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心身
  • 1篇氧氟沙星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抑郁
  • 1篇人乳
  • 1篇人乳头瘤
  • 1篇人乳头瘤病毒
  • 1篇人乳头瘤病毒...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瘤
  • 1篇乳头瘤病毒
  • 1篇乳头瘤病毒感...
  • 1篇沙星
  • 1篇替诺福韦
  • 1篇替诺福韦酯
  • 1篇女性
  • 1篇左氧氟沙星
  • 1篇喹诺酮
  • 1篇喹诺酮类

机构

  • 3篇十堰市人民医...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十堰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陈鹏
  • 2篇熊先明
  • 2篇柯静
  • 2篇梁亚君
  • 1篇耿吉青
  • 1篇王洪梅
  • 1篇李莲

传媒

  • 1篇河北医药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转化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十堰地区778例女性HPV的感染状况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本地区女性HPV感染现状,为预防HPV感染和宫颈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CR-膜杂交法对本院门诊收治的778例女性患者进行21种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共检测出289例HPV感染者,HPV感染率为37.15%,其中高危型感染占74.74%,低危型感染占17.65%,高、低危型混合感染占7.61%。高危型感染率最高的前5型别为HPV16(9.13%)、HPV58(7.46%)、HPV52(5.53%)、HPV33(3.60%)和HPV31(2.31%),低危型以HPV6(3.99%)和HPV11(2.31%)为主。HPV高危型感染率(30.59%)显著高于HPV低危型感染率(9.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7.152、P<0.001)。高危型多重感染率(21.34%)显著高于低危型多重感染率(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201、P<0.001)。在HPV阳性者中单纯感染228例(78.89%),多重感染61例(21.11%)。各年龄段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96、P=0.393),各年龄段感染类型均以高危型为主。结论高危型感染以HPV16、HPV52和HPV58为最常见型别,低危型感染以HPV6最常见。感染类型以单纯感染和高危型感染为主。多重感染以高危型和高、低混合型感染常见。该地区女性HPV感染情况与年龄无关。
陈鹏梁荣鑫罗焰静祝铖李莲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基因型宫颈癌
两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辅助利福布汀治疗MDR-TB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辅助利福布汀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收治的MDR-TB患者14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分别采用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辅助利福布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愈率、空洞闭合率、肺内病灶吸收效果、随访痰菌转阴率、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和空洞闭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肺内病灶吸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痰菌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辅助利福布汀治疗MDR-TB可有效促进空洞闭合,加快病灶吸收进程,提高结核杆菌清除效果,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熊先明梁亚君柯静陈鹏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多药肺结核
心身护理干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伴抑郁患者病情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身护理干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伴抑郁患者病情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50例甲亢患者进行调查,筛选并进入本试验甲亢病伴抑郁者71例,再按随机抽样将其分为综合性心理及行为干预组(干预...
陈莲花陈鹏王洪梅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抑郁护理
文献传递
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血清Th1/Th2/Th17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研究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血清Th1/Th2/Th17细胞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十堰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替诺福韦酯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清Th1/Th2/Th17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且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替诺福韦酯治疗4、8、12、24周之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下降,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IL-17、TNF-α、IFN-γ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IL-10在12、24周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A在治疗后24周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诺福韦酯治疗能够使患者Th1/Th2/Th17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下降,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
熊先明梁亚君柯静陈鹏耿吉青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替诺福韦酯细胞因子水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