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林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手术
  • 3篇颈动脉
  • 2篇动静脉
  • 2篇动静脉畸形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
  • 2篇造影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显微外科
  • 2篇显微外科手术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静脉畸...
  • 2篇颈动脉狭窄
  • 2篇静脉
  • 2篇静脉畸形
  • 2篇畸形
  • 1篇导航技术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武琛
  • 5篇王文鑫
  • 5篇孙正辉
  • 5篇薛哲
  • 5篇程林
  • 3篇马玉栋
  • 1篇姜金利
  • 1篇张治中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治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我科收治的5例颈部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hamblin分型标准: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1例ShamblinⅠ型及2例ShamblinⅡ型患者行单纯肿物剥离术,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肿物切除+血管重建术,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果 1例ShamblinⅠ型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神经鞘瘤,余患者病理均为副神经节瘤。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出现偏瘫,余4例手术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无死亡、偏瘫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BT的最佳方法,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通过完整、有效的术前评估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程林薛哲马玉栋孔东生王文鑫武琛孙正辉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手术栓塞术后并发症
术中磁共振导航技术在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讨术中MRI导航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行术中MRI导航联合术中电生理学监测下显微外科手术,同时于术前和术中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将BOLD-f MRI与DTI图像融合,形成病变、脑功能区和锥体束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和变化。结果 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畸形团直径2~7 cm、平均(3.41±0.85)cm,病变毗邻感觉功能区6例、运动功能区7例、锥体束10例、语言功能区14例、视觉皮质2例、视辐射9例、基底节2例、脑干3例。49例在保留重要功能前提下全切除畸形团,4例因术中MRI导航确定畸形团与脑功能区关系密切而残留部分畸形团。术后8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双侧视野缺损1例、肌张力降低3例、面瘫1例、失语2例、肌张力降低合并运动性失语1例。术后随访3~60个月,中位时间[19.37(6.00,30.00)]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5分45例(84.91%)、4分3例(5.66%)、3分2例(3.77%)、2分1例(1.89%)、1分2例(3.77%),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因不明。结论 采用术中MRI导航联合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可以适当扩大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手术适应证。
孔东生孙正辉武琛姜金利薛哲马玉栋王文鑫程林张治中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
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为中至重度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例,术前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术后行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24例患者中22例术前经颈动脉超声造影明确诊断、2例漏诊,术前诊断准确率约为91.67%(22/24);其中颈动脉斑块Ⅰ级6例(25%)、Ⅱ级6例(25%)、Ⅲ级6例(25%)、Ⅳ级6例(25%)。经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分级与CD34呈阳性的新生血管数目呈正相关(r=0.871,P=0.000);曲线下面积为0.927(95%CI:0.848~1.006,P=0.000)。结论颈动脉斑块分级与CD34呈阳性的新生血管数目呈正相关,颈动脉超声造影对预测斑块易损性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判断手术时机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于博文武琛薛哲王文鑫孔东生程林孙正辉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共126例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和全脑血管造影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颈动脉狭窄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6.47±6.53)μmol/L对(10.53±3.39)μmol/L;t=8.828,P=0.000]、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61例(48.41%)对6例(6%);χ~2=48.084,P=0.000]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33±0.15)mm对(0.82±0.11)mm;t=28.462,P=0.000]均高于对照组。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进一步分为颈动脉中度狭窄亚组(10例)和重度狭窄亚组(116例),颈动脉中度狭窄亚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重度狭窄亚组[(13.44±2.83)μmol/L对(16.73±6.69)μmol/L;t=-3.022,P=0.007],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2/10)对59例(50.86%);校正χ~2=2.384,P=0.12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610,P=0.032)。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且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
于博文武琛薛哲王文鑫孔东生程林邵文博孙正辉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半胱氨酸
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5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分别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7例)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26例),术后复查DSA确认畸形血管团切除和栓塞情况,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27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26例畸形血管团消失,治愈率达96.30%(26/27);术后遗留肢体运动障碍2例(7.41%)、神经功能障碍1例(3.70%)、癫持续状态1例(3.7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4/27);术后1个月GOS评分5分15例(55.56%)、4分10例(37.03%)、3分2例(7.41%),预后良好率为92.59%(25/27)。26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中8例首次栓塞后畸形血管团消失,治愈率为30.77%(8/26);术后遗留肢体运动障碍2例(7.69%)、神经功能障碍2例(7.69%),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5.38%(4/26);术后1个月GOS评分5分17例(65.38%)、4分7例(26.92%)、3分2例(7.69%),预后良好率为92.31%(24/26)。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颅内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Puerto Rico评分≤3分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疗效;对于复杂颅内动-静脉畸形,采取多次、分期介入栓塞或介入栓塞+放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程林薛哲马玉栋孔东生王文鑫武琛孙正辉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