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蔡弟
- 作品数:2 被引量:30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8
- 2020年
-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培养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结果,为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科(广东省人民医院二区)2015年1月—2018年12月473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作为对象,对其血培养结果进行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47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阳性97例,阳性率20.8%。共分离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90.20%,革兰阴性菌4株占3.92%,真菌6株占5.88%。链球菌属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敏感率分别81.43%、87.30%,左氧氟沙星敏感率为79.37%,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对氯霉素耐药率低。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苯唑西林耐药率50%,克林霉素、红霉素次之,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均<10.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较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株占66.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4株占50%,肠球菌属对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16.67%,对喹诺酮类敏感,对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均未见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真菌均对5-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结合药敏分析结果,在经验性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时,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存在较大风险,尤其对于急性重症感染合并耐药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万古霉素是理想的选择。
- 黄德仪林蔡弟蒯魏卢芬李晓明廖火生魏文婷喻志宏胡湘明
-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血培养耐药性
- 利奈唑胺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人2009年1月~2015年3月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平洲分院收治的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的住院患者11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使用利奈唑胺治疗IE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人选患者男性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7.0±19.4)岁;既往心脏病史:二尖瓣脱垂3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3例(其中1例安装起搏器),既往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2例,先天性心脏病史1例,无心脏病史2例;心脏瓣膜损害情况:左心自体瓣膜4例,右心自体瓣膜1例,左右心自体瓣膜1例,人工瓣膜5例;病原菌:粪肠球菌3例,丙酸丙酸杆菌1例,路邓葡萄球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血链球菌1例,血培养阴性2例;血培养阳性细菌对糖肽类及噁唑酮类抗菌药物均敏感;心脏超声情况:单纯瓣膜赘生物形成5例,赘生物并穿孔3例,赘生物并瓣周脓肿1例,单纯瓣膜脓肿2例;治疗情况:急诊手术1例,择期手术4例,保守治疗6例,治愈10例,治愈率达90.90%;使用利奈唑胺时间5~56d,平均(23.6±16.2)d;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4年无复发;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总共有6例,占54.55%c,患者停药和输注血小板或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利奈唑胺治疗IE临床疗效好,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可逆性不良反应。
- 卢芬何朝生胡湘明张莉滟李晓明廖火生林蔡弟
- 关键词:利奈唑胺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疗效血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