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保菊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农业害虫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全球气候
  • 2篇全球气候变化
  • 2篇温度
  • 2篇害虫
  • 2篇褐飞虱
  • 2篇飞虱
  • 1篇毒力
  • 1篇毒力作用
  • 1篇毒死蜱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特征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品种
  • 1篇种群
  • 1篇种群数量
  • 1篇噻嗪酮
  • 1篇温室气体

机构

  • 4篇浙江省农业科...
  • 3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郑许松
  • 4篇王保菊
  • 3篇徐红星
  • 2篇吕仲贤
  • 1篇傅强
  • 1篇杨亚军

传媒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 1篇2008年浙...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0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温度下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力作用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明确温度对杀虫剂毒杀作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5个温度梯度(22℃、25℃、28℃、31℃和34℃)下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杀作用。结果表明毒死蜱在不同温度下对褐飞虱的毒力变化与噻嗪酮有所不同。处理时间相同时毒死蜱的LC50随温度升高而逐渐下降。毒死蜱处理24 h、72 h、120 h时,毒死蜱对褐飞虱的LC_(50)在22℃下分别的50.15、16.15和15.33 mg/L,而在34℃下分别降低为6.70、4.16和1.92 mg/L。在实验的5个温度下,噻嗪酮对褐飞虱的LC_(50)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温度下,噻嗪酮的LC50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没有显著差异。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明确温度对毒死蜱和噻嗪酮的毒力影响状况,对于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亚军王保菊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
关键词:褐飞虱温度毒死蜱噻嗪酮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害虫的影响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分别对全球、中国和浙江省的气候变化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就气候变化对农业害虫的潜在影响进行了评价,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害虫自身的生态学特征、天敌的行为和数量、植株体内营养成分以...
王保菊郑许松徐红星吕仲贤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害虫
文献传递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害虫的影响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分别对全球、中国和浙江省的气候变化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就气候变化对农业害虫的潜在影响进行了评价,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害虫自身的生态学特征、天敌的行为和数量、植株体内营养成分以...
王保菊郑许松徐红星吕仲贤
关键词:温室气体气候变化农业害虫生态学特征种群数量
文献传递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为研究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于2007年和2008年应用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在杭州地区的自然条件下测定了抗性水稻品种IR26和IR36对田间褐飞虱的抗性,同时比较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下IR26和IR36对褐飞虱的抗性、可溶性糖和草酸含量的变化。自然条件下,IR26已完全失去对杭州种群褐飞虱的抗性,而IR36仍具中等抗性。在25℃到34℃的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IR26对褐飞虱抗性减弱,但22℃条件下抗性比25℃更弱。IR36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对褐飞虱的抗性总体呈降低趋势,在31℃和34℃下也已完全失去对褐飞虱的抗性。在22~25℃条件下,IR26和IR36的持抗期均在25℃下最长,分别为9d和11d。3个品种稻株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草酸含量则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在25℃时为最大值。不同温度下及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株内可溶性糖和草酸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
王保菊徐红星郑许松傅强吕仲贤
关键词:褐飞虱温度水稻品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