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德成

作品数:7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地理
  • 3篇城市
  • 2篇生态脆弱性
  • 2篇探测器
  • 2篇黄土高原
  • 2篇黄土高原地区
  • 2篇城市热岛
  • 1篇地表
  • 1篇地貌
  • 1篇地貌学
  • 1篇地质地貌
  • 1篇地质地貌学
  • 1篇动因
  • 1篇新闻
  • 1篇学法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生产力
  • 1篇三大城市群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土地利用

机构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周德成
  • 5篇张良侠
  • 1篇杨艳
  • 1篇宫兆宁
  • 1篇张海燕
  • 1篇樊江文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科技资讯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24
2022年
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科学评估其生态脆弱性是制定有效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的前提.然而,过去研究多关注某一小区域的生态脆弱性,不能反映该地区生态脆弱性的整体特征.基于“暴露-敏感性-适应力”模型框架,结合层次分析、空间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评估了黄土高原地区2000~2015年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整体较高,并呈现出从东南到西北递增的趋势,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脆弱性差异大;2000~2015年生态脆弱性呈先增后降趋势,整体呈微弱降低趋势,其中约64%地区的脆弱性发生了变化;植被覆盖度和降水是控制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且所有指标因子间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说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有助于降低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但其作用有限.
张良侠樊江文张海燕周德成
关键词:生态脆弱性黄土高原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景观格局变化与城市热环境关系分析
2023年
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1990—2020年苏州市土地利用对地表热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对地表热环境的影响力度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1990—2020年,苏州市建成区面积逐年增加,而最近10年来增速有所放缓,地表温度正常区的占比持续上升,高温区在前20年缓慢扩大后,最近10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3个时段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8.34%、39.30%和30.44%;(2)1990—2010年和2010—2020年的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生了变化,耕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和聚集度指数,以及建成区的景观形状指数,均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建成区的最大斑块指数则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3)1990—2020年,城市热环境的驱动因素表现出从主要受双因子增强模式向非线性增强交互效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因子组合由1990—2000年的建成区、水体与耕地密度和面积因子,到2000—2010年扩展至林地密度因子,再到2010—2020年进一步包含建成区形状因子,呈现出随时间演进的复杂化趋势。驱动因素之间呈现相互增强的趋势,揭示了城市热环境效应具有通过多层面的相互增强与策略合作在多个维度上得到改善的潜力。
张熙涛周德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指数城市热环境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地质地貌学教学效果被引量:7
2017年
地质地貌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后续的土壤学和土地资源学等很多课程都离不开其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在地质地貌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要应用案例教学法,又注重前沿知识介绍,加强实践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效果。
张良侠周德成
关键词:地质地貌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浅析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被引量:2
2016年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近代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了广泛影响。缓解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该文通过介绍近代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强调了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最后结合气候变化学科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关于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若干建议。该文对于理解当前气候变化的现状和推动高校气候变化教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周德成张良侠
关键词:气候变化高等教育
基于植被生产力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控制因子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作为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研究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控制因子,可为该地区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科学参考和理论支持。该研究依据IPCC生态脆弱性定义,以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为指标,评估了2001-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生态脆弱性的控制因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整体较高,中度及以上等级脆弱区域面积占比约61%,且脆弱性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林地脆弱性最低,中度及以下等级脆弱区面积占比超过85%;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中度及以下等级脆弱区面积占比分别为59%、66%和76%;未利用地的脆弱性程度最高,中度及以上等级脆弱区面积占比超过86%。植被覆盖度和降水是影响生态脆弱性的主控因子,二者的解释力分别为0.59和0.48;其他因子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力整体较小(<0.18)。此外,不同影响因子间均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植被覆盖度与海拔之间,其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高达0.66。该研究表明,基于NPP动态变化能够有效表征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强调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高度脆弱性以及植被与降水的主控作用,可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修复与管理及其成效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参考。
杨艳杨艳周德成宫兆宁张良侠
关键词:生态脆弱性净初级生产力黄土高原
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城市和农业用地地表热环境效应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以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为特征的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化和农业作为城市群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活动,其气候效应是国际研究的热点。然而过去研究多关注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对更为普遍的农业活动以及中小城市城市化的气候效应认识十分薄弱。基于MODIS地表温度数据,以自然林地为参照,提出了一种可逐像元估算土地利用地表热环境效应的新方法,进而对比分析了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和农业用地地表热环境效应及其驱动因子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群白天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地级以上城市年平均热岛强度达3.2℃以上,但最强热岛均未发生在核心城市。夜晚热岛效应明显减弱,京津冀和长三角部分城市甚至出现冷岛效应。农业用地在白天亦表现出明显的增温效应,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而在夜晚除珠三角城市群外,降温效应明显,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平均降温2.3℃和0.7℃。虽然城市用地平均增温强度大于农业用地,但农业用地因面积优势对区域温度变化起控制作用。白天城市和农业用地整体导致各城市群温度明显增加,京津冀增温最高(4.0℃),夜晚二者导致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平均温度降低。研究还发现各城市群城市和农业用地地表热环境效应时空异质性极大,主要受植被、地表反照率、气候背景和人口密度控制。本文对制定缓解气候变化的土地利用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闫章美周德成张良侠
关键词:城市热岛农业城市群
中国84个主要城市大气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被引量:28
2021年
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致使我国城市热岛效应日趋严重,进而严重影响区域环境和人类健康.目前有关我国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多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辐射温度,有关大气热岛效应时空变化格局的认识相对薄弱.本文选取84个代表性城市,基于1960~2017年逐日气温观测数据,分析了我国大气城市热岛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昼夜、年内和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所有城市平均热岛强度为(0.9±1.1)℃,不同地区热岛强度差异明显,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地区,华北地区最大,年均强度达(1.4±1.4)℃;不同时间和季节热岛强度差异大,尤其东北和西北地区,整体表现为夜晚[(1.2±1.1)℃]明显高于白天[(0.5±1.2)℃],白天夏季高于冬季,夜晚冬季高于夏季;从年际变化来看,大部分城市年平均热岛强度呈明显增加态势,平均增长速率达到0.040℃·(10 a)^(-1),但在2009年后出现明显减弱趋势;通过分析热岛强度与局地气候和不透水面的关系,结果发现大气热岛强度空间分布受气候背景和气象站点位置影响较大,而长期变化受不透水面比例影响较大.本研究将深化对我国大气热岛效应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制定缓解高温热浪的城市土地利用策略提供参考.
李宇周德成闫章美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热岛大气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