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
-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厅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引进留学人员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在308例羊水细胞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NGS-CNVs)在羊水细胞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因高危因素来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要求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的30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在超声引导下行羊水穿刺术,抽取羊水进行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和NGS-CNVs检测,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依据产前超声检查胎儿是否存在结构或软指标异常分为两组,比较两组胎儿CNVs的检出率。结果(1)NGS-CNVs检测成功305例,失败3例,检测成功率为99.0%。发现染色体正常181例(58.8%),染色体数目异常33例(10.7%),染色体结构异常91例(29.5%)。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致病性CNVs 4例、多态性CNVs 23例,致病性未知CNVs68例。(2)NGS-CNVs检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相比,检测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S-CNVs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NGS-CNVs能够检测到更多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结构或软指标异常组CNVs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S-CNVs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NGS-CNVs能够发现更多的染色体结构异常,整体提升产前诊断水平,降低出生缺陷。NGS-CNVs临床应用于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结构或软指标异常的孕妇更有意义。
- 戚桂杰易建平王思刘春景何玉莲刘佳玮
- 关键词:羊水细胞染色体异常产前诊断
- 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患者610例,根据患者年龄阶段分为3组,A组(≤10岁)267例;B组(11~20岁)192例;C组(≥21岁)151例。评估患者皮损面积其中皮损面积<10 cm2者211例;皮损面积10~20 cm2者253例;皮损面积为21~50 cm2者146例。按皮损颜色分为三型:粉红型189例,紫红型341例,增厚型80例。由皮肤科医师选用不同的激光参数进行治疗,拍摄皮损部位在治疗前后的照片,观察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的疗效分别与年龄、皮损部位、治疗次数、皮损面积及皮损类型的关系,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A组患者有效率高于B、C组,且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的皮损有效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前额80.66%(221/274)、鼻唇部77.78%(49/63)、眶周75.86%(44/58)、颊部71.70%(91/127)、颈部66.13%(41/62)、上肢57.69%(15/26)。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次数超过5次有效率高于少于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治疗后,皮损面积<10 cm2者有效率为79.62%(168/211);皮损面积10~20 cm2者,有效率为73.91%(187/253);皮损面积21~50 cm2者,有效率为72.60%(106/146)。粉红组有效率优于紫红组和增厚组(P<0.01);紫红组有效率优于增厚组(P<0.01)。结论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总有效率较高,且安全有效,值得在皮肤科临床中推广使用。
- 王思刘春景邢小光
- 关键词:鲜红斑痣疗效
- 唐山地区儿童过敏性皮炎过敏原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调查唐山地区儿童过敏性皮炎(AD)过敏原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方法:2 000例AD患儿,采集静脉血2ml,用免疫印迹法进行过敏原检测,观察过敏原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升高的患儿有1 885例,阳性率为94.24%;过敏原前五位是花生、蟑螂、螨虫组合、螃蟹、海洋鱼组合;食物+吸入性过敏原在各个年龄段所占比重最大,婴幼儿组食物过敏原阳性率高于吸入过敏原,学龄前组比起婴幼儿组食物过敏原阳性率有所下降,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上升;AD与过敏原均有明显的季节规律。结论:唐山地区儿童AD主要过敏原为花生、蟑螂、螨虫组合等,有显著的季节性,各年龄段食物性和吸入性过敏原的致敏率具有明显差异。
- 王思王丹
- 关键词:儿童过敏性皮炎
-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器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回顾性研究Vbeam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器(PDL)治疗婴幼儿血管瘤(IHs)中期临床效果,分析探索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行PDL治疗的219例IHs患儿,并至少随访6个月,分析治疗效果与月龄、血管瘤部位、厚度及治疗次数等之间的关系。结果:219例患儿总体中位月龄7个月,平均月龄(4~10)个月,总计219处病损。月龄、病损特征等一般资料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体有效率92.7%,中位治疗次数3次,平均(2~4)次。男女性别间比较、治疗次数及治疗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差的6人,月龄13(8,19)个月;疗效一般的10人,月龄13(8,14)个月;疗效好的31人,月龄8(4,10)个月;疗效优的172人,月龄6(4,9)个月;不同疗效患儿间月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863,P<0.001),疗效优的患儿月龄较小。血管瘤患儿的治疗结局与其病变厚度、面积大小及治疗次数有相关性(r=-0.32、-0.46、-0.46,P<0.05),治疗有效主要集中在2~4次的治疗中。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红斑,总体半年后残留并发症率为5.48%。结论:595 nm PDL联合动态冷却装置(DCD)治疗为IHs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早期对IHs进行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疗程,从而进一步减少相应并发症可能。
- 王思刘春景邢小光常露
- 湿疹患儿血清总IgE与特异性IgE检测及其相关性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总IgE含量及过敏原特异性IgE(s IgE)在临床诊治及预防小儿湿疹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儿科门诊就诊的436例湿疹患儿,采用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生产的吸入性及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对436例湿疹患儿进行血清sIgE和总IgE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436例湿疹患儿sIgE阳性为343例(78.67%),总IgE阳性率为357例(81.88%);其中吸入性过敏原最常见依次为尘螨(34.86%)、屋尘(23.39%)、狗毛皮屑(16.51%)和点青霉(11.24%);食入性过敏原最常见依次为牛奶(37.16%)、鸡蛋清(21.10%)、羊肉(17.80%)和牛肉(14.45%);(2)吸入性s IgE阳性检出率(48.39%)显著高于食入性s IgE(30.28%)(χ~2=14.452,P<0.01);(3)<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尘螨、屋尘、狗毛皮屑、点青霉、蟑螂、鸡蛋清、牛奶、羊肉和蟹的s IgE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总IgE检测结果与s IgE检测结果相关联(r=0.537,P<0.05)。结论小儿湿疹是特异性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检测血清总IgE及过敏原s IgE对可疑湿疹患儿起到辅助诊断价值,并对治疗及预防有重要作用。
- 刘春景杨丽君王思
- 关键词:湿疹食入性总IGE特异性IGE
-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和CO2激光治疗儿童蜘蛛痣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和CO2激光治疗200例儿童蜘蛛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皮肤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00例蜘蛛痣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均为面部,其中皮损部位共405处,单个皮损患儿65例,2个及2个以上皮损135例。200例患儿随机分为595 nm脉冲染料激光组(595 nm组)与CO2组,每组100例。595 nm组采用Vbeam脉冲染料激光仪;CO2组采用CO2激光治疗仪。观察患儿的治疗次数、治疗一次及多次后的疗效、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治疗结束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95 nm组患儿,其中皮损共211处,平均治疗次数为(1.20±0.67)次;CO2组患儿100例,其中皮损共194处,平均治疗次数为(1.95±0.71)次。2组患儿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5 nm组和CO2组患儿一次治愈率分别为88.15%、8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次治疗治愈率为95.73%、96.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5 n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CO2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随访8周,部分出现色素减退、水泡及瘢痕的患儿,其皮损均逐渐消退,无永久不良反应。随访半年后未见复发。结论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和CO2激光治疗儿童蜘蛛痣效果显著,易于操作,患儿接受程度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中首选使用。
- 王思刘春景邢小光
- 关键词:CO2激光蜘蛛痣
- 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25-OH-VD、FⅦa、FⅫa及D-D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D)、活化凝血因子Ⅶ(FⅦa)、活化凝血因子Ⅻ(FⅫa)及D-二聚体(D-D)在慢性荨麻疹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儿78例(慢性荨麻疹组)、慢性荨麻疹恢复期患儿62例(慢性荨麻疹恢复期组)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71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清25-OH-VD、FⅦa、FⅫa,采用干式免疫散射色谱法检测血清D-D水平。结合病情对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D-D水平进行分析,并研究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荨麻疹组患儿血清FⅦa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荨麻疹恢复期组和健康对照组,25-OH-VD水平均显著低于慢性荨麻疹恢复期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研究对象血清FⅫa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D-D水平升高,患儿慢性荨麻疹患病程度具有随之加重的趋势。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D-D水平与25-OH-VD水平呈负相关(r=-0.335,P<0.05),与FⅦa呈正相关(r=0.225,P<0.05),与FⅫa无关(r=0.058,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与血清25-OH-VD水平及凝血机制存在关联性,且外源性凝血机制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清D-D水平可对慢性荨麻疹病情程度的界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杨丽君王思刘春景刘莹李凤伟王巍
- 关键词:荨麻疹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