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莹
-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谵妄的影响被引量:13
- 2022年
- 目的观察诱导期使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行胃肠道手术患者80例,年龄≥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评分>2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麻醉诱导前艾司氯胺酮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5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随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诱导,静脉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注射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比较两组入室5min后(T0)、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min(T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谵妄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NRS)和术后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0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时的心率及T3时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氯胺酮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T1时较T0降低,T3时较T2时降低,T2时的心率较T1时升高(P<0.05)。艾司氯胺酮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谵妄,低于对照组(8例)(P<0.05)。两组NRS评分和术后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期应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可以减少老年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波动,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 曹彬何龙赵颖莹代辉杨建军
- 关键词:麻醉全身血流动力学谵妄
- 丙泊酚对猪心肺复苏模型S100β蛋白浓度及其表达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小型猪心肺复苏模型中对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小型猪12只,采用电击致颤制作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和对照组(10%脂肪乳剂),心跳骤停4 min开始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分别给予丙泊酚1 mg/kg,随后按照丙泊酚10 mg/(kg·h)持续静脉泵注6 h,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的10%脂肪乳剂,观察6 h拔除气管插管,24 h后静脉注射氯化钾处死,取大脑皮层,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两组基线、RSOC即刻(0 min)、15 min、1、2、4、6、24 h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脑皮层S100β蛋白的表达,统计小型猪24 h存活率。两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均采用t检验。结果S100β蛋白水平在6 h上升并达峰值,丙泊酚组血清S100β浓度[(461.58±16.72)ng/L]较对照组[(560.82±30.857)ng/L]上升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1,P<0.05),24 h丙泊酚组血清S100β浓度[(383.82±29.586)ng/L]较对照组[(463.97±20.463)ng/L]上升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3,P<0.05),大脑皮层S100β蛋白表达阳性细胞丙泊酚组[(7.2±0.5)个/HP]与对照组[(10.8±0.8)个/HP,t=7.7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肺复苏后静脉输注1 mg/kg丙泊酚,后持续6 h静脉输注丙泊酚10 mg/(kg·h),能降低血清中S100β蛋白的浓度及S100β蛋白在大脑皮层的表达,但对于24 h存活率并无明显影响。
- 赵颖莹王海涛王莹艾艳秋杨建军
- 关键词:心肺复苏丙泊酚脑保护
- 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用于腰椎手术后PCIA的改良效果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用于腰椎手术后PCIA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内固定术病人96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5~29.9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8):氢吗啡酮PCIA组(H)和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PCIA组(S+H组)。术毕行PCIA,S+H组:氢吗啡酮0.05 mg/ml+艾司氯胺酮0.25 mg/ml;H组:氢吗啡酮0.05 mg/ml。2组镇痛泵参数设置:总量200 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0 min。当NRS评分≥4分且患者连续3次按压PCA泵无效时,静脉注射氢吗啡酮0.2 mg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8 h内氢吗啡酮累计用量(镇痛泵用量和补救镇痛用量)和瘙痒、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嗜睡、头晕、头痛、幻觉、噩梦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病人镇痛满意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24、48 h的恢复质量(QoR-15量表)。结果与H组比较,S+H组术后48 h内氢吗啡酮累计用量减少,病人镇痛满意度升高,首次排气时间缩短(P<0.05),术后24和48 h时QoR-15评分升高(P<0.05),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氢吗啡酮PCIA相比,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用于腰椎手术PCIA可减少术后氢吗啡酮用量,提高镇痛满意度,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 邵华赵颖莹薛琼王莹李飞杨建军
- 关键词:氯胺酮氢吗啡酮镇痛病人控制
- 智能药品管理系统用于提高临床麻醉管理规范的效果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评价智能药品管理系统用于提高临床麻醉管理规范的效果。方法本院执业麻醉医师60名,性别不限,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工作年限1~10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传统管理模式组(T组)和智能药品管理系统组(A组),在临床麻醉工作中T组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对药品进行管理,A组采用基于智能药品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每组配备中心药房执业药师2名。由执业药师记录麻醉医师的取药时间,确定取药错误率和记录错误率。结果与T组相比,A组取药错误率及记录错误率降低(P〈0.01),取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发生麻醉药品取药错误、麻醉处方记录错误、记错药品名称和漏记药品。结论智能药品管理系统可减少取药及记录过程中错误的发生,规范药品管理,提高临床麻醉管理质量。
- 王莹杜英英张卫赵颖莹侯晓旭刘玉吉
- 关键词:麻醉药安全管理给药系统
- 帕洛诺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效果的遗传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影响预防性使用帕洛诺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效果的遗传相关因素。方法 75例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诱导前抽取外周全血,对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进行评分,54例患者术后完全未发生恶心呕吐即为CR组,21例患者出现恶心或呕吐即为NV组。外周全血DNA进行Sanger测序,对SLC6A4 rs1042173,ABCB1 rs1045642和CYP3A5 rs776746 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分型,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3个等位基因携带频率,评估遗传位点多态性对使用帕洛诺司琼预防PONV效果的影响。结果突变型rs1042173 C→A基因型显著富集于CR组,携带等位基因A的术后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野生型,为野生型的11.36倍[比值比(OR)=11.36,P<0.01];突变型rs1045642 G→A基因型显著富集于NV组,野生型G/G的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携带等位基因A的患者,为后者的20.16倍(OR=20.16,P<0.01);突变型rs776746 C→T基因型显著富集于NV组,野生型C/C的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携带等位基因T的患者,为后者的7.91倍(OR=7.91,P<0.01)。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预防性使用帕洛诺司琼的效果受SLC6A4 rs1042173、ABCB1 rs1045642和CYP3A5 rs776746多态性的影响。
- 赵颖莹王海涛薛琼李会娟艾艳秋杨建军
- 关键词:帕洛诺司琼基因术后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