用于填充骨缺损新型材料的发明,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置换和翻修术中使用在逐渐减少,许多骨科医生已不再使用骨水泥型假体,但是打压植骨联合骨水泥型髋臼技术因其在修复髋臼侧骨缺损方面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填补了骨缺损,增加了骨质储备,得到了广大骨科医生的推崇。虽然这项技术沿用至今已长达40年之久,但是有关这项技术的研究仍未停止,本文将围绕这一技术的由来及应用、移植物的选择与处理、生物力学与组织学变化、临床效果和未来的展望做一综述。
王弘德高石军高伟国乐乐刘涛靳国荣
关键词:打压植骨骨缺损移植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