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静

作品数:27 被引量:183H指数:9
供职机构:鞍山市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抑郁
  • 2篇电针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性关节炎
  • 2篇血症
  • 2篇针灸
  • 2篇针灸治疗
  • 2篇脂血症
  • 2篇软骨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中医
  • 2篇膝关节
  • 2篇膝关节骨性
  • 2篇膝关节骨性关...
  • 2篇疗效
  • 2篇临床疗效
  • 2篇灸治
  • 2篇快速性心律失...

机构

  • 18篇辽宁中医药大...
  • 5篇辽宁中医药大...
  • 5篇辽宁医学院附...
  • 4篇鞍山市第三医...
  • 3篇辽宁医学院
  • 2篇沈阳二四二医...
  • 2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电力有...
  • 1篇邯郸市中医院

作者

  • 25篇李静
  • 5篇任路
  • 3篇孙剑端
  • 3篇周达岸
  • 3篇刘环宇
  • 3篇昌艳艳
  • 3篇郑洪新
  • 2篇张鸣鸣
  • 2篇邓雪
  • 2篇朱美林
  • 2篇高天舒
  • 2篇贾连群
  • 2篇李丹
  • 2篇李丽丽
  • 2篇李宁
  • 1篇张丽
  • 1篇李淑玲
  • 1篇付沈康
  • 1篇王国贤
  • 1篇王俊岩

传媒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3篇中国医药指南
  • 3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实用中医内科...
  • 1篇辽宁中医学院...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新中医
  • 1篇遵义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辽宁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7
  • 3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与体质相关性的针刺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电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雌二醇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与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应激法,制造围绝经期抑郁症肝郁大鼠模型,西药组、中药组反证治疗,电针组选用百会、三阴交、足三里、肝俞穴进行治疗,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雌二醇(E2)的水平。结果:电针组,西药组,中药组NE、E2的水平都有所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调整模型大鼠血清NE、E2水平,从而协调神经内分泌网络;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与体质有关。
李静李丹雷升孙艳任路
关键词:电针雌二醇去甲肾上腺素肝郁体质
脂肝康颗粒剂治疗脂肪肝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脂肝康颗粒剂在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造模法造成大鼠脂肪肝模型,以脂肝康颗粒剂为治疗组,东宝肝泰片、西林金诺甘宁片分别为西、中药对照组,观察脂肝康颗粒剂对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肝重增加,肝脂变严重,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彩色超声显血及像血、肝生化检验、病理检查等充分证明脂肝康颗粒剂能改善模型大鼠的病理变化。
李云兴李淑玲王浩李静
关键词:脂肪肝组织病理学血脂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3月龄SD大鼠MSC,利用差速贴壁原理纯化MSC,并通过形态学观察、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物、多细胞系诱导分化对其进行鉴定。结果P3代不表达抗原CD34和CD45,表达抗原CD29和CD44,符合MSC表面标志物特征。P3代MSC定向诱导后经ALP染色、矿化结节染色、油红O染色、Ⅱ型胶原荧光染色后鉴定具有骨向分化、脂向分化及软骨分化能力。结论全骨髓贴壁法能够建立稳定的MSC体外分离培养体系。
周达岸郑洪新李静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细胞分离
骨痹消对兔骨性膝关节炎软骨细胞p53、Bcl-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骨痹消对兔实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治疗作用。方法参照文献[1]介绍的伸膝制动方法复制KOA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骨痹消组(C组),治疗6周、10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各组软骨细胞p53、Bcl-2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cl-2、p53表达增高,且其表达水平随着病程(6w、10w)呈正相关,骨痹消组用药6w及10w时Bcl-2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较模型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p53的阳性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均呈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抑凋亡(APO)基因Bcl-2和促APO基因p53共同参与了软骨细胞APO的调节,骨痹消可通过上调Bcl-2、下调p53表达,以保护软骨细胞,防止发生APO。
周达岸郑洪新李静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凋亡EXPRESSION
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与氢氯噻嗪合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研究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以下简称氨氯地平)、氢氯噻嗪合用与单独应用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分为两组,A组(氨氯地平+氢氯噻嗪)B组(氨氯地平口服)共治疗8周,治疗4周、8周时进行降压疗效分析。结果:治疗8周末A组较B组的舒张压及收缩压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A组总有效率86.5%,明显高于B组的62.1%。结论:氨氯地平与氢氯噻嗪合用降压效果优于单用氨氯地平。
李丽丽李静张丽申慧明
关键词:氨氯地平氢氯噻嗪高血压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在治疗颈性眩晕症中应用针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鞍山市第三医院在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展开研究,基于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和观察组(针刺治疗),各40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各项能力评分、症状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组间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5%(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31/40),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12.1±2.0)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各项能力评分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能力评分为(13.1±1.8)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颈性眩晕症中采用针刺治疗的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李静
关键词:眩晕颈性眩晕症针刺疗法
关于足三阴三阳经脉躯干部循行的思考被引量:6
2011年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任路李静
关键词:经络经脉循行足阳明胃经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鞍山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1,采用传统药物治疗)和试验组(n=41,采用针灸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将其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6%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存在的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确切,且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李静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临床疗效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各54例患者,参照组应用推拿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推拿基础上应用针灸方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组54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统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能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全面普及。
李静
关键词:临床疗效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
一种新型小动物脾虚高脂血症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索脾虚高脂血症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 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血症组、脾虚高脂血症组。空白对照组予普通颗粒饲料喂饲,高脂血症组予高脂饲料喂饲,脾虚高脂血症组采用饥饱失常加运动控制及结合高脂饲料喂饲造模。4周后采用一般体征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评价,间苯三酚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淀粉酶(AMY)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电镜观察大鼠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血症组及脾虚高脂血症组在一般状态、毛发体表、肛周和总分均得分较高(均P<0.01);血清TC、L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细胞形成大量脂质沉积,核周间隙增大,胞质内线粒体嵴减少,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与高脂血症组相比,脾虚高脂血症大鼠在肛周和总分方面均明显升高(均P<0.01);血清AMY和尿D-木糖排泄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饥饱失常加运动控制及结合高脂饲料喂饲造模,可以构建大鼠脾虚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李静贾连群李宁朱美林王俊岩杨关林
关键词:脾虚高脂血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