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智琪

作品数:15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用药
  • 3篇单胞菌
  • 3篇药物
  • 3篇铜绿
  • 3篇铜绿假单胞
  • 3篇铜绿假单胞菌
  • 3篇假单胞菌
  • 2篇药学
  • 2篇医嘱审核
  • 2篇沙星
  • 2篇体外
  • 2篇体外诱导
  • 2篇注射液
  • 2篇喹诺酮
  • 2篇细胞
  • 2篇细胞肺癌
  • 2篇小细胞
  • 2篇小细胞肺癌
  • 2篇环丙沙星
  • 2篇合理用药

机构

  • 6篇苏州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张智琪
  • 3篇虞勋
  • 3篇王玮
  • 2篇康建邦
  • 2篇高雅婷
  • 2篇张瑞琴
  • 2篇朱建国
  • 2篇徐风华
  • 2篇段金菊
  • 2篇高杰
  • 2篇李晓霞
  • 1篇杨亚青
  • 1篇陈孟莉
  • 1篇尹冬虹
  • 1篇包建安
  • 1篇林辉
  • 1篇郭荣荣
  • 1篇任浩洋
  • 1篇刘萍
  • 1篇郑晓娴

传媒

  • 3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药物不良反应...
  • 2篇中国药物应用...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东南国防医药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致手足综合征被引量:4
2022年
1例58岁女性乳腺癌患者行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后给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方案化疗2次,化疗前均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预处理,每次化疗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黏膜溃疡,双手、双足红肿,症状呈加重趋势,但几天后均自行好转。第3次化疗后患者双手、双足红肿伴水疱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40.0℃,背部出现大片红斑,腋下红斑伴糜烂渗出,口腔黏膜溃疡。考虑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头孢西丁钠、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患处及保持皮肤湿润等外部皮肤护理措施。治疗15 d后患者手足症状好转。后期停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改用多西他赛治疗,手足症状未再出现。
张智琪高杰
关键词:手足综合征多柔比星脂质体
以生存率和肿瘤控制率评价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以生存期和肿瘤进展情况评价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NSCLCⅢ-Ⅳ期出院患者中服用吉非替尼(吉非替尼组)以及未服用吉非替尼(非吉非替尼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33例吉非替尼组患者和38例非吉非替尼组患者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入组的病例均做了电话随访。调查有肿瘤进展情况评价的44例吉非替尼组患者以及53例非吉非替尼组患者,分别为有疗效评价的吉非替尼组的男性、女性、吸烟、不吸烟、腺癌、非腺癌患者与非吉非替尼组患者进行配对分析。结果:吉非替尼组的半年生存率为78.8%(26/33),1年生存率为36.4%(12/33),生存期为1-22个月;非吉非替尼组的半年生存率为89.5%(34/38),1年生存率为73.7%(28/38),生存期为1-48个月。非吉非替尼组各亚组的中位生存期均高于吉非替尼组,疾病类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及吸烟状态两个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吸烟状态和疾病类型各亚组的半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非腺癌两个亚组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亚组的1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吸烟亚组的有效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亚组的有效控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组与非吉非替尼组各亚组的配对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SCLC患者在服用吉非替尼之后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有效控制率低于未服用吉非替尼的患者。
张智琪徐风华郭荣荣
关键词:吉非替尼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期
环丙沙星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群体感应系统正常与缺陷最低抑菌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QS)系统正常与缺陷的铜绿假单胞菌(PA)通过环丙沙星诱导后对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影响的区别。方法:将PA按照前期研究的基因测序方法分成正常组和缺陷组。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对环丙沙星的MIC值,用1/2MIC、1MIC、2MIC、4MIC的环丙沙星各诱导5代,保存1代、3代和5代的菌株。诱导浓度和诱导代数对MIC值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正常组与缺陷组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组内比较:在同一浓度下,2组各随着诱导代数增加MIC值均增加(P均<0.05);在同一代数下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加,正常组第3代和第5代的MIC值也增加(P均<0.05),缺陷组第3代和第5代的M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组间比较:QS系统分组与诱导代数无交互效应(P>0.05),且缺陷菌株MIC值都低于正常菌株;与诱导浓度存在交互效应(P<0.05)。固定代数固定浓度两组MIC值比较:在1MIC诱导的第3代和第5代,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诱导浓度对QS系统正常组和缺陷组MIC值的影响有区别。
张智琪李晓霞康建邦高雅婷张瑞琴段金菊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群体感应系统体外诱导最低抑菌浓度
氟喹诺酮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所携带庞大的基因信息使其能在各种环境下存活。PA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第二大致病菌,由其引起的感染比如肺炎、伤口感染、血流感染和尿路感...
张智琪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耐药机制
文献传递
某院门诊药房2014年—2015年处方调配差错的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为探讨减少差错的对策,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门诊药房调剂的处方,分析与比较2014年和2015年的处方调剂差错的发生率。结果:2014年医院门诊药房调剂处方差错的发生率为0.014‰,其中外观相似占40.00%,药名相似占16.00%,发错患者占16.00%,品种差错占12.00%,数量差错占8.00%,标签差错占4.00%,品规差错占4.00%;2015年医院门诊药房调剂处方差错的发生率为0.010‰,其中数量差错占26.32%,品种差错占21.05%,药名相似占15.79%,品规差错占15.79%,发错患者占10.53%,外观相似占5.26%,标签差错占5.26%;2015年与2014年门诊药房的调剂处方差错原因比例相比较,外观相似大幅下降,发错患者和药名相似等外部因素均有降低,数量差错、标签差错、品种差错和品规差错等均有升高。结论:医院门诊药房的调剂处方差错是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致,故应采取措施从人员、环境、流程、设备软件和制度上加以改进,从而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处方的差错发生率。
张智琪陈蓉
关键词:门诊药房
2011–2013年我院常用麻醉药品应用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了解我院麻醉药品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3年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计算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金额(DDC),分析药品的销售金额排序序号(B)与DDDs排序序号(A)的比值等方法,对麻醉药品的使用频度、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的平均日费用、用药金额与用药人次数是否同步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麻醉药品处方4454张,我院三年供应的麻醉药品共涉及10个品种5种剂型,销售金额由2011年的16.46万元降至2013年的9.75万元,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除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的DDDs值逐年上升,阿桔片、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的DDDs值略有波动外,其余各药品的DDDs值均呈逐年下降趋势;DDC值除硫酸吗啡缓释片有较大波动外,磷酸可待因片、阿桔片的DDC值在2013年较高,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DDC值在2011年较高,其余6个品种的麻醉药品DDC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医院不断加强对麻醉药品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以及药师的积极干预,对麻醉药品的合理用药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张智琪陈孟莉
关键词:麻醉药品用药频度日用药金额
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比较铜绿假单胞菌(PA)经不同浓度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EV)和诺氟沙星(NOR)体外共培养后耐药性的变化,从中优选治疗PA感染的药物.方法 将0.5、1.0、2.0和4.0倍最小抑菌浓度(MIC)的CIP、LEV、NOR分别与对CIP、LEV、NOR敏感且MIC基本相同的 7株临床分离非重复PA共培养,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E试验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CIP、LEV、NOR对不同浓度药物诱导耐药后PA的MIC.结果 CIP对经不同浓度CIP、LEV、NOR诱导耐药后PA的MIC由诱导前的0.09 μg/ml 升至0.25~16.00 μg/ml (3~178倍),NOR由诱导前的0.50 μg/ml 升至2.00~64.00 μg/ml(4~128倍),LEV由诱导前的0.50 μg/ml 升至2.00~32.00 μg/ml(2~64倍).CIP对经不同浓度CIP、NOR和LEV诱导耐药后对PA的M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R对浓度为4.0倍MIC的CIP诱导后PA的MIC明显高于诱导浓度为0.5倍MIC CIP诱导后PA的MIC(P=0.006),NOR对浓度为4.0倍MIC的LEV诱导后PA的MIC明显高于浓度为1.0倍MIC LEV诱导后PA的MIC(P=0.006);LEV对浓度为2.0倍MIC的CIP诱导后PA的MIC明显高于浓度为0.5倍MIC CIP诱导后PA的MIC(均P=0.006);LEV对浓度为4.0倍MIC的NOR和LEV诱导后PA的MIC明显高于浓度为0.5倍MIC NOR和LEV诱导后PA的MIC(均P=0.007).结论 PA与不同浓度CIP、LEV、NOR共培养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CIP的耐药性变化最小,提示CIP仍是治疗PA的优选氟喹诺酮类药物之一.
张瑞琴康建邦李晓霞尹冬虹高雅婷张智琪段金菊侯锐钢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抗药性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基于中心审方模式的骨科围术期止吐药物合理使用的药学实践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中心审方系统对本院骨科围术期止吐药物预防使用的影响。方法:利用信息系统统计本院2019年7月-2020年6月骨科围术期止吐药物的使用情况,回顾性分析开展中心审方前后本院骨科围术期止吐药物使用准确率、用药疗程变化及用法用量合理性。结果:本院实行中心审方后,外科围术期止吐药物的合理使用率由66.41%上升到97.35%,药师人工审核数为856条,其中超剂量给药是主要问题,其次是给药频率不合适。经过专项审方模式的推广,问题医嘱减少为30条,比实施前减少94.4%。结论:基于中心审方模式的药学干预对于骨科围术期止吐药物的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提升围术期止吐药物的合理使用。
王玮张智琪高杰虞勋郑晓娴包建安朱建国缪丽燕
关键词:围术期止吐药物合理用药
满意度调查长效管理机制在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中的应用与评价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评价满意度调查长效管理机制在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方法:设计"个体化"满意度调查表及开放式问题,分别针对患者、医护和药师实施无纸化模拟第三方交叉满意度调查,分析药学服务现状,并通过监督落实整改方案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结果:通过建立并实施满意度调查长效管理机制,患者、医护和药师对药学部各职能部门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工作及时性、等候时间、药物咨询、问题处理和信息提示等方面的满意度均得到了显著性提高,患者和医护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也从基础的药品供应转移到了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指导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结论:该机制对提供精细化药学服务、促进药师与医护患沟通及科室管理持续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秦超张智琪唐威徐韬谢诚
关键词:满意度调查药学服务质量
我院2005-2008年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用药进展调研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调查我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用药的进展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5-2008年16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化疗用药情况,分析我院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用药进展情况。结果:我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化疗药与卡铂联用的占30.20%,与顺铂联用的占59.73%。与卡铂联用的所有化疗药中,多西他赛占46.67%,吉西他滨占13.33%,紫杉醇占15.56%;与顺铂联用的所有化疗药中,多西他赛占41.57%,吉西他滨占32.58%,紫杉醇占3.37%。164例患者所用化疗药中,长春瑞滨13例、多西他赛65例、吉西他滨39例、培美曲塞二钠15例、紫杉醇11例。2005-2008年,长春瑞滨和紫杉醇用量呈逐年降低趋势;多西他赛用量基本平稳;吉西他滨用量2005-2007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用药情况有所回升;培美曲塞二钠用量逐年上升。结论:我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化疗用药基本是以多西他赛、吉西他滨、培美曲塞二钠、长春瑞滨、紫杉醇与顺铂、卡铂的联合用药为主;多西他赛和紫杉醇多与卡铂联用,吉西他滨多与顺铂联用。紫杉醇和长春瑞滨用量逐年下降,培美曲塞二钠用量逐年上升。
任浩洋张智琪王鹏峰徐风华
关键词:联合用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