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森

作品数:14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翼手目
  • 5篇蝙蝠
  • 3篇回声定位
  • 3篇回声定位声波
  • 2篇种群
  • 2篇基因
  • 2篇甲基化
  • 2篇DNA甲基化
  • 2篇表观
  • 2篇表观遗传
  • 1篇冬眠
  • 1篇动机
  • 1篇多样性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肿瘤
  • 1篇血清肿瘤标志
  • 1篇血清肿瘤标志...
  • 1篇遗传病
  • 1篇遗传修饰
  • 1篇引水

机构

  • 9篇东北师范大学
  • 9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浙江省森林资...

作者

  • 14篇刘森
  • 4篇江廷磊
  • 4篇冯江
  • 3篇于洪飞
  • 2篇沈野
  • 2篇尹香菊
  • 2篇由玉岩
  • 2篇王磊
  • 1篇赵亚军
  • 1篇朱越
  • 1篇叶根先
  • 1篇刘宝权
  • 1篇王莹
  • 1篇施利民
  • 1篇王莹
  • 1篇林爱青
  • 1篇周佳俊
  • 1篇戴文涛
  • 1篇顾浩
  • 1篇余艳萍

传媒

  • 4篇动物学杂志
  • 4篇基因组学与应...
  • 2篇生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Zoolog...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腿鼠耳蝠、亚洲长翼蝠和栗鼠耳蝠斑驳白化现象
2017年
斑驳白化是一种先天性颜色失调表型,在翼手目中较为罕见。2016年5月至8月期间,分别在3个省份共发现3种存在斑驳白化现象蝙蝠。在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乡北湾村,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briatus),斑驳区域包括背部左侧区域及腹部左侧边缘一带。在陕西省柞水县下梁镇,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斑驳部位包括背部下端、腹部底端股骨边缘、左右股骨、尾骨及小部分尾膜区域。在云南省晋宁县双河乡法古甸村,发现2只斑驳白化雄性栗鼠耳蝠(Myotis badius),斑驳区域分别为背部左下侧和背颈部一侧,区域面积较小。其中,毛腿鼠耳蝠和栗鼠耳蝠的斑驳白化现象为国内首次报道。此外,通过测量蝙蝠体重、前臂长等体型参数,并与同种正常个体进行比较,发现斑驳白化亚洲长翼蝠体重偏大,1只斑驳白化栗鼠耳蝠前臂长偏大,其余斑驳白化蝙蝠体型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斑驳白化现象对蝙蝠的正常生存与繁殖未造成严重影响。这为将来斑驳白化蝙蝠的生理生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顾浩刘森孙淙南赵欣余艳萍江廷磊冯江
关键词:蝙蝠鼠耳蝠遗传病
野生动物种群DNA甲基化进展分析
2020年
DNA甲基化通常是指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和甲基基团的共价结合,可调节基因表达程度,参与有机体的重要生命过程,是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表观遗传过程之一。环境变化可以诱导DNA甲基化的变异,这可能是有机体适应新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下生存的野生动物,其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显著的DNA甲基化差异;同时,相对于遗传多态性水平,野生动物具有更高的表观遗传多态性水平,表明至少有一部分的表观遗传变异独立于遗传变异,这是DNA甲基化具备潜在进化作用的一个先决条件。DNA甲基化变异可能促进了野生动物种群表型多样化,且一些变异的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可跨代遗传,可使其快速适应新环境,有助于种群的扩散和进化。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野生动物种群中非遗传分歧诱导的一些可遗传的表型现象,洞察野生动物种群环境适应性的表观遗传机制,以及DNA甲基化在物种进化中具有的潜在作用,同时我们也对野生动物种群DNA甲基化研究工作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为野生动物种群的表观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刘森朱越戴文涛刘询冷海霞赵亚军
关键词:种群表观遗传修饰甲基化
无尾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及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超声波监听仪U30录制无尾蹄蝠自由飞行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经Batsound3.0分析,其声波为高频(145.4±10.9kHz)、宽带(62.6±9.2kHz)、具两个谐波的短(1.67±0.4ms)FM型,不同于蹄蝠科其他蝙蝠的CF型,表明该科内物种声波类型存在多态性。头骨的形态测定分析支持其通过鼻腔发射声波,与蹄蝠科其他蝙蝠一致,表明该科内声波发射方式的单一性。适应环境的选择压力及翼型和声波的适应性可能是其选择FM型叫声的重要原因。
刘森江廷磊施利民叶根先冯江
关键词:翼手目回声定位声波
一株抗镉真菌的鉴定及其抗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采用梯度浓度驯化的方法,从河南理工大学煤场土样中分离到一株抗镉真菌,编号为M2。通过传统形态学方法及真菌18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M2为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月状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lunatus,有性态),即弯孢霉属(Curvularia Boedin)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无性态),其可在镉质量浓度为4000 mg/L的平板上生长。同时还初步探索了菌株M2对重金属铅、铬、铜、锌、钴和镍的耐受性,菌株对7种重金属的抗性强弱顺序为Cd^(2+)(4000 mg/L)>Pb^(2+)(1500 mg/L)>Zn^(2+)(600 mg/L)>Cu^(2+)(400 mg/L)>Ni^(2+)(100 mg/L)>Co^(2+)(80 mg/L)>Cr^(2+)(60 mg/L)。
于洪飞刘森
关键词:RDNA
三种蝙蝠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生物多样性面临着生境破碎化、过度开发利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各方面的挑战,有机体不得不在进化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表型,以应对各种环境变化。近期研究表明,除遗传因素外,表观遗传修饰在调节环境诱导表型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且这...
刘森
关键词:翼手目
文献传递
中华菊头蝠不同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DNA甲基化在动物组织发育和分化等生物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荧光标记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fluorescence-labeled 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F-MSAP)技术分析了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脑、心、肾、肝、肌肉、棕脂和白脂7种组织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及其组织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华菊头蝠具有较高的总甲基化水平(平均58.5%),且组织间具有差异显著性(P=0.002);全甲基化为主要甲基化模式(平均36.8%),半甲基化也占据比较高的比例(平均21.7%),表明这两种甲基化模式在组织分化中可能均起到重要作用。相对于心、肌肉、棕脂和白脂4个组织,脑、肾和肝与之具有较显著的表观遗传差异(P<0.001),其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翼手目动物组织发育和分化、冬眠、免疫和环境适应性的内在表观遗传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刘森王莹王莹刘宝权刘宝权周佳俊
关键词:DNA甲基化翼手目
基于RNA-seq研究胶质母细胞瘤中差异表达基因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被引量:2
2017年
本研究基于RNA-seq数据分析了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功能(GO term)和通路(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通过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挖掘了胶质母细胞瘤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405个基因在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p-value≤0.05,|log FC|≥1.5),其中216个(53.3%)基因上调,189个(46.6%)基因下调。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离子转运,神经冲动传递,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粘附等。此外,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通路,包括ECM受体相互作用、黏着和钙信号等通路。进一步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鉴定了5个关键的hub基因,包括PTK2B、CDK1、FN1、CCND1和FOS。这5个关键基因对于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作为潜在的调控位点和筛选的标志物。
刘森沈野于洪飞王莹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RNA-SEQ差异表达基因
利用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恶性肿瘤的技术方法被引量:3
2018年
及时的诊断和手术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相比肿瘤活组织检查,血液样本具有相对容易获取、无创伤、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因此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的一些新的检测技术,并从DNA、RNA、表观遗传、宏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探讨了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刘森沈野于洪飞
关键词:肿瘤
河南济源人工引水渠隧道蝙蝠冬眠生态学特征
2022年
2017—2020年期间,每年1月份对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布袋沟水库人工引水渠隧道内蝙蝠进行冬眠生态学特征调查,共发现2科5属7种蝙蝠在此冬眠,包括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小菊头蝠(R.pusillus)、华南水鼠耳蝠(Myotis laniger)、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金管鼻蝠(Mu.aurata)、奥氏长耳蝠(Plecotus ognevi)和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马铁菊头蝠是优势种(约52%—73%的冬眠个体),其次是小菊头蝠(约19%—37%)、华南水鼠耳蝠(约5%—8%),其余蝙蝠物种数量不足3%。2017—2020年冬眠蝙蝠个体总数呈增长趋势,但仍少于早期报道的数量。有42个隧道每年均有蝙蝠冬眠,而且不同年度冬眠数量也不尽相同。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隧道长度可能是影响蝙蝠冬眠栖息场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Adjusted R^(2)=0.208,P=0.001)。每个隧道内,蝙蝠具有不同的冬眠栖点位置,约4/5的蝙蝠选择温暖且环境相对稳定的隧道深处(> 30 m)作为冬眠栖点,超过95%的个体选择长度> 60 m的隧道冬眠。蝙蝠具有不同的冬眠方式,绝大多数个体采用独栖方式进行冬眠(> 90%),少数采用聚集方式。不同的冬眠栖点和冬眠方式可能有利于冬眠成本优化。此外,栖点温度与蝙蝠体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2)=0.98,P<0.001),而且蝙蝠冬眠期间的栖点温度具有种内和种间差异。研究结果为我国蝙蝠种群保护和冬眠场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刘森刘森尹香菊尹香菊朱越朱越
关键词:蝙蝠引水渠
基于在线迁移学习的磨矿分级过程监测方法研究
刘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