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素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子宫
  • 6篇子宫内膜
  • 6篇内膜
  • 6篇宫内
  • 6篇宫内膜
  • 5篇子宫内膜癌
  • 5篇内膜癌
  • 5篇宫内膜癌
  • 3篇肿瘤
  • 2篇术后
  • 2篇盆腔
  • 2篇盆腔淋巴
  • 2篇盆腔淋巴囊肿
  • 2篇子宫内膜肿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囊肿
  • 2篇免疫
  • 2篇囊肿
  • 1篇代谢
  • 1篇代谢性

机构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薛凤霞
  • 6篇王颖梅
  • 6篇姜素
  • 4篇闫晔
  • 2篇张旭红
  • 2篇王琦
  • 2篇田文艳
  • 2篇韩姹
  • 2篇高金萍
  • 2篇潘明霞
  • 1篇孙丹丹
  • 1篇腾飞
  • 1篇滕飞
  • 1篇盛燕

传媒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子宫内膜癌晚期患者及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易发生转移及复发,预后较差,对这些患者的辅助治疗包括化疗、放疗、激素治疗等,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毒性较大。近年来免疫疗法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热点,其中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为靶点的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实验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本文将对PD-1/PD-L1的生物学结构、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PD-1/PD-L1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王颖梅姜素薛凤霞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
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行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97例,术后发生淋巴囊肿者76例。结果子宫内膜癌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为19.14%,单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切除范围、FIGO分期、术后化疗、术后放疗及术后放疗联合化疗与淋巴囊肿发生相关(P=0.002,P=0.010,P=0.046,P=0.040,P=0.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结论淋巴囊肿是子宫内膜癌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后的常见并发症,采取个体化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将会减少淋巴囊肿的发生。
潘明霞王颖梅闫晔王琦姜素韩姹张旭红薛凤霞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术淋巴囊肿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感染相关因素及最佳引流时间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淋巴囊肿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淋巴囊肿的最佳引流时间。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行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97例,术后发生淋巴囊肿者76例,淋巴囊肿感染者20例。结果①淋巴囊肿感染的发生率为5.04%(20/397),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淋巴囊肿直径≥5 cm ,术后贫血是淋巴囊肿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01,P=0.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淋巴囊肿直径≥5 cm是淋巴囊肿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②在淋巴囊肿感染的治疗中单纯使用抗生素组较抗生素联合引流组治疗时间短(P=0.008)。在辅以引流治疗的患者中3 d以内给予引流者治疗时间较第4天及以后给予者治疗时间缩短(P=0.048)。结论明确引起淋巴囊肿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将会减少淋巴囊肿感染的发生;对于需要辅以引流治疗的患者越早给予,治疗时间将会缩短。
潘明霞王颖梅闫晔王琦姜素韩姹张旭红薛凤霞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淋巴囊肿引流
双膦酸盐类药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双膦酸盐类药物(BP)是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药物,其在恶性肿瘤中还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作用。目前,对于BP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而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较少,本文就BP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骨转移的治疗、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BP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的认识。
李美月姜素王颖梅薛凤霞
关键词:双膦酸盐类药物子宫内膜癌抗肿瘤作用多发性骨髓瘤代谢性骨病临床医师
迁移侵袭抑制蛋白和p21活化激酶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迁移侵袭抑制蛋白(MIIP)和p21活化激酶1(PAK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5例子宫内膜癌、55例不典型增生和8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IP和PAK1蛋白的表达,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IP和PAK1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正常子宫内膜组、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癌组MII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3%(46/88)、41.8%(23/55)和34.8%(47/135),子宫内膜癌组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MIIP蛋白的表达与肌层浸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均P〈0.05)。正常子宫内膜组、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癌组的PAK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40/88)、50.9%(28/55)和62.2%(84/135),子宫内膜癌组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PAK1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均P〈0.05)。MIIP和PAK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无关(P值分别为0.092和0.052)。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IP与PAK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329,P〈0.001)。结论MIIP的低表达和PAK1的过表达共同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与子宫内膜癌的不良预后有关。MIIP和PAK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姜素田文艳闫晔腾飞高金萍王颖梅薛凤霞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免疫组化预后
成人合并症评估-27评分系统在子宫内膜癌中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初步探讨成人合并症评估-27(ACE-27)评分系统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1985年1月—2015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收治的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847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行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辅助治疗,患者中位年龄为57.6岁(25~85岁),中位随访时间为59.0个月(2~312个月)。(1)采用ACE-27评分系统对所有患者的内科合并症进行评分;(2)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ACE-27评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术后辅助放化疗情况;(3)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ACE-27评分:84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ACE-27评分为0分者311例(36.7%)、1分者263例(31.1%)、2分者132例(15.6%)、3分者141例(16.6%)。(2)不同ACE-27评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随着ACE-27评分的增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χ2=19.003,P=0.000)。进一步按照以下因素进行分层后显示,体质指数(BMI)〈25 kg/m2和25~〈30 kg/m2、手术病理分期为Ⅰ期、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患者,随着ACE-27评分的增高,其总生存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而BMI≥30 kg/m2、手术病理分期为Ⅱ~Ⅳ期、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患者,随着ACE-27评分的增高,其总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不同ACE-27评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放化疗:手术病理分期为Ⅲ、Ⅳ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随着ACE-27评分的增高,其术后辅助放化疗比例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ACE-27评分为3分患者的死亡风
田文艳王颖梅闫晔高金萍孙丹丹姜素盛燕滕飞薛凤霞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肥胖症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