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令

作品数:19 被引量:8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页岩
  • 6篇气藏
  • 5篇油气
  • 5篇盆地
  • 4篇东濮凹陷
  • 4篇页岩气
  • 4篇油气藏
  • 4篇孔隙
  • 4篇凹陷
  • 3篇岩性
  • 3篇沙三段
  • 2篇岩心
  • 2篇岩心夹持器
  • 2篇岩样
  • 2篇渝东
  • 2篇渝东南
  • 2篇源岩
  • 2篇生烃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烃源

机构

  • 17篇中国石油大学...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海油研究总...

作者

  • 19篇唐令
  • 10篇庞雄奇
  • 6篇李卓
  • 5篇胡涛
  • 4篇姜振学
  • 4篇肖磊
  • 3篇潘志鸿
  • 3篇宋岩
  • 3篇唐相路
  • 3篇张昆
  • 3篇徐田武
  • 3篇徐源
  • 2篇王珂
  • 2篇王阳洋
  • 2篇李慧
  • 2篇庞莹
  • 2篇徐源
  • 1篇蒋恕
  • 1篇张宝收
  • 1篇陈践发

传媒

  • 3篇天然气工业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能源与环保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东南部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孔隙连通性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我国海相页岩气商业开发的目的层,目前对该页岩孔隙连通性的认识仍不够深入。针对此问题,选取渝东南地区渝参6井五峰—龙马溪组的8个页岩样品开展了低压N2吸附、高压压汞和自发渗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微孔、中孔和宏孔均发育,微孔和中孔占总孔体积的比例高,孔径的峰值分布于2~6 nm;五峰组页岩的MICP孔隙度、总孔体积和总孔比表面积均高于龙马溪组页岩,与样品有机质丰度差异相关;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样品的正癸烷(油润湿)自吸曲线斜率为0.254~0.428,去离子水(水润湿)自吸曲线的斜率为0.258~0.317。表明亲油性孔隙具有更高的孔隙连通性,而亲水性孔隙的连通性适中,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具有混合润湿特征,有机质孔隙的连通率高于无机矿物孔隙。
杨有东肖磊肖磊李连霞唐令侯煜菲王立伟李卓
关键词:孔径分布四川盆地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沙三段泥页岩储层孔隙微观特征及其对油气滞留的意义被引量:15
2019年
结合基础地化特征,对渤海湾盆地沙三段泥页岩进行XRD全岩矿物测试、镜下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观察、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泥页岩储层孔隙空间的微观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沙三段泥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因素,阐述孔隙发育对泥页岩油气富集的意义。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沙三段泥页岩可划分为粉砂质泥页岩、灰质泥页岩和膏质泥页岩,其地化特征非均质性很强,显示出油气在沙三段泥页岩中的富集特征十分复杂。沙三段泥页岩中发育有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有机孔及裂缝,不同岩性中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孔隙分布存在差异。低压氮气吸附实验显示出沙三段泥页岩孔径分布体系可分为微孔主导、大孔主导和多孔径共控3种孔隙结构。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对沙三段泥页岩孔隙网络的发育均有影响,沉积环境为不同类型孔隙在各个岩性中的发育奠定基础,成岩作用在泥页岩埋藏过程中对孔隙网络起改造作用,大孔隙和微裂缝为液态烃及游离气的主要富集场所,微孔及介孔能够为吸附气提供吸附位,溶解气对于页岩油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邵新荷庞雄奇胡涛徐田武徐源唐令唐令李龙龙
关键词:油气富集泥页岩沙三段东濮凹陷渤海湾盆地
一种气体扩散运移的实验系统及其实验方法
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气体扩散运移的实验系统及其实验方法,该系统包括:基础环境模拟装置,用于模拟地质条件下岩心中吸附有相应气体的基础状态,基础环境模拟装置包括基础岩样室,以及抽气部和注气部,基础岩样室包括第一岩心夹持器,第一...
常佳琦姜振学唐相路谌志远张昆唐令朱林
文献传递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连续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被引量:2
2015年
根据102口探井油气测试数据以及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典型油气藏剖析,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储层整体致密、甜点局部发育、目的层叠置连片、油气广泛分布4大地质特征。源-储大面积紧密接触是油气近源充注机制的基础,控制了油气纵向叠置发育;断裂带是储层局部高孔渗分布的关键,控制了油气的局部高产富集;盖层普遍发育为油气藏保存提供条件,控制了油气平面广泛连片分布。综合研究表明,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油气藏油气来源于多套烃源岩,经过多期成藏与构造调整改造,属于构造调整改造作用下形成的叠复连续型油气藏。
王阳洋陈践发庞雄奇沈卫兵张宝收庞宏胡涛唐令
关键词:连续型油气藏地质特征成藏机制良里塔格组
确定致密砂岩浮力成藏下限对应临界孔隙度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致密砂岩浮力成藏下限对应临界孔隙度的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对多个目标区域内致密砂岩的物性数据进行实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致密砂岩气藏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第一临界孔隙度;对目标区域内致密砂岩的...
庞雄奇唐令姜福杰胡涛潘志鸿王阳洋庞莹
文献传递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沙三段储层孔隙定量演化被引量:8
2018年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沙三段是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沙三段发育常规储层及致密储层,如何有效进行孔隙度预测、分析储层致密演化是目前的重要难点。在分析研究区储层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基础上,以现今孔隙度为约束,并结合埋藏史建立了以时间、深度为参数的孔隙度模型。该模型将成岩作用分为4段,即浅部压实作用、压实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溶蚀作用结束以后的压实胶结作用,可以模拟出地史过程中储层孔隙演化。该模型经过实例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符合实际地质情况且精度较高,可以推广到相同沉积相带储层孔隙演化模拟,为濮卫地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潘志鸿庞雄奇庞雄奇徐田武徐田武胡涛唐令倪仕琪徐源
关键词:成岩作用埋藏史孔隙演化沙三段东濮凹陷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龙马溪组页岩气散失过程、能力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11
2018年
研究页岩气的散失过程、散失能力及其控制因素对于揭示页岩气的成藏机理、指导页岩气的勘探选区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现场解吸实验模拟页岩气散失过程,并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有机碳含量测试、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等温吸附实验、扫描电镜观察等室内研究手段,定性分析页岩气的散失过程,定量评价页岩气的散失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页岩气散失能力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该转换带龙马溪组上、下段页岩的页岩气散失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后者的散失能力明显低于前者;(2)页岩气散失能力主要由温度、压力及岩石属性等决定,其中温度、压力是最主要的外在因素;(3)有机质含量是决定页岩气散失能力的最主要内在控制因素,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页岩比表面积增大、吸附能力增强,页岩气散失能力降低;(4)页岩气散失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岩石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的影响,石英含量、黄铁矿含量与散失能力呈负相关关系,长石含量与散失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碳酸盐矿物含量和黏土矿物含量与散失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唐令宋岩姜振学唐相路李卓李倩文常佳琦孙玥
关键词:早志留世页岩气主控因素有机碳含量
一种确定沉积相控油气概率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沉积相控油气概率的方法及装置。该确定沉积相控油气概率的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层沉积相平面分布图;获取不同类型油气藏在对应目的层的数量和储量;统计不同沉积相中各类油气藏数量百分比和储量百分比;根据数量、储量及...
庞雄奇王珂赵正福唐令徐源李慧
页岩气赋存状态、含量及其勘探开发指示意义
李倩文庞雄奇唐令
关键词:赋存状态含气量勘探开发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生烃底限及其差异探讨被引量:9
2017年
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地层深部拓展,弄清烃源岩层生烃底限对于确定含油气盆地有效勘探领域范围和评价油气资源潜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烃源岩层生排烃机理,采用有机元素变化分析法、生烃潜力法、残留烃量法和排烃量法4类7种方法对该区烃源岩的生烃底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不同方法确定的沙河街组烃源岩生烃底限相差不大,全区生烃底限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值(Ro)介于3.23%~3.97%,平均为3.71%,全区生烃底限对应的深度H值介于5 244~5 525m,平均为5 433 m;2凹陷北部生烃底限Ro介于3.61%~3.97%,平均为3.81%,其生烃底限H值介于5 415~5 545m,平均为5 488 m;3凹陷南部生烃底限Ro介于3.20%~3.74%,平均为3.48%,其生烃底限H值介于5 265~5 375m,平均为5 278 m。结论认为:该区南、北地区生烃底限存在差异,北部地区生烃底限对应的热演化程度(Ro)值和深度值明显高于南部地区,这与凹陷北部沙河街组发育巨厚膏盐层有关,主要体现为南、北地区在有机质类型、地层温度和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唐令庞雄奇徐田武胡涛潘志鸿郭坤章于瑞邵新荷张雪徐源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