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萍 作品数:19 被引量:58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然科学总论 文学 更多>>
中国白化病群体调查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7 2006年 本文对我国20多年来的白化病(实际为眼皮肤白化病?作者注,下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做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白化病平均患病率为1/19,476(0.0513‰),各地区患病率有所不同,可能与遗传背景、近亲婚配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调查样本大小的影响。本文还对白化病群体调查、群体致病基因频率和携带者频率计算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同时,对白化病研究与预防进行了展望。白化病的特殊临床表现不仅给患者机体带来痛苦,还会引起某些心理问题,白化病相关的研究、预防与优生等问题值得关注。 袁萍 李卓 夏涛 李洪义关键词:白化病 患病率 HARDY-WEINBERG 一个婴儿恶性石骨症家系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在婴儿恶性石骨症出生缺陷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对1个已明确TCIRG1基因突变的婴儿恶性石骨症家系,应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进行TCIRG1基因突变位点直接测序,并结合选择性遗传标记的单倍型构建进行连锁分析;通过突变位点的直接测序法,对产前绒毛活检和羊水穿刺样本进行遗传学诊断.结果 第3次妊娠时产前基因诊断的结果显示胎儿存在TCIRG1基因c.242delC (p.Pro81Argfs* 85)和c.1114C>T (p.Gln372*)复合杂合性突变,为遗传了父母双方的致病性突变位点的患儿,选择终止妊娠.随后通过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法,先后对13个胚胎单卵裂球进行遗传学分析,确定其中6个胚胎为正常,3个胚胎为携带者,4个胚胎为患者.选择了发育良好且遗传学上正常或携带者的胚胎植入母体子宫,受孕后并经产前诊断证实为正常胎儿,足月分娩后随访婴儿正常.结论 反复生育致死性遗传病的家系,在进行遗传咨询时可优先选择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来避免患儿出生. 袁萍 曾艳红 郑灵燕 邓佳 王静 徐艳文 周灿权关键词:产前诊断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IVF-ET周期中单原核胚胎的形态学及体外发育潜能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IVF-ET周期中单原核(1PN)胚胎形态学及继续体外培养潜能,指导其临床利用价值。【方法】对受精后16~18 h观察到的486个1PN胚胎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原核大小、极体及卵裂情况;通过囊胚序贯培养法将其中374个1PN胚胎培养至囊胚期,观察囊胚形成情况。【结果】374个1PN胚胎共形成囊胚179个(47.86%),其中优质囊胚41个(22.91%)。行囊胚培养的374个1PN胚胎原核直径为(27.64±3.30)μm,大于未达囊胚培养标准的81个胚胎的(26.22±3.38)μm,以及对照组2PN胚胎(24.08±1.85)μm(P<0.05);且原核直径大的1PN胚胎,囊胚形成率:76.04%、41.79%、28.57%(P<0.05);和优质囊胚率高:27.40%、22.62%、9.09%(P>0.05)。IVF来源的1PN胚胎原核直径为(27.80±3.44)μm大于ICSI组(26.77±2.29)μm(P<0.05),且前者囊胚形成率(IVF,50.96%;ICSI,31.67%;P<0.05)和优质囊胚率(IVF,24.38%;ICSI,10.53%;P>0.05)均高于后者。不同极体数目(不确定、2PB、1PB)的1PN胚胎间原核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优质囊胚率有统计学差异(39.39%,20.00%,17.65%;P<0.05)。D3评分级别越优、卵裂球数目越多者,其囊胚形成率(P<0.05)和优质囊胚率(P<0.05)越高。【结论】对于IVF来源的1PN(2PB)胚胎,可通过对其形态学和胚胎发育潜能进行初步筛选,冷冻发育良好的1PN囊胚,在无可利用的2PN胚胎情况下,可选择进行移植。 袁萍 王文军 李瑞岐 郑灵燕 区颂邦 欧阳能勇 麦美琪 朱玉琴关键词:体外受精 原核 囊胚 发育潜能 RB1基因的一生殖细胞系新生突变致视网膜母细胞瘤 被引量:1 2014年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由于RB1基因在生殖细胞或体细胞上发生双等位基因突变所致[1].RB1基因为抑癌基因,其编码的RB1蛋白(pRB)在CDK3/cyclin-C的作用下被磷酸化,释放转录因子并激活基因转录,在促使细胞周期由G0期进入G1期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2-4]. 袁萍 钟诚 潘啟豪 王一鸣 胡彬 王文军 杨冬梓喀什地区民族和海拔对备孕男性的精液参数结果分析 2024年 男性精液是由精子和精浆组成,其中精子约占5%;精浆中含有水、果糖、蛋白质、脂肪、酶类和无机盐等成分[1]。根据第5版WHO指南,对于男性精液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精液量、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总活力、精子浓度、精液pH值、正常精子形态率等内容和指标。男性精液质量受遗传和环境影响,其中常见的环境因素,如年龄、肥胖、吸烟、饮酒、药物、炎症、高温环境等原因[2-3]。此外,精子的生成与遗传因素相关,如Y染色体微缺失等[4]。 吐尔逊阿依·牙力坤 郑际伦 袁萍 冀晓慧 盛娟关键词:精液质量 先天性单侧输精管缺如合并无精子症CFTR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单侧输精管缺如(CUAVD)合并无精子症患者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CFTR)基因全外显子检测的结果与意义。方法:抽取CUAVD合并无精子症6例患者外周血行CFTR全外显子突变及多态性检测,测序结果与UCSC Genome Browser on Human Dec.2013 Assembly进行在线比对及分析。结果:6例CUAVD合并无精子症患者中,1例第6号外显子中可检测到1个已知错义突变c.592G>C,2例患者第10号外显子前非编码区域发现c.1210-12T[5]剪切突变,且该2例患者合并第11号外显子上V470单倍体。结论:CUAVD合并无精子症患者CFTR全外显子基因突变有一定的检出率,有必要对这部分患者进行CFTR基因突变检测。 杨晓健 袁萍 吴晓 张浩 贺情情 张炎关键词:无精子症 DNA测序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患者的ADAR基因c.2633_2634del CT新变异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两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DSH)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Sanger测序方法检测2例无亲缘关系的DSH患者的ADAR基因变异.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例1的ADAR基因的第8外显子区域存在c.2633_2634 del CT(p.Ser878fs)杂合缺失变异,该变异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在100个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变异,例2的ADAR基因未发现致病性变异.对ADAR基因c.2633_2634del CT(p.Ser878fs)缺失变异进行功能学预测,结果提示为致病性变异,变异后的蛋白丢失了1个催化结构域导致功能异常.结论ADAR基因的第8外显子c.2633_2634 del CT(p.Ser878fs)杂合缺失变异可能是例1的遗传学病因. 郑灵燕 袁萍 邓伟平关键词: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圆头精子症患者的遗传学检测与成功辅助育孕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圆头精子症患者的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例圆头精子症患者,对其进行多种遗传学方法的检测,包括染色体检查、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及通过array-CGH芯片技术和Sanger测序筛查候选基因DPY19L2、PICK1、SPATA16。【结果】该患者在我中心行两个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后,其妻孕足月剖宫产一对异卵双胞胎女儿。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未见异常,array-CGH芯片检测排除了DPY19L2、SPATA16和PICK1基因及其他该芯片所涵盖区域的100kb以上的片段重复或缺失。Sanger测序PICK1、SPATA16基因也未发现点突变和小片段插入缺失等病理性改变。【结论】圆头精子症患者可通过ICSI方式获得健康后代,本研究排除了已知的候选基因DPY19L2、PICK1、SPATA16与该圆头精子症患者的致病相关,可能存在其他致病基因。 郑灵燕 袁萍 张宁峰 梁中锟 王文军 张清学 杨冬梓关键词: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Genetic evidence of 'genuine' empty follicle syndrome a novel mutation in LHCGR gen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袁萍 郑灵燕 王文军 李予 赵海静 张清学 杨冬梓一例火棉胶婴儿TGM1基因新的复合杂合性突变鉴定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鉴定1例火棉胶婴儿转谷氨酰胺酶1基因(transglutaminase1,TGM1)的致病性突变。方法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PCR扩增TGM1基因的编码及剪切位点序列,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同时检测i0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用TGMl邻近的微卫星标记在家系中构建单倍型以确定突变的来源。应用CLUSTALx(1.81)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跨种属保守性。结果患儿携带了TGMl的两个复合杂合性突变:c.420A〉G(1140M)及C.832G〉A(G278R),均为国际上未报道过的新突变。两个错义突变均造成了TGM1蛋白内高度保守区的氨基酸置换。突变C.420A〉G(1140M)遗传自父亲,位于蛋白的转谷氨酰胺酶N功能域;突变c.832G〉A(G278R)遗传自母亲,位于野生蛋白的转谷氨酰胺酶N功能域和转谷氨酰胺酶样功能域之间。两个突变在10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中均未发现。结论c.420A〉G(1140M)和C.832G〉A(G278R)复合杂合性突变为该患儿的致病性突变,本研究结果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分子学依据。 张永玲 岳智慧 袁萍 周庆 黄玮俊 胡彬 王一鸣关键词:火棉胶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