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迟辛安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建筑
  • 3篇灾后
  • 3篇灾后重建
  • 2篇内源性发展
  • 2篇专一
  • 2篇建筑策略
  • 2篇夯土
  • 1篇地域文化
  • 1篇碉楼
  • 1篇一体化
  • 1篇遗产
  • 1篇生土
  • 1篇生土建筑
  • 1篇室内环境
  • 1篇室内环境质量
  • 1篇授人以渔
  • 1篇土建
  • 1篇内生动力
  • 1篇农村
  • 1篇农宅

机构

  • 7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迟辛安
  • 5篇万丽
  • 4篇吴恩融
  • 1篇柏文峰

传媒

  • 2篇建筑学报
  • 2篇艺术工作
  • 1篇世界建筑
  • 1篇新建筑
  • 1篇建筑技艺(中...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光明村灾后重建示范项目,昭通,中国
2017年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后,光明村夯土建筑严重损毁。本项目通过提升传统夯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和室内环境质量,为村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经济、可持续的重建方案。项目成果也为当地重建政策和生土建筑规范提供指导和依据。
吴恩融万丽迟辛安柏文峰
关键词:抗震性能室内环境质量FLOOR
开平夯土碉楼保护利用的结构技术研究
2021年
现场调查表明,开平夯土碉楼普遍存在墙体开裂、风雨侵蚀、屋面和楼面坍塌、工作环境潮湿导致夯土墙起壳剥落等问题,结构安全状况堪忧,不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营造正常的夯土墙使用环境、恢复结构整体性、控制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方面提出抢救式保护方案,希望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为后期预防性保护创造条件。在满足可逆性原则的前提下,分别提出应对减轻楼面荷载以及增加楼面荷载情况的结构方案,以满足夯土碉楼活化利用的结构安全需求。
柏文峰迟辛安周来
关键词:开平碉楼夯土活化
本乡本土(下)
2021年
我们通过和村民一起进行非常多的工作、交流,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他们是怎么样组织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空间?通过这样的了解来帮他们去设计他们的房屋。老爷爷老奶奶虽然不会画图,但我们会通过跟他们进行很多的沟通来帮他们把他们的想法和期待转化成建筑设计。同时我们也在调研的过程中诊断出传统土房子的一些问题。
万丽丽迟辛安
关键词:建筑设计
基于农村内源性发展模式的新型夯土建筑策略——以“一专一村”西南农村地区项目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提出内源性发展理念与当地生土建筑相结合的农村建设思路,以“一专一村”计划的一系列新型夯土建筑实践为例,从与环境和谐相处、发掘本土价值、尊重当地人的主体性、引入外部智力资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科学方法、适宜技术”的创新思路及“本土材料、本土技术、本土工匠”的组织原则,探讨系统性、跨学科、跨部门联动,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建造模式。
万丽吴恩融迟辛安柏文峰周来
关键词:内源性发展内生动力夯土建筑
从灾后重建到乡村复兴——“一专一村”光明村灾后重建示范项目被引量:3
2017年
我国的乡村建设经历了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正迎来发展的转型。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的乡村建设中,如何传承地域文化和支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今天大规模自上而下的乡村建设中。贫困农村地区面临交通不便、此在乡村建设中,既要强调村民的主体性,又要适当引入外界资源,很多乡村发展和建设的研究理论都十分强调村民的主体性。然而,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村落空心化、地域文化难以传承等问题。因建立新的城乡发展共同体,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万丽吴恩融迟辛安
关键词:乡村建设灾后重建地域文化城乡一体化
基于西南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筑策略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将内源性发展的理念引入到西南贫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分析并提出其在建筑策略方面的指导意义,期望能为西南贫困农村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迟辛安吴恩融万丽
关键词:内源性发展建筑策略
本乡本土(上)
2021年
2021年国际绿礼袍奖(International Green Gown Awards)于近日揭晓,香港中文大学"一专一村"计划获得了造福社会(Benefitting Society)类别大奖。国际绿礼袍奖是受联合国环境署(UNEP)认可,并得到英联邦大学协会(ACU)、法语国家大学协会(AUF)、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倡议(HESI)和国际大学协会(IAU)支持的国际奖项,旨在表彰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学院开展的卓越的可持续发展举措和倡议。作为表彰全球教育领域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的最负盛名的奖项,国际绿礼袍奖要求卓越,并提出了与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的标准。"一专一村"计划旨在整合一所高校的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以策略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持续改善一个乡村的环境和民生。国际绿礼袍奖的评审们认为,"一专一村"计划为需求迫切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可持续的重建,充分赋能当地居民,让这种有价值的工作得以传承发展。尤其让评审们印象深刻的是对村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的部分。评审们认为,"一专一村"采取了一套成功的整体性、系统性、合乎道义的方法,授人以渔,激励村民尤其是女性独立自主,同时也囊括了对气候变化的回应和适应。评审们还强调了"一专一村"计划最重要的三个值得学习的地方:1.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高科学,低技术"的建造策略和知识转移相结合。2.考量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环境负荷和经济效益的"本土材料、本土技术、本土工匠"的原则。3.注重人的发展,注重性别平等,注重知识。下面是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博士、副研究员、"一专一村"计划联合发起人CEO万丽和她的先生、合作伙伴迟辛安在"2021乡建中国实践者大会"上的发言(本文发布在"中国美术学院空间生产的乡土实践研究"公众号,本刊将分两期连载)。万丽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可持续建筑设计及评估体系。她和她所�
万丽迟辛安杨弘毅(整理)
关键词:生土建筑灾后重建授人以渔农宅环境负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