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刚

作品数:34 被引量:206H指数:8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生物学
  • 7篇外固定
  • 6篇外科
  • 6篇骨外
  • 6篇骨外固定
  • 6篇骨折
  • 5篇细胞
  • 4篇缺损
  • 4篇骨缺损
  • 3篇手术
  • 3篇手术成功
  • 3篇手术成功率
  • 3篇手术方案
  • 3篇四肢
  • 3篇四肢骨
  • 3篇四肢骨折
  • 3篇颌面
  • 3篇颌面外科
  • 3篇外科手术
  • 3篇颅脑

机构

  • 28篇香港中文大学
  • 11篇北京骨外固定...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北京市垂杨柳...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天津医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34篇李刚
  • 11篇夏和桃
  • 6篇王坤正
  • 6篇唐佩福
  • 4篇倪明
  • 3篇夏洪菁
  • 3篇杨华清
  • 3篇唐佩福
  • 3篇唐海
  • 3篇王岩
  • 3篇彭爱民
  • 2篇林珲
  • 2篇潘晓华
  • 2篇舒衡生
  • 2篇芮云峰
  • 1篇秦岭
  • 1篇衣丰
  • 1篇郑佳状
  • 1篇陈俊伟
  • 1篇陈启明

传媒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建设信息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八届上海国...
  • 1篇第六届全国组...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科外固定模拟矫形分析仪
一种骨科外固定模拟矫形分析仪,其中央处理器的一个I/O电路接口与用于将采集的患病部位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的采集卡连接;中央处理器的一个I/O电路接口与一个将患者信息、诊治医师信息和模拟矫形数据打印机连接;中央处理器的一...
夏和桃唐佩福王坤正李刚夏洪菁
文献传递
现代骨外固定理念与原则
现今,骨外固定技术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器械改进和适应症的拓展方面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成为集生物学理论、应力成组织机理和功能适应性,以及器械系列化、操作规范化和疗效标准化为一体的技术体系。适应证也从早期的单一的骨折固定...
夏和桃秦泗河李刚
文献传递
组合式多功能截骨器
一种组合式多功能截骨器,包括截骨钻头及其驱动机构,所述截骨钻头与一个截骨端定位针并排而置,且尖端朝下并排套入截骨端套管内,所述截骨端套管的顶部套接有一个水平向两侧伸展的限位板,截骨端套管沿轴向并列有至少两个孔道,截骨端定...
唐佩福王坤正唐海李刚夏和桃彭爱民杨华清
生长分化因子7体外促进BMSCs向肌腱细胞分化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7(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7,GDF-7)在体外能否促进BMSCs向肌腱细胞分化,为改善BMSCs修复肌腱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绿荧光大鼠骨髓组织中分离培养BMSCs,通过成骨、成脂和成软骨分化鉴定其多向分化能力。取第3代BMSCs根据成肌腱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GDF-7(0、12.5、25.0、50.0ng/mL),分为A、B、C、D组。体外诱导培养2周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scleraxis、tenomodulin、tenascinC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tenomodulin、tenascinC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A、C组tenomodulin蛋白的表达。结果经鉴定,分离培养的BMSCs具有成骨、成脂和成软骨分化的多向分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示,B、C、D组的tenomodulin mRNA表达分别较A组增加了2.85、3.41、3.07倍(P<0.05),scleraxis mRNA表达增加了2.13、1.50、2.56倍(P<0.05),tenascin C mRNA表达增加了2.45、2.86、1.88倍(P<0.05),但B、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较A组分别增高了1.92和2.45倍(P<0.05);D组较A组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B、C、D组均有tenomodulin、tenascin C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而A组均未表达;除C组Ⅰ型胶原表达高于B、D组外,其他蛋白表达B、C、D组间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示C组比A组有更高的tenomodulin蛋白表达。结论 GDF-7在体外能促进大鼠BMSCs向肌腱细胞分化。
倪明芮云峰陈启明王岩李刚
关键词:BMSCS肌腱细胞
Ilizarov技术基础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1年
历经数十年的创新与发展,Ilizarov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认可并广泛应用于肢体畸形矫正及创伤后遗症等治疗中,为骨科发展做出举世瞩目的贡献。张力-应力诱导组织再生是Ilizarov技术核心,机械应力刺激信号经转导后引发生物级联反应,包括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改变、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血管再生、干细胞归巢以及其他系统性反应,从而共同维持组织再生。新生骨矿化速率缓慢是Ilizarov技术的主要局限性之一,为帮助Ilizarov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促进牵拉区骨矿化的基础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如物理措施、化学药物和生物疗法等。随着对机械牵拉促进组织再生的逐步探索和深入理解,胫骨横向骨搬移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下肢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足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归纳及总结Ilizarov技术基本生物学机制和促进牵拉区域骨矿化方法,为今后牵拉成组织技术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技术的革新提供思路。
康庆林孔令驰李刚
关键词:ILIZAROV技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畸形矫正物理措施刺激信号生物学机制
干细胞、组织再生与衰老被引量:4
2015年
干细胞具有潜在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在维持组织稳态和促进损伤组织再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干细胞自身也会经历衰老的过程。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干细胞功能与衰老之间的矛盾关系,本文阐述了年龄对干细胞基因调控、功能及其微环境的影响,并对干细胞治疗衰老相关疾病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李刚林思恩
关键词:干细胞衰老微环境
骨科外固定模拟矫形分析仪
一种骨科外固定模拟矫形分析仪,其中央处理器的一个I/O电路接口与用于将采集的患病部位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的采集卡连接;中央处理器的一个I/O电路接口与一个将患者信息、诊治医师信息和模拟矫形数据打印机连接;中央处理器的一...
夏和桃唐佩福王坤正李刚夏洪菁
文献传递
大鼠椎间盘髓核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及培养鉴定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目前椎间盘髓核组织的细胞组成和特性仍未阐明。目的:旨在建立大鼠椎间盘髓核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并对其体外多项分化潜能进行鉴定。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盘髓核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进行三系诱导分化,将成骨、成脂和成软骨分化作为实验组,基础细胞培养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低密度培养获得的髓核来源细胞早期可形成葵花样细胞集落,克隆样生长。第3代后,细胞形态趋向均一,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成骨诱导28 d,实验组茜素红染色阳性,且RunX2、osteopontin及osteocalcin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成脂诱导21 d,实验组油红O染色阳性,C/EBPα及PPARγ2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成软骨分化诱导21 d,实验组番红O快绿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aggrecan和Col2a1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可见成年SD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可分离培养出体外呈克隆样生长的细胞群,且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发生定向分化的潜能。
芮云峰王善正谢鑫荟孙明辉林禹丞李刚王宸
关键词:干细胞椎间盘髓核间充质干细胞II型胶原
利用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快速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旋转式生物反应器是否能促进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快速扩增。方法将MSCs细胞放入盛有MyelocultTM培养液生物反应器中动态培养,并在MyelocultTM培养液中补充一些因子,如干细胞因子(SCF),白介素3和6(IL-3,IL-6)。检测和比较经反应器处理前后的MSCs的表型,增生和分化能力的变化。结果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8d,总细胞数、Stro-1+CD44+CD34-间充质干细胞和CD34+CD44+Stro-1-造血干细胞分别增加了9、29和8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生物反应器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了原始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物内皮因子(SH2)和波形蛋白,却没有发现与细胞系的分化有关的标记物,包括骨钙素(成骨指标),II型胶原(成软骨指标)和C/EBPα(成脂指标)。生物反应器组的细胞集落生成效率(成纤维细胞集落/天)是对照组(无生物反应器组)的1.44倍。经诱导后,生物反应器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其分化能力与未经生物反应器处理的MSCs无区别。结论旋转式生物反应器结合改良的MyelocultTM培养液可用于快速扩增间充质干细胞。
倪明谢慧琪陈俊伟杨志明秦岭李刚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生物反应器分化
外周血循环干细胞(PBMSCs)测定与骨折不愈合动物模型相关性的初步研究及探讨
2011年
目的:通过骨折不愈合动物模型检测其外周血中PBMSCs的变化规律,深入研究骨折不愈合与PBMSCs的关系。方法:采集大鼠和人类的外周血进行PBMSCs和BMMSCs的细胞培养和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4+。结果:大鼠的单核细胞在人类BMMSCs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基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8d后,BMMSCs的细胞总数、CD34-CD44+和CD34+CD45+细胞分别较接种起始数量增加了9、29和8倍。结论:本文初步实验和已有研究证据证实在人、大鼠体内存在循环干细胞(PBMSCs),此类细胞可在体内或体外进行功能性成骨分化,测定循环间充质干细胞(PBMSCs)的量值变化来预测和早期诊断骨折不愈合的新方法和新标准。
衣丰潘晓华林博文李刚胡秀娟杨晶
关键词:骨折不愈合动物模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