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琦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1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住宅
  • 2篇建筑
  • 1篇商品住宅
  • 1篇生态理念
  • 1篇助推器
  • 1篇住房
  • 1篇住宅建设
  • 1篇住宅建筑
  • 1篇住宅社区
  • 1篇住宅设计
  • 1篇类型学
  • 1篇类型学特征
  • 1篇建筑质量
  • 1篇规划设计
  • 1篇保障房
  • 1篇保障性
  • 1篇保障性住房
  • 1篇城镇化
  • 1篇城镇化发展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作者

  • 4篇李振宇
  • 4篇常琦
  • 2篇董怡嘉

传媒

  • 1篇设计新潮
  • 1篇时代建筑
  • 1篇城市建筑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十年之变
2014年
光阴似箭,不觉中《城市建筑》杂志已经迎来十年之庆。粗略一算,十年间,这份杂志刊登了数以千计的论文,也发表了上千个设计作品。我们欣喜地看到,她在一期一期中逐步走向成熟,也越来越为专业人士所关注。对此,我们要向这本杂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李振宇常琦
从住宅效率到城市效益 当代中国住宅建筑的类型学特征与转型趋势被引量:20
2016年
新中国城镇住宅建筑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9年,是以福利住房为主的缓慢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是以住房商品化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并形成了世界住宅建筑发展中独特的类型学特征。文章归纳了当代中国住宅建筑的四方面典型特征:1)在社会层面,高速发展的住宅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形成了商品住宅"一统天下"的局面;2)在城市设计层面,以高层、低覆盖率、行列式、大尺度封闭小区为主要方式;3)住宅建筑平面以单元式套型为主流,引导住户关注自我,建筑形式上也有明显的重商主义的特点;4)在建造技术上,重视低门槛和规模效应,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和现场建造方式成为鲜明特色。文章认为,中国当代住宅建筑的范式的形成,是追求局部"效率"的结果。随着城市发展的演进,外部条件的变化,追求综合"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可以预见转型的必然趋势。在过去20多年中,从菊儿胡同到土楼公舍,为数不多的反范式的实践也成为转型探索的先声。
李振宇常琦董怡嘉
关键词:住宅商品住宅
中国住宅设计的三次转型:以上海为例
六十多年来,中国住房体系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年后从自有、出租的市场住房体系彻底转向到公有的福利房体系;改革开放后从福利房体系又快速向市场化商品住宅体系转型;近年来,又从全面市场化逐步转向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并存的模...
李振宇董怡嘉常琦
关键词:住宅规划设计建筑质量生态理念
文献传递
保障房设计的挑战与希望
2013年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住宅建设量:未来的二十年,中国还要完成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保障房建设量。全国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集中建设热潮,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新的“助推器”,同时,住宅建设中的大规模雷同现象应引起我们思考。大规模、高密度的住宅社区一旦建成,百年之内难以改变其格局,因此,单调雷同、缺少活力将是我们的大敌。
李振宇常琦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住宅建设城镇化发展住宅社区助推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