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乾
-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模型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建立一种微创、有效、重复性好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动物模型。方法:制备正常对照组和SAH组大鼠,每组12只。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后EBI动物模型,观察各组动物脑组织大体标本,比较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t=12.37,P<0.01),蛛网膜下腔可见弥漫性分布的血液或血凝块,脑含水量(t=-9.04,P<0.01)及血脑屏障通透性(t=-38.70,P<0.01)明显增加。结论: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可成功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模型。
- 孙新刚侯亚芝马乾王荔王改青胡为民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
- 蛛网膜下腔出血炎症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急危重症,致残致死率高。早期脑损伤(EBI)及迟发性脑损伤(DBI)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随着对EBI及DBI病理生理机制的不断研究,学者们认为二者可能是疾病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具体机制有很多相似之处。炎症反应已经被证明贯穿SAH的发生发展,且炎症反应的程度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在动物实验中,炎症反应抑制剂的使用也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 马乾孙新刚王荔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炎症反应动脉瘤形成早期脑损伤迟发性脑损伤
- 以发作性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起病的多发性硬化一例被引量:2
- 2017年
- 患者男,28岁,铁路工人,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活动障碍2个月余”于2016年3月18日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1月15日起床下地时突感心情压抑,随后出现无痛性的右侧肢体僵硬,表现为头向右倾,面朝左侧,右肩内收,右肘、腕及掌指关节屈曲,右膝关节及踝关节伸直,伴舌体僵硬感及言语不利,伴一过性呼吸费力、面色潮红及大汗。
- 马乾王荔沈学勇胡为民车锋
- 关键词:发作性多发性硬化肢体活动障碍铁路工人
- TREM-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的表达及介导早期脑损伤炎症反应的探究
- 目的: 检测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并初步探究TREM-1与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的炎症反应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11月...
- 马乾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脑脊液脑损伤炎症反应
- 同时合并双侧小脑梗死及对侧颈内动脉畸形的Opalski综合征1例报告被引量:2
- 2017年
- 法国人Opalski于1946年首次发现并报道了2例伴有同侧偏瘫的延髓背外侧梗死病例,命名为Opalski综合征。Opalski综合征与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同时合并双侧小脑梗死及对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畸形的Opalski综合征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主因头晕、行走不稳2 d入院。入院2 d前上午突发走路不稳,自觉东倒西歪,伴头部闷沉不适,
- 沈学勇王荔车锋胡为民马乾
- 关键词:小脑梗死颈内动脉CAROTID侧偏后交通动脉
-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9年
-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指通过影像学检查或尸检发现的脑梗死,临床上缺乏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1]。随着年龄增长,SBI的发病率逐渐升高,60岁以上人群中SBI的发病率为10%~20%,年发病率为3%~4%[2,4]。研究发现,SBI与认知功能下降及神经精神障碍有关,且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及病死率升高[1,5-7]。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症状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8-1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增加、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当前关于颈动脉硬化与老年SBI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探讨老年S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旨在为老年SBI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 车锋马乾王荔胡为民王改青孙新刚贾夏艳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无症状性脑梗死老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精神障碍认知功能下降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至对照组、SAH组及p38MAPK干预组,每组18只。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SAH模型,干预组于术前30 min经侧脑室注射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造模后24 h处死。观察各组大鼠脑含水量和神经功能评分,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p38MAPK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H组大鼠脑含水量(t=-196.35,P<0.01)及p38 MAPK的mRNA水平(t=-24.75,P<0.01)均明显升高,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减低(t=201.08,P<0.01)。与SAH组相比,干预组脑含水量(t=75.67,P<0.01)及p38 MAPK的mRNA水平(t=9.43,P<0.01)均明显下降,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t=-81.68,P<0.01)。免疫组化示SAH组及干预组均有p38MAPK表达,但干预组较SAH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3.37,P<0.01)。结论 p38 MAPK在EBI形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防治EBI的药物作用新靶点。
- 孙新刚马乾王改青王荔胡为民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