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钊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南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电针
  • 1篇粘膜
  • 1篇粘膜瓣
  • 1篇三叉神经
  • 1篇三叉神经痛
  • 1篇神经损伤
  • 1篇神经痛
  • 1篇神经再生
  • 1篇痛阈
  • 1篇屈肌反射
  • 1篇自残
  • 1篇坐骨
  • 1篇坐骨神经
  • 1篇网状核
  • 1篇脑干
  • 1篇解剖学
  • 1篇经痛
  • 1篇巨细胞网状核
  • 1篇基础痛阈
  • 1篇脊髓

机构

  • 4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作者

  • 4篇马钊
  • 3篇雷留根
  • 3篇孔天翰
  • 3篇韩雪飞
  • 2篇范天生
  • 1篇李寄云
  • 1篇聂正明
  • 1篇楚宪襄
  • 1篇孔天青
  • 1篇张静
  • 1篇吴爱群
  • 1篇李延滨
  • 1篇李志栋
  • 1篇何美霞
  • 1篇张建民
  • 1篇张静
  • 1篇田中岭

传媒

  • 2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年份

  • 1篇1998
  • 2篇1994
  • 1篇199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三叉神经痛可停对大鼠基础痛阈及屈肌反射的影响被引量:1
1994年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A、B及C三组,每组10只。在浅麻状态下灌胃,A组为10%羧甲基纤维素钠2ml,B组为苯妥英钠100mg/kg体重,C组为三叉神经痛可停120g+10%羧甲基纤维素钠2ml/kg体重,双针不锈钢刺激电极置右侧眶下孔处,记录电极置右侧咬肌肌腹内,观察三叉神经痛可停对基础痛阈及屈肌反射等电生理指标的影响。B、C两组动物在灌胃后30~90min内,由眶下神经刺激所诱发的咬肌肌电反应的潜伏期明显延长,而A组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变化不明显。B、C两组的基础痛阈(引起咬肌诱发电位的最小刺激阈)从灌胃后30min逐渐升高,至60~90min之间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结果提示:三叉神经痛可停口服30~90min后,可使眶下神经在伤害性刺激下所引起的咬肌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并使大鼠基础痛阈显著升高。本实验为三叉神经痛可停抑制三叉神经痛提供了电生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田中岭孔天青何美霞韩雪飞雷留根马钊孔天翰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巨细胞网状核与脊髓后角间的双向投射——HRP法和ARG法联合研究
1993年
动物经戊巴比妥钠麻醉,于立体定位仪上将内含20%HRP(注入20只大鼠)或100μci/μ1~3H-亮氨酸(注入12只大鼠)的微玻管插入巨细胞网状核(NGC),标记物注射持续45min。动物存活2 d(注入HRP)或1周(注入~3H-亮氨酸)后,动物深麻,灌注,脑干或脊髓冰冻切片,分别进行TMB呈色或D-19~b显影。结果显示:脊髓板层Ⅶ~Ⅷ内的HRP标记细胞较板层Ⅲ~Ⅴ和Ⅸ为多。在板层Ⅰ~Ⅵ,Ⅶ,Ⅷ和Ⅸ内可见散在的HRP标记终末。~H-亮氨酸注入NGC后,下行放射自显影标记终未在脊髓内出现的部位与上述HRP终未出现的部位基本一致。提示:NGC和脊髓间存在着双向投射关系,并且此种形态学方面的投射特点为NGC在疼痛方面反馈性调节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荆健英孔天翰雷留根韩雪飞马钊李延滨范天生
关键词:HRP巨细胞网状核脑干脊髓
颊肌粘膜瓣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2
1998年
目的:为颌面外科设计颊肌粘膜瓣修复腭裂和口咽部肿瘤术后创面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52侧成人头颈矢状断标本,借助解剖显微镜解剖和观察了颊肌粘膜瓣的神经和血管来源、行径、分支和分布特点。结果:颊肌粘膜瓣的感觉神经是颊神经,运动神经为面神经的颊支,其在第2、3磨牙相对的颊区与颊神经交通。颊肌粘膜瓣主要有三条动脉:颊动脉、面动脉和上牙槽后动脉的颊侧分支;其静脉较动脉丰富,向后注入翼丛,向前回流至面前静脉。并对颊肌和粘膜进行了测量,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论:颊肌粘膜瓣是修复腭裂和口咽部肿瘤术后创面理想的粘膜瓣,临床可根据需要设计瓣的范围。在瓣的蒂部应掌握适当厚度,以防止瓣的血管和神经损伤。
吴爱群李寄云聂正明聂正明马钊张静张静马钊郭宝凤
关键词:颊肌粘膜瓣解剖学
植入微型刺激器对大鼠神经损伤后自残及神经再生的影响
1994年
本实验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了电针(A组)、直流刺激器(B组)及双向平衡电脉冲刺激器(C组)对神经损伤后自残及神经再生的影响,D组为对照。结果:(1)术后17d,C组的右后足趾自残率为13%,而A、B及D组分别为46%、53%及80%,C组的自残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01);(2)右侧屈肌反射阈:当刺激强度为35±5V(C组)、45±5V(A和B组)时,可引出短潜伏期(45~150ms)的A类及长潜伏期(125~525ms)C类传入纤维反应,而当刺激强度增至65±5V时,于D组仅见长潜伏期(190~600ms)的C类传入纤维反应;(3)术后17d脊神经节的标记细胞百分享分别为11.1%(C组)、5.7%(B组)、5.2%(A组)及1.1%(D组);脊髓前角的标记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6.6%(C组)、8.1%(8组)、7.4%(A组)及1.9%(D组)。上述结果表明:双向平衡电脉冲刺激器在抑制神经损伤后自残及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等方面具有更显著的生理功效。
孔天翰范天生韩雪飞张建民雷留根马钊
关键词:电针坐骨神经神经再生神经损伤刺激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