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科平
-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哈佛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善”“恶”界限的多重性:中国道德体系中的包容性及其后果
- 2015年
- 在中国的宗教实践中,善与恶之间的互动形态可能千差万别,而这些差异则会导致极为不同的宽容形式。本文分析了三个在划分善恶的方式上极为不同的案例。首先是一位灵媒的案例,揭示了有时候在道德上模棱两可的做法对于善恶的调和是多么重要。其次是一位真耶稣教传道人的例子。这位真耶稣教传道人通过和鬼的战斗创造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善恶划分方式。在此,善恶二者都不可或缺,同时又必须泾渭分明,如此方能捍卫教团和自身的清白。最后,是一幅近来在众多语境中都处于主导地位的图景:一种普世性的,以个体为单位的,世俗的"新自由主义"的善。和以前绝大部分关于善的理念不同,这种善不承认有形式上与之对应的恶——这个宇宙是个无止境的爱的世界。大型的佛教和基督教慈善组织都是具有此种图景的案例,它们在国家所规范的民间这个范围内强调普世的爱。这种"善"不给真实存在的差异留有任何余地,因此也是最不宽容的。作为根本差异的一种形式的恶被否定、排除和压抑。然而,不同的观点依然存在,就算在一个弥漫着普世之爱的世界里,恶也不曾消失。在越来越多元的社会里,恶的存续或许是有用的。
- 魏乐博吴科平
- 关键词:基督教
- 身体、情感与仪式——滇西北傈僳族基督教个案研究
- 2015年
- 宗教和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宗教通常被认为能够“建立长久的情绪和刺激”;另一方面,很多仪式研究又认为情感在仪式中,尤其在葬礼中被模式化,因而不能作为表达个人情感的渠道。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正构成了本文的出发点:个人在取舍某种宗教的时候,情感是否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宗教究竟如何管理个体的情感并赋予某些情感以合理性?当个体的情感和具体的宗教情感技术相抵触时,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当代中国的基督教研究虽然认识到个体情感的存在,却较少将情感作为一个研究的向度。本文通过多次回访的田野调查,考察滇西北傈僳族基督徒们如何处理个体情感和宗教生活的关系。本文的讨论分成三个部分。首先,基督教通过一系列对身体的规训,对于傈僳族基督徒的生活习惯和情感表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不同的宗教贯彻了不同情感技术,滇西北多宗教的地域特色提供了多样情感表达的可能性,有些教徒由于经受了巨大的情感刺激而不再参与教会的仪式,这表明个体在这一环境中具有灵活取舍的能动性;再次,宗教是通过仪式将情感表达渗入日常生活中的。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将通过考察基督教这一世界性宗教在边缘族群中的情感实践,来推动中国的宗教人类学关于身体、情感和仪式的研究。
- 吴科平
- 关键词:身体情感基督教傈僳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