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阳

作品数:12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建筑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城市
  • 2篇生态
  • 2篇视觉
  • 2篇网络
  • 2篇规划设计
  • 2篇城市群
  • 1篇地城
  • 1篇地级
  • 1篇地级及以上城...
  • 1篇地域性
  • 1篇新区
  • 1篇新区规划
  • 1篇应急避难
  • 1篇应急避难场所
  • 1篇园林
  • 1篇源地
  • 1篇灾害
  • 1篇灾害风险
  • 1篇山地
  • 1篇山地城镇

机构

  • 12篇天津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12篇刘晓阳
  • 11篇曾坚
  • 7篇张森
  • 1篇陈天
  • 1篇曾鹏
  • 1篇范斐
  • 1篇徐嵩
  • 1篇姚新涛
  • 1篇池腾龙
  • 1篇任兰红
  • 1篇金山

传媒

  • 2篇建筑节能
  • 2篇动感(生态城...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规划师
  • 1篇新建筑
  • 1篇中国园林
  • 1篇城市问题
  • 1篇灾害学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测度被引量:14
2019年
在明确紧凑城市内涵的基础上,从空间利用效率、物质流通效率、城市运营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紧凑度测度体系,评估了2005年和2015年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紧凑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紧凑度整体上有所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驱动城市紧凑度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从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和城市空间结构来看,紧凑度呈下降趋势;不同等级城市间的紧凑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城市紧凑度与城市等级呈U型分布特征,中小城市具有较高的城市蔓延风险;城市紧凑度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东南沿海地区为高紧凑度聚集区,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为低紧凑度聚集区;中西部地区城市紧凑度差异性逐渐增大,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紧凑度呈现出扩散效应,京津冀地区城市紧凑度呈现出极化效应。
贾梦圆刘晓阳陈天范斐
关键词:紧凑城市
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城镇扩展模拟被引量:23
2020年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探讨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已成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缓解生态保护与土地开发矛盾的重要手段。以闽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和ArcGIS空间分析法,从综合水安全、生物保护安全、地质灾害安全以及游憩安全四个方面叠加构建"底线安全格局-缓冲安全格局-最优安全格局"三种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然后结合SLEUTH模型,将不同生态安全格局情景作为约束条件融入其排除图层,对研究区2015—2030年的城镇用地空间扩展进行多情景模拟。研究表明:(1)底线安全格局、缓冲安全格局以及最优安全格局的面积为9305.51、7576.28、3482.73 km2,分别占闽三角城市群总面积的36.89%、30.03%、13.81%;(2)三种生态安全格局情景模拟下城镇用地均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均小于历史用地的增长速度,高安全格局约束下的新增城镇用地面积和增长速度均最小,表明将生态安全格局作为城镇发展的约束条件,在城镇土地开发中能够增强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控制城镇蔓延。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城镇开发边界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辅助。
刘晓阳曾坚贾梦圆张森
关键词:生态安全SLEUTH模型
城市边缘区的绿色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成都市斑竹园镇毗河南岸片区为例
在当代,绿色城市设计理论不仅关注人居空间和环境品质的静态塑造,而且更重视人及其存在环境的动态平衡,强调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不断改善与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随着北部商城的入驻,斑...
刘晓阳金山曾坚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绿色城市设计
文献传递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以新郑市北部新区郑新大道片区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为改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短缺、逢雨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现实问题,2014年10月,国家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指明了新的发展思路。本研究在分析海绵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其概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新郑市北部新区郑新大道片区实例,从城市规划层面对其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进行探析。从建筑与小区、道路系统、绿地广场、生态水系4个方面,分析"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相关结论可为其他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刘晓阳曾坚张森
关键词:规划设计
基于弹性城市视角的北方山地城镇防灾策略研究
2016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北方山地城镇的安全形势受到严峻挑战。弹性城市的概念为城镇防灾研究提供了更具适应性和可行性的思路。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对弹性城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点对北方山地城镇灾害形成要素——致灾因子、暴露性和脆弱性分别进行分析;其次,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结合地域性防灾规划的弹性城市测度指标体系,以分析城镇的弹性现状;最后,在该指标体系框架的引导下,从弹性思维的视角出发,根据灾害的区域分异规律,提出了分别针对北方山地城镇低、中、高度风险度分区的灾害防控手段以及非工程的防灾策略。
徐嵩刘晓阳曾坚
关键词:灾害风险防灾规划山地城镇地域性
视觉障碍人群的城市安全疏散策略被引量:6
2018年
随着中国推动城市安全领域的相关建设,弱势群体的安全疏散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文章选取天津市老城区为研究区域,以视觉障碍人群的疏散策略为研究目标,通过现状调查,发现存在盲道铺设量小、城市避难场所分布不足等问题;通对视觉障碍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与步行速度测试,获得其出行特点、行走能力等相关数据。根据研究结果,重新定义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在调研区域内设计城市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新的盲道系统,形成适于视觉障碍人群使用、多层级的疏散体系。
张森刘晓阳曾坚
关键词:盲道应急避难场所
天津市眼科医院声环境调查与建筑改造初探被引量:2
2016年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基础服务设施是居民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医院作为服务城市人群的重要基础,在设计环节中经常忽视一些潜在问题。通过研究选择天津市眼科医院,以视力受损的城市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评估医疗环境的声学条件。并在医院的几个典型的地方测量声源、声压级水平和声音频率,发现医院的患者处于较高的医疗环境噪音中。综合问卷与测量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这种不健康的就医环境给视力受损人群带来了更不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医院的就医空间存在的问题,从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建筑内部空间材料的运用与声景观设计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
张森曾坚任兰红刘晓阳
关键词:基础设施声环境声景观
厦门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策略被引量:12
2020年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AHP法可整合区域生态、经济、人文和社会等资源,全面客观评价现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重要程度;最小费用路径法可根据生境分布特征科学模拟连通各斑块之间的潜在廊道;2)厦门市西北部的生态基底适宜性、生态源地及廊道重要性、斑块之间有效连通性均高于东北部及中部平原区;岛内斑块面积小且分散,南北部存在断层现象,应适度增加踏脚石和连通廊道;3)结合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一片、一环、三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刘晓阳曾坚曾鹏
关键词:风景园林AHP法
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网络分析与构建被引量:24
2021年
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区域生境斑块日益破碎化和孤岛化,科学构建生态网络是有效连接生境斑块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具有关键意义。以闽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依照"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设置—潜在廊道模拟"模式,根据生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采用夜间灯光数据修正传统土地覆被赋值确定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模拟潜在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结合潜力模型进行廊道重要性评价,通过计算网络连通性指数和经济成本比确定廊道提取的合理阈值,提出生态与经济并重型生态网络构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识别的生态源地共计45处,总面积约为3542 km2;模拟的潜在生态廊道共计990条,总长度约为5941 km。(2)源地及廊道的分布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研究区西北部山区丘陵地带的德化县、安溪县、南靖县等分布较为密集,而东南沿海建成区几乎没有分布。(3)0.73分位数所对应的网络连通性指数成本比达到最高值,此方案下提取的268条潜在廊道可有效连通45处生态源地。研究结果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视角合理构建区域生态网络体系,可为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网络的建设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刘晓阳刘晓阳曾坚曾坚
关键词:生态廊道生态网络
视觉障碍人群在紧急状态下的疏散模型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质量应该得到更多关心。以视觉障碍人群为研究对象,讨论在紧急状态下,符合他们行为特点的疏散方式。32名被试者在室内进行了3组不同条件下的疏散实验测试,分别为无引导员疏散、每人配置引导员疏散与单引导员集中疏散三种模式。从实验结果与ANOVA分析可以看出,视觉障碍人群在每人配置引导员情况下与无引导员疏散情况下步行平均速度基本一致,而单引导员集中疏散的模式中,步行平均速度要比其它两种情况高很多。基于实验的观察与数据的分析结果,从建筑内部防灾疏散分区划定、信号引导系统设计以及引导人员配置等几个方面,提出视觉障碍人群的疏散模型。通过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推进城市、建筑安全设计规范的进一步完善。
张森曾坚刘晓阳池腾龙
关键词:紧急状态疏散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